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芳华》是假,以此为道具蹂躏社会是真

2018-06-20 11:00:2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道一人
点击:    评论: (查看)

《芳华》是假,以此为道具蹂躏社会是真

——再评“一个会干、一个会算”

  去年年末围绕电影《芳华》的上演展开了一场全华大辩论,不论左右,导演冯小刚收获了商业需要。本想插上两句,网上看了几篇,发觉竟无插言之处,罢罢罢!轮不到我说。我以为今天围绕“一个会干、一个会算”终于可以插上两句。

  那次围绕电影《芳华》的争论,无论政治还是意识形态,只就作品本身;我今天也依样画葫芦谈谈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过作品的事情后面再说,先冒犯的打听一下:我们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他们在哪儿?相关审查机构在哪儿?他们最近在干嘛?很忙吗?都在忙些啥?跟我们大伙儿聊聊说说可以吗?

  冯小刚及其团队或后面更强大的势力,操纵舆论,将其包装为“成功男人”;然而这个傩相男人占据主流社会几十年来一直是非不断:从“渣男”到“反正我们家是男的,不吃亏”,然后又到“脾气很大的人”,从“脾气很大的人”赢得他的“小钢炮”绰号,又到“垃圾观众”之说。他要社会接受他这个“腕级人物”而终不遂意,磨擦不断,终于发展到今天,全社会以“一个会干 一个会算”对他发起反击。

  不是吗?好在网络技术的发达,证据在手,我们可以点滴证明。

  然而我们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在哪儿?相关审查机构在哪儿?

  冯小刚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地方后从事文娱老本行工作,先后做过美术助理、演员、广告、策划、编剧、总监和导演等。这些可视作其职业经历,而就其与社会关系,大致也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谦虚、低调做人,不乏小人物的滑稽和幽默;以他的贺岁喜剧片为代表,比如《甲方乙方》;

  第二个阶段大约本世纪前五年:试图晋身“精英社会”,因此不断的社会接纳试探,测试社会;以他的作品《大腕》、《手机》、《夜宴》为代表;

  第三个阶段大约从他所导演的作品《结集号》以后,至此以后他的作品(包括其导演或参演出现)再也不见他早期作品的小人物关怀、滑稽和幽默,倒是逐渐演绎加码的“大手笔”、“大场面”、“洋气”、“贵气”;似乎要给人一种印象,他冯小刚是个天命人物,你们应该这样待我。然而毕竟不象陈凯歌或叶大鹰之类家族背景、先天饱满、一步到位,不留痕迹――冯小刚他需要擦掉以前卑微的痕迹,因此开始与社会形成冲突并愈演愈烈,直至“小钢炮”和“垃圾观众”凌空飞舞。全都发生在这以后,好在我们这个时代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印证。

  无论其作品还是其人品,这三十年来他所演绎的从小人物跻身精英主流社会,这条轨迹是相当清晰的,网络媒体所怼所撕这整个过程也是相当清晰的;然而我们的政治意识形态管理和审查机构似乎充耳不闻,不断的委以重任,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背景的作品也就在这个时期纷纷委托给他,比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直至将2014年《春晚》主办重任托付给他。

  整个社会都在质疑其人品,他显然不配这个担当;然而我们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在哪儿?审查机构在哪儿?你们是否关注到冯小刚的社会口碑?为何还不断委以重任使其轻易获取社会政治资本?因为他的才艺能力的无可替代性?一而再、再而三,我真的怀疑是否有人利用他来征服社会,蹂躏社会!!!否则还能如何解释?整个社会都在质疑其人品而独有政治意识形态管理和审查部门却是责任缺位,直到这次小崔一怒,社会反响强烈。

  ――我这里所说管理机构或审查机构既可狭义理解某职能机构,也可广义理解为某种“机制”。比如各文化影视主管机构和艺术门类乃至娱乐审批审查机构,各行业协会等机构就是取其狭义理解――我把前一类称作“主管机构”,后一类称作“行业协会”。除此外的其他政治或意识形态职能机构(包括党的机构和政府机构),与主管机构和行业协会一起,泛泛称之为管控机构,承担着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管理和审查。

  ――就我国目前的国体和政体,各行业协会在这个“机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国体上可视作社会自治组织,起着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政体上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派出机构,起着将党的意志体现出来的作用。

  请问政治和意识形态管控机构,你们准备将华夏引向何处?

  如果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管控不作为、失效,那么借这次《芳华》舆情辩论,我倒是特别留意一下“军方”的意识形态。因为冯小刚的许多作品涉及军事题材,比如《芳华》;因此特别想听听军人们对这些作品甚至对他这个“人”是怎么个看法――这其中要以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的《冯小刚没有那么邪恶》最为代表。

  《芳华》以我们华人四十年来唯一一次对外大规模作战为背景。这部作品何以使这位曾经参加作战的军人走出剧院时数度泪涌,并且进影院前就向妻子索要纸巾?

  国家或民族战争,从来就存在两种叙事: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叙事及社会一般乃至普通一兵的叙事。无论历史和政治是如何的演绎、变迁,政治家们是如何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普通一兵他永远值得歌颂――哪怕他是第三帝国的《莉莉玛莲》,或者红色苏维埃的《攻克柏林》,抑或奥匈“黑暗时代”的《好兵帅克》;道理是如此的简单:他们是士兵,士兵永远值得歌颂。

  可就是这样一部以士兵为背景的作品,从头到尾充斥着政论不象政论、叙事不象叙事、芳华不象芳华、馒头不象馒头。你倒是说说看,这部片子在哪个角落歌颂过我们的士兵。不知从哪儿剪辑下来的几声“轰隆隆”炮声、以嘈杂的喧嚣来表示战场紧张和士兵的“狼性”。士兵的歌颂和关怀究竟在哪儿?竟引得曾经参战的国防大学教授“数度流泪”。我道一人也算是个会哭的男人――号称“哭儿郎”,然而奇怪这部片子竟然找不到一处“哭点”!

  这种四不象作品纯粹以士兵为幌子,其真正要收获的效果,正如其铺天盖地的影片海报所呈现的“美腿”、“美女”;而我们的国防大学教授却又假装他是一部政论片,从“百万大裁军”到“文工团裁撤”的历史脉络,从“牺牲军人抚恤金顶不上老百姓被撞死一头牛的赔偿”到“地方拒绝接受伤残军人带有普遍性”的琐碎细节,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到“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夹叙夹议,最后一竿子得出《冯小刚没有那么邪恶》;国防大学教授心目中的士兵观究竟在哪儿?“雷锋的普通一兵”观?“好兵帅克”观?“莉莉玛莲”的忧伤?“卡秋沙”的激励和期盼?

  士兵在哪儿?士兵的歌颂在哪儿?士兵的忧伤和思念在哪儿?

  ――就纯粹艺术视角,要突出士兵的歌颂,有多种多样手段。比如战争混乱场面,士兵对敌方的抢劫从来如此,历史从来如此;作为历史这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写实――士兵永远是正气凛然的,于是这只能作为“大场面”由政治叙述来承担,需要政治家们来承担――既使对敌方士兵的描写,一般也将他归咎于他们的文化或政治的上层建筑,而不直接以士兵作为罪责的承担着;再比如士兵的投降与溃退、战场“不许后撤”令的执行,作为历史这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写实――士兵永远是勇敢和视死如归的,于是这只能作为整个“战事”的规划、执行、条件、限制、地形、形格势禁等等铺陈来达到。总之在大规模史诗叙事中,士兵永远是需要歌颂的,以前是这样今后也是;需要反思的是历史和政治,需要承担责任的只能是政治家们。

  ――而这样的纯粹艺术视角,冯小刚们能够达到吗?他们何曾达到过这样的艺术水准?他们可能达到这个程度吗?国防大学教授怎能被他牵着鼻子走!冯小刚所有这类以士兵为题材的作品,无论模仿洋腔洋调的《集结号》,描写四十年前那场自卫反击战的《芳华》,或者他的《老炮》,只有两种叙事和语境:或者婆婆妈妈的琐碎,或者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所谓“狼性”。

  徐帆作为年轻士兵的心中偶像,然而真正的境遇竟是如此的屈辱――面对枕边的另一个“我”,“一浪接一浪”地出轨和不忠,竟然可以面对公众如此无事般的谈笑风生,竟然可以屈辱到“只要家里钱没动”就可接受!是怎样的生活屈辱摧毁其精神意志,最后只能象动物那样延续生命存在?

  并不仅仅我们年轻士兵的心中偶像,也是我们华族男性的大众情人,并印刻在华夏文化骨髓、载入史册。记得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以一首《徐帆》成就了名垂青史的“羊羔体”。名垂青史的“羊羔体”这样说: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想像中美好的“夫唱妇随”时,却在亿万斯年地忍受“一浪接一浪”地出轨和不忠。

  忍受屈辱却又人前假装笑脸,我们的士兵在这样一种文化大环境下,可能磨练出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吗?心中的偶像遭受凌辱,我们的士兵坐在影剧院,必须面对凌辱者以“芳华”为道具的再次凌辱,这样的士兵走出剧院后会有战争意志吗,如果真的遭遇敌手,我们的士兵会有射击的勇气吗?

  请问国防大学教授和曾经热血偾张的士兵公方彬:我们的士兵能不能?你是教授,我的理论造诣肯定不如你,你就简单回答“能不能”?

  请问教授和士兵公方彬:是谁一次次将具有国家意志或军队题材的作品比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央视2014年春节晚会》交给这样一个人去经营?究竟是谁?究竟哪些人?他们想干嘛?

  请问教授和士兵公方彬:如果政治和意识形态管理或审查机构不作为、无能为力、长期以往,那么作为国防教育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面对?

  读了你的《冯小刚没有那么邪恶》真是心头一凉!我们比较一下外国文化中的士兵激励是怎样演绎的。

  ――胜利日红场进行了一次大阅兵,红军和哥萨克们整齐列队、踏着鼓声慷慨赴死的壮烈场面令人震撼;进行曲的副歌背景乐是《喀秋沙》,七分的慷慨激励和三分的低沉啜泣,整个红场凝结着一股悲壮雄浑的气息,他给后代留下了强烈的哲学思索。

  ――第/三/帝/国的政治和哲学是邪恶的,而士兵是无辜的,更是勇敢的。他们进攻!进攻!不停的进攻!越过栅栏、趟过激流,不停的向前进攻!耳畔总是回响着《莉莉玛莲》的忧伤和诉说;他们不停地进攻!进攻!因为他们要赶快回家,要回到亲人身边!

  或曰道一人呀你怎么没有是非观,不分青红皂白,不分价值观。我说他们只是士兵,因为他们只是士兵。他们大都也刚成人,他们的价值观是朴素的,他们的忠诚来自他们所守护的族群,他们的价值观首先来自朴素的守护弱小意识。如果就连这样基本和朴素的观念都无法建立,何谈士兵光荣,更何谈高大上的“价值观”――我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至上年代也从不讳言这种朴素意识,只是另一种语境和表述。比如《白毛女》的掌故众人皆知:总是以《白毛女》的如泣如诉作为年轻战士的激励和战前动员。

  请问教授和士兵公方彬:士兵没有弱小守护意识,哪来战争意志?各国、各民族、各意识形态皆然。请问冯小刚的作品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而又是谁一次次将具有国家意志和军队士兵意志的作品交给这样的人去经营?是谁?公教授作为军队意识形态的传播者,难道连这也未曾思考?也跟着瞎起哄《冯小刚没有那么邪恶》!究竟为谁站台?为谁撑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