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宋阳标:诗词的力量

2017-02-10 16:42:1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宋阳标,诗词
点击:    评论: (查看)

  大约十六七年前,一个中秋的傍晚,月出皎兮,我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等长途汽车,时值黄昏,金陵王气黯然收。一个同学来送我,佼人僚兮。因为不知道何时可以等到车,加之那时候也没手机上网消磨时间,我们两个就说,不如来背诗吧。时在中秋,我们就以月为主题,每人背一句里面有月的诗词,看谁背的多。最后我侥幸赢了一句。

  没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有的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但是沉浸在诗词的意境里时,周边就像被相机长焦压缩了的焦点之外,只有焦点是清晰的,无法再干扰自己的情绪,完全回到了诗词中。脑中的月与天上的月,因为诗词,融为了一体。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诗词充实了时间,打磨了心性。

  现在想来,当时是年少轻狂,仗着读了几本书,敢这样做,现在年纪大了,顶多是白日放歌须纵酒,再也不可能青春作伴好还乡,再也不敢和人比试读书背诗这种情况了。

  这几天,央视一套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我也跟着看了很多天。突然就想起多年前的这一幕,有点恍惚的感觉。

  我对诗词的兴趣,主要是初中时,学校发了一本课外书,名字似乎叫《古今诗词曲名篇150首》,我记得封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沁园春*雪》,书里精选了从先秦到现代150首格律诗词,想起那时候,还是懵懂少年,很多诗词虽然没有完全明白其中的意味,但是仅仅那些璀璨通灵的文字就已经足以让年少的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读先秦诗歌,感受先民的纯真,读汉乐府,感受民风旧俗,读唐诗,感受大国气象,读宋词,感受人生百味。

  每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也记载了我们民族不绝的血脉。这条几千年绵延而来的如钻石般串起来的文脉,与繁星相互辉映,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灵。

  延续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命脉的,使我们这个民族与众不同,自立于世界的,不是我们的巨大的疆域、纵横万里的长城,而是从甲骨文时代就传承下来的文化,这个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从诞生以来就是一脉相承,香火不绝。而在这个文脉里,最精华的就是诗词。

  诗词是最精炼的文学形式,也是最具打动心灵力量的文学形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十五个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我们先人的生活画面,让今人读了以后就放佛看到了先人的身影。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八个字,我们一下就看到一幕健儿打猎的热闹场景。相对于今人繁复冗长的描写来说,古人用今人完全没有阅读障碍的文字对打猎的场景作了最精彩的描述。

  这种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文学描写,是在文学没有真正形成的时代就产生了,文章本天成,这可能是对先人的文学作品最真切的描述。

  每个时代的诗词都有不同的特点,上面说过,先秦是天真,到楚辞的时代,文章就开始绚丽多彩,天马行空的想象,恣意绽放的文字,是楚辞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种在文学里对英雄的赞歌,上承诗经,下启汉乐府,直至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我都喜欢,而且是非常喜欢,我自己在年轻时也写了不少格律诗词,但是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唐诗,唐诗中的那种率性,那种豪放,是中国男性梦想的生活状态。

  不能从军报国边塞冰雪翻红旗,也要系马垂杨纵酒人间行侠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种开疆拓土的 豪情壮志,这种盛唐气象,即便是强汉时代也无法比拟。而唐诗,则忠实的记录了这种先人的报国精忠,凌云壮志。每一个后人,读起这些充满血性的唐诗,谁能不兴起大国情怀?

  宋诗遭人贬斥,认为说理太多,抒情太少。其实宋诗中也有不少清丽之作,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不太知名的诗人唐庚的一首小品:春着烟湖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当然,宋代最吸引人的还是宋词,宋词或慷慨,或柔情,兴起则大江东去,情收则残月杨柳。词人辛弃疾携数十骑深入金军大帐,生擒汉奸叛徒,但是面对无力回天,他只能发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千古浩叹。

  南宋小朝廷由于日子过的舒坦,养活了不少花间词人,其中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比如蒋捷等人的一些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个人对这些词并不反感。婉约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闲适人生的一种反映,其中对词句的使用和雕琢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些宋词里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至今为常人所用。庭院深深深几许,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描绘,也正是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生活的写照,这些高官显贵,完全记不起中原遗老,“南望王师又一年”。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的这首词是我经常写的。

  还有张孝祥的“洞庭青草近中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他们在写心情的同时,写下来家国情怀,写下了对民族的深深忧思。直到今天,我们每次读起这些诗词,内心无不与词人的心灵互相撞击。

  这些诗歌,传唱至今,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有多绚烂,而是他们能够直接打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千年后仍然可以与他们产生共振,那是因为,我们对于家国的情怀,从来都是一致的。

  跨过元明清的诗词,越过民国,到了现代,我能认可的唯一可以称为大家的诗人就是毛泽东同志,我们的伟大领袖。

  从他“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的终极之问,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无畏,到“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兴奋,再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从“三军过后尽开颜”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的诗词,就是中国革命的记录,他的豪情壮志,他的民生情怀,他的不屈斗志,他的傲视千古,活生生的一部诗词版的中国革命史。

  老人家在建国后的诗词,更是体现了他登临绝顶、俯视千古的绝世豪情,也深深地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无比真情。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体现的是对人世沧桑变化,人民在历史轮回中终于迎来解放的感慨。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体现的建立人民中国后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规划。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记录的是人民改天换地的凌云壮志。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对新社会的新人民无比期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人民力量改变社会的欣喜。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看到新社会出来的新的人民英雄群像的赞颂。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的从容淡定。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体现的他无所畏惧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是老人家对未来清平世界的期望,也是他想最后为人民一搏的拳拳之心。

  这些诗词之所以能够至今风响不绝,振山撼岳,根本原因是它们仍然能在我们的血脉中找到共振点,它们是我们历史在现实中的回响,是历史对现实的能动作用。

  我们在默诵这些几千年来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诗词时,我们的血脉一定会跟着律动,因为它们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随时能点燃我们情怀的兴奋点。不管它击中的是我们的痛处,还是我们的喜悦之心,我们总能够跟着传统诗词一起兴奋,因为它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无法去除。

  它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胎记,它在任何时候都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跟着痛苦或是喜悦,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