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第二阶段共产主义(四十三)

2020-03-03 17:20:5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杨德宇
点击:    评论: (查看)

  村城共建有四个养老院,可为一万多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根据规定,凡年满75岁的老人,可到养老院生活,凡身边无子女或丧偶或身体健康欠佳的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那些身体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亦可到养老院生活。国家出台这样的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二是为了加强对老年人身体的监护。三是为了方便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当然,如果老年人不愿意进养老院,而愿意和子女亲属一起居住生活,也是完全可以的,老年人有这样的自由。

  养老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位,它的四周设有围墙,大门设有门岗。叫他门岗而不叫门卫,因为它已经没有了保卫的功能,而只有管理的功能。有些老同志不理解,说,现在都要拆除院墙了,我们这里还要建院墙,有这个必要吗,这不是限制了老年人的自由吗。事情当然不是这样。养老院建围墙,并不是为了限制老年人的自由,老年人是有充分的自由的。如果他们想出去,是随时都是可以的,只不过他们需要向养老院打声招呼,在门岗登个记而已。多数老同志则非常理解,他们认为设立围墙和门岗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在为老同志的安全考虑。人年纪大了,有时难免会犯糊涂,出现老年痴呆之类,养老院建围墙和门岗,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老人走失的情况发生。建有院墙的,除了养老院,大概还有幼儿园学校医院宾馆之类,以及有些工厂军事单位等,居民区则是早已没有了院墙的。

  华坤仲老人进养老院两个多月来,对于养老院的生活,他和老伴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不用自己做饭了,而且食堂的食物品种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需求。以前,他们两老在家的时候,生活是基本没什么讲究的,如果要说讲究,讲究的就是一个简单。在老人的意识里,是越简单越好。为了简单,他们一顿饭往往两三个菜就足够了,这倒也没什么,有的时候,没什么胃口,饭也就懒得做了,冲一杯牛奶或吃几块饼干就对付了。没到过养老院的人,是不知道养老院的妙处的,华老现在进了养老院,他似乎觉得真的是一步进入了天堂了。

  华老服侍老伴洗漱完毕,护士钟丽走了进来。“小钟啊,我已经给老伴洗漱过了,你不用管了。”

  “华老,这些工作您老让我们来做嘛。”

  华坤仲老人戴上助听器说:“你刚才说什么,我没听见。”

  “我说您老别总是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您老毕竟年纪大了,您让我们来给易奶奶洗嘛。”

  “用不着。我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麻烦你们呢。什么都指望别人帮你做,那是一种老爷思想,要不得的。”

  “您老感冒好些了吗?”

  “今天好多了。谢谢你们的关照啊。”

  “您老身体刚好些,还是要多穿点衣服。”

  “好的,姑娘。”

  钟丽给奶奶量了血压和脉搏,说:“还好,还不错。华爷爷,您坐下,我给您也量一下。”

  “我就没有必要天天量它了。一个星期一个月量个一次也就可以了。”华老说。

  “您老这不刚好吗,我还是给您检查一下吧。”钟丽用听诊器给老人听了一下,又给老人量了血压和脉搏,说:“还好,比较正常。”

  “麻烦你了。”

  “应该的。如果您老有什么不舒服的,您就告诉我。”

  “好的。谢谢你姑娘。”

  “您二老有没有要洗的衣服?”

  “没有。”其实是有的。老伴长期卧床,即便在冬天,每隔两天,华老都是要给老伴换洗内衣裤的。但老人不愿意也不忍心让这些孩子们替自己洗这些内衣裤,他总是在换了衣服以后,就自己给洗了。

  “您老不用老自己洗,为你们服务是我们的责任。我过去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孙儿怎么好长时间也不来看看我们。”

  “老婆子,想孙儿了。他有他自己的事情,哪能天天来看我们啦。”

  “哎,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把婚姻大事给办了,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你就不要瞎想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没办,我想他们其实也着急,都二十好几的人了,能不着急吗。所以啊,你就不要再在孩子们面前唠叨了,免得再给孩子们增添压力。”

  华老倒了一杯温开水,递给老伴。“我不想喝,你自己喝吧。”

  “电视里不是说了吗,每天早起尤其老年人喝一杯水是非常必要的。你要是不想看到孙子结婚的那一天,你就不喝。”

  “你这老头子真是的,给我吧。”

  “这就对了嘛。我出去走走啊。”

  “你去吧,小心点,注意别摔跤。”

  “知道啦。你就放心吧。”昨晚下了一场大雨,天气有点凉。老人身上穿着一件秋衣,又在外面穿上一件薄外套,向外走去。

  院子里,楼房前,到处都是在锻炼的老人。有扭腰的,有摆手的,有踢腿的,有打拳的,有做广播体操的,更多的老人们则在院子里或沿着院墙散步呢。老人们把在院子里沿着各宿舍楼通往食堂的廊道散步称做走小圈,把沿着院墙散步称做走大圈。华坤仲老人也加入到了走大圈的行列中。

  整个养老院里虽说住着3000多老人,但自从养老院开院两个多月来,老人们都是和睦相处,笑脸相迎,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还从来没有过任何老人之间争吵红脸之类的事情发生。一家人甚至夫妻俩有时还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呢,然而在这里却是平安无事。这就是共产主义的魅力所在吧,共产主义不光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心态。

  养老院的院子里,整个铺的都是那种水泥地砖。用水泥砖而不用大理石之类,并不是为了节省,而是因为水泥砖比大理石摩擦系数大,更有利于防滑。这不,虽说昨天下了一场雨,地上有些潮湿,但并不打滑。“老哥哥,您早上好哇。”见前面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老人,来自北京的马鸿瑞老人上前打招呼道。

  “早上好。”华老回应道。

  “您老今年高寿哇?”马老的老伴王玉华问道。

  “我呀,今年已经90啰。”

  “是吗,还真看不出来,我看您身体硬朗着呢。”

  “身体还可以。除了耳朵有点背,其他还基本没什么大毛病。听口音你们不是本地人吧?”

  “我们是北京来的移民。”

  他们经过养老院的大门,门岗的同志关切地说:“老人家,你们慢一点,小心别摔跤了。”

  “没事的,小同志,谢谢你。”

  “从北京来到我们这么个小地方,委屈你们了。”华老说。

  马老说:“不瞒您说,开始时,我这老伴还真是有一点想法的,不想离开呀。”

  “可以理解的。北京毕竟是大城市嘛,在大城市住了快一辈子了,临老了还要搬迁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呀。”

  “那是过去,”王玉华说,“我现在已经深深地喜欢上这里了,再要想我到北京去,我还不愿意呢。”

  “说了半天,还没问您贵姓呢。”马老说。

  “我姓华,华坤仲。”

  “华老,我姓马,叫马鸿瑞,这是我老伴,王玉华。我们可比您小多了,我今年才刚75岁呢。您以后就叫我小马吧。”马鸿瑞自我介绍道。

  “家里人呢,都来了吗?”

  “姑娘没来,儿子媳妇两个孙子都来了。您老的家庭情况怎么样啊?”

  “我呀,老伴身体不太好,这些年一直卧床不起。”

  “华老这些年可不简单啊。政府多次上门,希望二老去养老院,华老硬是不去。一人单独在家里服侍照顾卧床的老伴。”说话的是华老邻近大队的老书记,曾任东岗区副书记的卞荣洋。

  “卞书记,您什么时候过来的。”

  “我呀,在你们后面跟了多时了。”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北京来的老马老王夫妇,这是我们东岗区的老书记卞荣洋同志。”

  “还用您介绍啊,我们早就认识了。”

  “是吗。”

  “您老出来的时间少,所以不认识。您老以后还是要多出来走走啊。”卞老说。

  “是啊,是得多出来走走了。”

  “村城是一个好地方啊。”马老感叹道,“我们今天能够赶上共产主义这么好的日子,可都是托共产党,托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福啊。”

  “是啊,是啊。谁能想得到,临老了,还能赶上共产主义。”华老一阵咳嗽,一口痰上来,老人左右看看,只好把痰吐在了花坛里。

  卞老说:“养老院的设计布局真的是太好了。就说这廊道有扶手,上面有顶盖,尤其这道路旁边的花坛,设计的简直太妙了。”

  马老说:“我赞成卞老的观点,这扶手顶盖就不用说了,就说这花坛,除了美化环境,它的另一大功能,也许就是为了方便我们老人吐痰用的。”

  华老点点头表示赞同。

  卞老说:“说不定,当初设计人员这么设计,就有这么个意思。人老了,难免会痰多咳嗽,如果没有设计这些花坛,你让老年人怎么办,你总不能让老人们忍着或吐到人行道上吧,有了这花坛,就方便多了。也许,吐到花坛里说起来也不是很雅观,但总要强于吐到路上吧,再说了,为了老人们让花坛做点牺牲也是值得的。”

  “我赞同。”马老说,“有些人就喜欢随地吐痰,尤其把痰吐到路上。有谁愿意一脚踩在别人吐在路上的痰上吗,没有人愿意,其实吐痰者自己也未必愿意。其实把痰吐到路上,和把痰吐到自己家里道理是一样的,你如果不愿意随便把痰吐到自己的家里,你就没有理由把痰吐在路上。如果实在没地方吐,你把痰吐到卫生纸上,扔垃圾桶也好啊。”

  华老说:“我只是有点担心,人们这样吐痰,会不会造成某种疾病传播啊。”

  卞老说:“华老就不用担心了。也许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看见他们曾在花坛里喷洒过消毒药水呢。”

  前面不远处,一个老人哇的一口痰也吐到了花坛里。

  走了一会,华老觉得身上有些燥热,老人解开了上衣的扣子。

  “华老,走热了吧,要不歇一会?”卞老说。在房子的前面,设计有一些凳子,就是为了方便走累了的老人歇息用的。

  “不用。走步,就要走到发热,这样才有效果。”华老说。

  华老吃过早饭,服侍老伴翻了翻身子,给自己的茶杯里加了点水,刚坐到沙发上,华光和周婧走进门来。“爷爷奶奶。”华光喊道。

  “光儿,婧儿,你们今天怎么有时间过来了,刚才奶奶还在念叨你们呢。”

  周婧走到奶奶的床边问道:“奶奶,今天我们休息呢。您老好吗?”

  “还谈什么好不好的,就这样了。好姑娘,你坐,就在床上坐。”

  周婧挨着奶奶坐在床边。奶奶拉着周婧的手说:“孩子,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都好吧。”

  “他们都挺好的。奶奶。”

  “你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吗?”

  “是的,奶奶,都住在一起。”

  “住在一起好啊,亲切,热闹。”

  “是啊,奶奶。我们家共分了两套房,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住一起,哥嫂和侄儿们住对门。我那几个侄子只要在家,都要跑过来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的叫呢。”

  “住一起好啊,那样才像是个家呢。”

  “奶奶,您这是老思想了,过时了。”华光说。

  “老太婆,你落伍了。”爷爷也说,“华光他们青年人住在一起,不也象一家人嘛,不也挺好的吗。”

  “爷爷说的对。今天的人们即便不是一家人,即便不住在一起,大家不也都像是一家人一样,甚至比一家人还要亲呢。”华光说。

  “是啊,是啊,”爷爷说,“社会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心态也都跟着变了。”

  “奶奶,您老住在这里还习惯吧。”

  “习惯,习惯。这里比家里还好呢。”奶奶说,“工作人员照顾的又周到又细致,挺好的。”

  “这里人也多,早晚出去锻炼也方便。”爷爷也说。

  华光说:“爷爷,您出去锻炼千万注意,不要摔跤了。”

  “放心吧。爷爷虽说年已90,但这身子骨还行。”

  “那也要注意一点,真要摔着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爷爷以前出门还要拿个手杖什么的,现在出去连手杖都不拿了。”奶奶说。

  爷爷说:“以前出门拿手杖,那是在乡下。现在养老院里的路又平又好走,还有扶手,拿手杖岂不反而成了累赘。”

  华光说:“爷爷不拿手杖,说明爷爷的身体变年轻了呗。”

  爷爷说:“养老院的设计太好了,院子大不说,沿着院墙还修了一条漂亮的散步道,路又平又好走,为了方便老人,还在一边安装了扶手,想的太周到了。”

  华光说:“爷爷,养老院就真的比家里好,您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你这小子,爷爷有什么不满意的,爷爷非常满意。这里不用自己做饭了,你奶奶行动不便,工作人员还把饭菜送到了床边。”

  “这可都是托共产主义的福啊。”奶奶说,“就是有一点,你们的婚姻大事到现在还没办,让我们心里不舒服。”

  “老婆子,你就别催他们了,你光急有什么用啊。这是急得来的事情吗。”爷爷说。

  “我怎么能不急呢,他们今年都多大了。你们两年前要是把婚结了,我现在都抱上重孙子了。”奶奶说。

  “孙子孙媳没来,你说想孙子孙媳,他们来了你又老是烦他们,你还要不要他们来啊。”

  “爷爷,您可别这么说,都是我们做晚辈的不好,惹你们操心了。”华光说,“爷爷奶奶,我们一定会尽早把婚结了,让您二老放心。”

  “就怕我等不到那一天啊。”奶奶说。

  “怎么会呢奶奶,现在共产主义这么好的世界,您老可要好好的活着。”周婧说。

  “爷爷奶奶,我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能来看望你们了。”

  “怎么了,你要上哪里去啊?”

  “我们村城的共产主义改造任务是完成了,可是邻近的城市还在忙着建设呢,所以,我们村城决定抽出6万人去支援别的城市建设,我可能要去一段时间,等忙完了我就回来看望您二老。”华光说。

  “去吧孩子,支援别的城市建设,那是大事。只是你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爷爷说。

  “放心吧,爷爷,我们会小心的。奶奶,外面空气好,我们去外面转转吧。”

  华光推过轮椅,周婧小心地抱起奶奶,轻轻地放在轮椅上,华光拿起毛毯盖在奶奶的腿上。华光推着轮椅,向院子里走去。护士钟丽见华光推着轮椅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就说一声。”

  “好的,谢谢您。”华光说。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