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几种经济危机周期的解读和探讨

2023-02-09 15:25:2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叶风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前言】

  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始于1825年英国爆发的第一次的经济危机,终于1929年于美国爆发继而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理论,全部集中在1930年之前。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经济危机的周期是9年到10年,被称为中周期;1923年,美国经济学家基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隔4到5年,就会出现一次有规律的上下波动,被称为短周期;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50年到60年的经济周期,被称为长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平均长度20年的经济周期,被称为建筑周期。此外,还有经济转型周期是30年的说法。

  【朱格拉周期】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源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不一致。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体现了生产资料是按资分配的原则,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体现了生活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所以按照劳动的权重去分配生产资料,它所分配到的生产资料就不足,所以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要高于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就是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含折旧,下同)。当第一部类增加自己劳动力的时候,第二部类应该为第一部类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然而第一部类要增加自己劳动力的时候,意味着第一部类的自己的剩余价值也要增加,这样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就必然减少。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减少,意味着不可能为第一部类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也就是说,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剩余价值不能转移,即价值转形不能在两大部类之间自然发生。

  既然价值转形不能自然发生,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就必然相等,但是由于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就不可能相等。这是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为此,资本主义的两大部类是交替发展的,谁的利润率高,就先发展谁。第一部类,由于分配到更多比例的生活资料,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7年。第1年,全部投资集中在第一部类,然后优势逐年减少。到第8年,当年第一部类的投资全部收回,由于第一部类已经没有投资优势了,所以全部投资集中在第二部类。第8年,是第一部类衰退的开始,这一年第一部类没有任何投资,但是也没有停工减产。如果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差别较大,第一部类的衰落时间就长,开始出现停工减产,工人失业,这就是经济危机。根据经验,产能利用率多是70%。在100%的开工率下,静态投资回收期是7年,在70%的开工率下,静态投资回收期就变成了10年,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10年。第11年,第一部类的衰落期结束,开始逐步的恢复投资。第21年,全部投资再一次集中在第一部类,第一部类重新达到增长的顶峰。

  【库兹涅茨周期】

  第二部类也是同样的逻辑。由于第一部类有3年的衰落期,第二部类的高涨期从第8年延长到第11年。第12年,第二部落的高增长开始回落。第18年,第二部落的增长全部停止,开始进入衰落期。因为两大部类是平衡的关系,第一部类经历了多少时间的停工减产,第二部类也会经历多少时间的停工减产。第22年,第二部开始逐步恢复。第28年,第二部类开始进入第二轮高涨期,距离第一轮高涨期,正好是20年。

  第二部类是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生活资料多了,劳动者的收入就多了,买房能力当然有显著提升。买房的人多了,建筑业当然就很兴旺,所以这个周期体现了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基钦周期】

  这个周期是基欣根据美国和英国从1890年到1922年的物价等经济因素统计得出的。19世纪的欧洲,在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发生了经济危机。19世纪的后期,欧洲进入了大移民时代,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则进入了工业大发展时代。20世纪初,全世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29年之前的几十年,没有明显的经济危机。这也很容易理解,人都跑了,哪里来的经济危机呢?

  没有经济危机,不代表两大部类没有交错发展的趋势,只不过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两大部类的产能均不足,没有衰落期。虽然没有衰落期,不发生停工减产现象,但是物价会随着两大部类的交错发展,呈现一定的波动周期。因为没有衰落期,波动的周期就是7年。

  基欣周期,是基欣统计厂商的存货得到的,因此也称为“存货”周期。既然是存货,肯定包含两大部类的存货。创造同样的产值,两大部类的存货价值是完全不同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是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存货相对较小;第二部类的生产,需要有大量的库存,满足市场的不时需求,存货相对较大。在一个完整的14年的波动周期内,两大部类的库存价值的组合,会产生两个波峰,两个波谷。从一个波峰到一个波谷的周期就是14÷4=3.5年,合计就是42个月。基欣周期就是指在40个月就出现一次有规则的存货价格上下波动的现象。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有关,而资本的有机构成又取决于资本的技术构成,因此这个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提高,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个剩余价值率就不能提高;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密集度有关。不管有没有关键技术,我们都可以一直进行投资,资本密集度会不断提高,所以这个剩余价值率也会不停的增长。

  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高,是投资产生的效果;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高,是投资要付出的代价。如果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跟不上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第一部类的发展就到头了。这个时候,第一部类因为自己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就向社会索取高于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就变得毫无意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会用经济危机抗议第一部类向社会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凯恩斯的方法了,也就是需要扩大公共开支。通过扩大公共开支,消化第一部类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能,并不一定是无用的产能,只不过这样的产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能配套,但是可以将过剩的产能从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独立出去,另行它用。比如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产能,搞我们的高铁,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

  在两大部类的天然关系里,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一定要高于第二部类,所以资本有机构成,必须和整体经济一起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是资本技术构成的进步。有了技术的进步,工业体系的成本构成就会发生变化,有的成本降低,有的成本提高。成本的变化,引起收入的变化和物价的变化。物价的变化是缓慢的变化,如果我们用货币锚定一篮子商品,包含价格上升和价格下跌的两组产品,就会看到这组产品组合的物价经过周期性的波动再回到原位。

  康德拉季耶夫就是通过观察物价的方式,发现了经济波动的长周期,实际上是观察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发展的变化趋势。虽然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这个平均周期是50年,但是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家都不一定能观察到,更何况是一个经济学家呢?所以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同样的道理,所谓的经济转型的周期是30年,也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后记】

  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人做了两件事:其一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革命,扩大公共开支;其二就是美联储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去调控商业银行贷款的规模,抵消商业银行用单位活期存款当成储蓄存款所生产的负面效应。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可以把一大部分生产资料从商业投资中剥离出去,让商业模式下的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等于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进而让商业模式下的两大部类的总产值相等,也就是总生产资料的价值等于总生活资料的价值。

  只要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相等,两大部类的总价值相等,两大部类就可以同步发展,可以克服传统的两大部类交错发展的缺陷,过去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不会再现了。市场经济自身是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是政策性手段,或者说计划经济的手段。今天世界各国的真正的麻烦,不是经济危机,而是金融危机。

  【文/叶风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