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与刘伯行探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3-01-19 16:55:0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刚刚,偶然之间读到了刘伯行先生的文章:《关于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隅见》。因为题目是讨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进行了一番阅读。在此想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刘伯行先生商榷。

  关于民营经济的问题,刘伯行先生进行了分析。在此我不想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想主要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市场经济。

  首先说说市场经济的概念。刘伯行先生认为“从字面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管理体制”。这样说基本上正确。而我的理解是,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引导和调节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体制。所谓的市场经济,实质就是通过交换来明确商品供需的状态,从而使生产者能够依据这种供需状态调节自己的商品生产活动。因此,在这里,主要就是价值规律起主导的调节或引导作用。

  市场是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以及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市场经济就其性质而言,它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市场早已存在,市场经济的产生是要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式的。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客观可以区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商品生产经济学;第二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学。《资本论》的第一篇,即“商品和货币”可以看作商品生产经济学。从第二篇开始到全书结束,即可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的基本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商品生产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的区分是十分清晰的。以价值为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因此,把“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似乎是不恰当的。

  二、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呢?

  马克思的定义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是没有区别的,有区别的只在于价值形成过程发生了改变,即由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为什么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会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商品世界中多了一个新的商品品种一一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一个特点就在于他的使用价值就是形成价值的源泉。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买回了劳动力这个商品,当把劳动力这个商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时,只要有足够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劳动者的劳动就会形成比工资更多的价值量。于是,价值形成过程也就同时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老板预付的货币也就转变为资本,货币所有者也就转变为资本家,商品生产方式也就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一般的商品生产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是由劳动力商品化所引起的。而劳动者所以要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是因为他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因此,他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自己的消费资料。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产者手中,于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只能作为资产所有者的资本生产的方式存在。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就是资本的生产方式。

  劳动力的商品化是通过工资制度来实现的。工资是直接的货币量,具有预计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一个工人在工厂能拿多少工资,在进厂之前,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即已商定。之后,在劳动者按照资方要求提供劳动之后,资方即按照约定支付工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预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量的盈亏变化,表现为资本家或股东收入的波动。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实体,本质上是一个资产实体。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都是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的。

  作为资产实体,其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一一资本家或股东;其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在管理方面所要体现的是“谁投资谁经营”;在分配方面所要体现的是“按资分配、多资多利”。与资产实体正常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企业必须建立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基本制度,简称为产权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果我们读过《资本论》,如果我们对《资本论》的内容有所了解,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呢?

  那就是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邓小平实质上已经告诉我们,要消灭剥削,要消除两极分化,要实现共同富裕。

  那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有没有消灭剥削、有没有消除两极分化呢?对于这点,周其仁先生在他的《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曾经为我们进行了详细分析,虽然他是站在资产者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但他告诉我们的事实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确实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消灭了产权赖以生存的基础,消亡了资本经营方式的所有制基础。

  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但却没有消灭人格化的劳动者。既然资产者消灭了,那劳动者那就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但这时的劳动者已经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有了区别,他是劳动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不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每个劳动者都可以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都有权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其行为方式,就是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家庭的消费需要。

  因为一个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并非完整独立的资产所有者,因而,企业员工无论是以个体方式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都无权用公有的生产资料来承担经营责任。因此,每个公有制企业,都必须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企业,有一个与工资相类似的范畴,叫做“公资”,其功能和作用也与工资相类似,即预先固定公有资产的价值量,并使这一价值量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不变。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公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劳动收入的波动。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实体,本质上就是一个劳动实体。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生产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形成消费价值。其过程实质就是把自己的工作能力转变为消费价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劳动价值化的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那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什么是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形式呢?

  答案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由于人人是主体,因而他们只是共同利用公有资产,在保值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劳动来形成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把自己投入的劳动转变为价值形式。因此,在这里,已经不存在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的范畴,只有个体需要价值和公共需要价值的区分,只有个体需要劳动与公共需要劳动的区分。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共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这是它们的共性。这一共性决定了它们都要服从于价值规律,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其生产本质上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因而剩余价值规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企业经营机制性质上属于按资分配机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其生产本质上属于消费价值的生产,因而消费价值规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企业经营机制性质上属于按劳分配机制。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自的个性特点以及在机制的区别。

  总体上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在生产过程中,剩余规律规律通过按资分配规律形成经营机制;在流通过程通过价值规律形成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消费价值规律,在生产过程中,消费价值规律通过按劳分配规律形成经营机制;在流通过程通过价值规律形成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因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对每个企业个体的调节作用;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决定了生产资料可以有计划地按照社会需要配置和按效益流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特点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形成的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生产进行计划配置的可能性;生活消费个体性决定的生产劳动的个体性特点又决定了生产劳动市场调节的必要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不仅表现为消费价值规律与按劳分配机制的特点上,同时也表现在生产资料整体性造成的按需配置与按效益流动的特点。

  更准确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叫做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