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郭松民:说说“嗟来之食”与“吃了我们家的茶”

2023-07-11 08:40:2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郭松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段时间,一些美国政客忽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请人吃饭,受邀者或笑靥如花,诚惶诚恐,或手舞足蹈,兴奋莫名,总而言之,与有荣焉。

  这倒让我想起了“嗟来之食”的典故以及有关的一则故事。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嗟来之食”由此成为成语,用来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在中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人都以接受“嗟来之食”为耻。

  《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东汉名将乐羊子未发迹时,在路上拾到一块金饼,拿回家交给妻子。妻子正色道:“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因此感到羞惭,把金饼捐了,从此发愤读书。

  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对华政策,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随后还将面粉配购证和面粉票退了回去。

  当时的情况是,朱自清虽然有薪水,但一家九口人,日子仍很拮据,何况他有严重胃溃疡,这种病只能吃细粮,不能吃粗粮,否则就会有危险。有人劝他不要签名,去领一点美援面粉,当时朱自清已经很瘦很瘦,连说话都没有力气。但朱自清拒绝了。他说,“我的性格,您是知道的。古时候有气节的人,坚持不吃嗟来之食而活活饿死。其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如今我宁愿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这位拒绝接受嗟来之食的教授,因胃溃疡恶化导致胃穿孔去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交代妻儿:“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决不买国民党发售的美国面粉。”

  1949年8月18日,为批驳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毛主席撰写了著名评论《别了,司徒雷登》,文中盛赞朱自清。

  毛主席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实,不仅“嗟来之食”不能吃,“茶”也不能随便喝。

  我国古时便有以茶定亲的习俗。“吃茶”就是指定亲时女方受聘,又叫“茶定”,“吃了别人的茶”就相当于答应了亲事。

  《红楼梦》第25回中,王熙凤给黛玉送去暹罗茶,黛玉吃了说好。王熙凤就笑道,“‘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其实,黛玉很想做贾家媳妇,想做而不能做,终于忧愤而死。热衷于吃美国茶的人,恐怕不少也和黛玉的心态很接近吧?

  随着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碰壁,请人吃饭的事,可能会越来越多。去与不去,这是个人自由,其他人本毋庸置喙。但君子爱人以德,还是用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的一段话提醒一下吧——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