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子午:应对第一波冲击,需要三条“减速带”

2022-12-11 18:39:0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子午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防疫三年,疫情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平时门可罗雀的社区私人诊所一大早挤着很多人在输液。

  以前住过的群租公寓里的一位打工妹发烧了,在群里晒了单子。她在诊所里仅拿了两片消炎药、一片退烧药和一小袋九寨沟的荆防颗粒、一小袋双羊喉痹通颗粒,就被收了59元。药店里连花清瘟翻了两倍但也没货了,原价四五元的抗原炒到十几元,至于布洛芬这些炒着炒着也没货了……

  然而,这种状况比之目前的保定和达州,还差着一定的“发展阶段”,不知道到人口大流动的春节前后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这几天,笔者一直在所加的各个居民群里为发烧的居民提供一些建议:如对应症状应该吃哪些药,实在买不到药用哪些外治方法退烧;提醒大家注意自我防护,尽量不感染、晚感染,一旦有状况最好先居家、不要出去传染别人;症状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先不去医院,避免交叉感染也避免医疗挤兑……然后就被群里的几个年轻人怼,指责笔者“制造恐慌”,说“你想被封一辈子就别出门好了”之类,接着搬出一堆专家的小视频balabala……

  笔者想不通的是,“专家说”究竟是为了让群众消除恐惧,还是为了让群众放松警惕、应染尽染?

  当群众亲身体验后,发现所谓“90%无症状”并非真的无症状、这个“感冒”也太“大号”了之后,反而慌了,或是一下子涌到医院、或是疯狂抢购药品……

  某三甲医院发热门诊需彻夜排队7小时

  当然,这样的“小作文合订本”也并不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遇到的情况自然也不一样,但总是以“幸存者偏差”的态度,绝非实事求是、讲科学。

  笔者无论是情绪还是理论上很反感专家的“第一波感染60%,回落时80%-90%的人都要感染”的说法,不是说这种情况绝对不会,而是很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

  所谓“R0”(基本传染数)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只有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只要社会做好应对,个人做好防护,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被感染。

  所谓“长新冠”的问题就算暂时不谈(因为这个目前也只属于少数人群),即便是为了避免大规模集中感染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以及由此造成的对高龄老人、基础病人、婴幼儿的威胁,为了避免未来相互免疫逃逸的不同毒株相继传入所造成的反复感染(目前我国流行的是BA5、BF7等毒株,落后国际两个大版本,后面XBB、BQ1的传入和流行几乎是必然的)以及庞大感染基数产生的新变种,也应该延缓人群感染速度,而不是催化感染速度,误导群众“感染获得免疫力”。

  为了延缓感染速度、让感染峰值的到来尽量平缓,笔者认为还是应当为抑制病毒传播加至少三条“减速带”。

  第一条,保留重点人群健康监测。

  笔者大女儿所在的小学和小女儿所在的幼儿园这周连原定的20%核酸抽查都没做。

  小女儿的幼儿园班里这周有个发烧的,问附近的中医院,医生建议别去,因为发热门诊爆满、核酸“异常”太多,于是,自己在家吃退烧药。

  老师比较负责,担心班上孩子们的安全,想自己自费去做核酸,却找不到做单检的点;混检的点位绝大部分也撤了,医院只做混检,一不小心就混阳,于是作罢。

  以前国人嘲笑美国躺平,可2021年3月拜登政府通过了救援计划法案(ARPA),为K-12教育机构提供了专项资助进行病毒筛查;2021年10月29日,拜登政府又在现有支持社区、学校筛查的1300亿美元资助基础上,再为K12学校增加100亿美元的资助。

  就算如专家所说的2022年的流行株奥密克戎毒性不如季节性流感,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8月11日也修改了防疫指南,放弃对学校内无症状人员进行检测的建议,但此举遭到了强烈质疑和反对。从2022年秋季开学季美国大学的防疫规定看,美国的校园仍在自行规定做筛查:

  哈佛大学为师生提供每月8次的免费核酸检测;

  耶鲁大学除了定期核酸检测,还要求在教室、实验室、室内运动场所和耶鲁医院佩戴口罩,一旦确诊隔离7天;

  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在抵达校园的前72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

  杜克大学要求所有学生返校前提供72小时内核酸阴性检测结果;

  塔夫茨大学强烈建议学生和帮助学生搬家的个人在至少出发前24小时接受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要求推迟来校并遵循隔离指南……

  既然与病毒共存了,奥密克戎毒性减弱了,美国的校园为什么还要保留“强制”或“强烈建议”病毒筛查的政策?此举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拉平感染曲线,避免更大规模的聚集性感染、对医疗资源形成冲击和挤兑。

  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还稍微好一些,而那些中小学、幼儿园一旦发生聚集感染,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这样的传播速度哪怕是医疗资源最发达的美国也难以承载的。

  笔者在与周围人交流时,发现大多数人因为日常不需要去医院,对于医疗挤兑、对于院感,完全没有概念,但那些专家能没有概念吗?

  对于连校园核酸抽查都停掉了的做法,笔者焦虑的不是女儿被感染,因为女儿身体健康,笔者又略懂一些医学知识,自信可以自己应付;笔者真正焦虑的是那么多孩子,一旦发生聚集感染,回到了各自的家庭,这些家庭能都没有老人、没有基础病人?他们一旦情况危急,能不去医院?真要按照专家说的第一波就感染60%,能不发生医疗挤兑和院感?美国共存还知道拉平曲线,难道我们真想折叠曲线、快速通关?

  笔者希望类似把学校核酸抽查都停了的做法,只是转型期的暂时混乱,很快能得到纠正吧。

  第二条,个人的自我防护、不去故意传染别人。

  要让群众普遍建立预防的自觉性,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帮助群众获取完整、准确的信息,对病毒有完整、正确的认识,提高个人警惕意识。哪怕说破大天,传染病也是个病,不是益生菌,能不感染就不感染,而不是用“不感染不可能”的说法来摆烂,让群众放弃最基本的防备,明明疫情爆发的尖峰时刻,还要跑到人群密集场所“撒欢儿”。

  在“90%无症状”、“99.5%无需去医院”、“无症状不是病”……的轮番舆论轰炸下,很多人的神经被麻痹了。

  笔者今天路过菜市场,发现有些人连口罩都不戴了,现在本地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感染,真到那个时候,戴口罩恐怕都来不及了;还有如本文开头所说的,笔者在群里劝抗原或核酸异常的年轻人尽量居家,即便出门也要做好防护,尽量不传染别人,也被年轻人狂怼。

  网络上流传出个别公司让“阳性获得免疫力的去上班,让阴性还没免疫力的居家”的做法,让笔者大感不解。即便是被国人嘲笑躺平了的美国,新冠感染者也被要求先居家啊,哪有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的……

  尽管上述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专家们倡导的,但专家们违背基本事实来“消除恐慌”的种种前后自相矛盾的说法,难道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吗?

  央视新闻发了一份“新冠病毒防护线路图”,笔者认为已经比较全面:

  在群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养成个人防护自觉性之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防疫物资和药品的供应了。这个问题不是群众自己能解决的,而依靠市场解决的结果必然是个别群众盲目囤积造成局部短缺、商家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这样的教训之前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就看地方公权力能够用力到什么程度了,哪怕只是暂时“治标”。

  第三条,保护医护人员。

  一直以来,都是医护人员在保护我们,医护人员是病毒大规模爆发之后,守护基础病人、住院病人、老幼人群,避免死亡悲剧的最后屏障,它反过来需要我们每一个民众去自觉保护。

  一旦医护人员轮番大面积感染,威胁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个群体的生命健康安全,结果必然是频繁的人员缺岗,却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就会有更多的危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救助。

  笔者在几天前的文章里就已经在呼吁大家适当备药,既不要放松警惕、放松自我防护,也不要恐慌,哪怕缺药也没有关系,一些中医推拿的外治手段也可以处置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状况;在症状没有加重或者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不要一下子挤到医院,避免院感的发生,把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弱势人群。

  这需要靠我们每个人去自觉践行,当然,保护医护人员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前面两条所强调的,“拉平感染曲线”、减缓感染规模增长的速度,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而现在的真正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在大面积感染发生后,其他就医需求的病人怎么处置,怎么避免“院感”的发生。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感染新冠,可能只是发烧、轻症甚至是无症状,“熬一熬”就过去了;而“院感”发生导致的无辜感染,对于住院的那些刚刚动了手术的病人、血液透析病人、放化疗病人、孕产妇以及有心肺等基础疾病的病人意味着什么?轻则加重病情、重则殒命!一旦遭遇不测,最后很可能不会被统计到新冠死亡数字里,但他们却是因新冠而死。

  昨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的患者”,笔者不知道这个要求是针对发热门诊与急诊,还是针对医院的所有科室,如果是后者的话,那笔者只会感到深深的不安。

  在大规模感染发生、在群众面对身边及自己的感染真正恐慌的时候,分级诊疗、分类管理如何来落实?这考验着基层的执行力和政策水平,他们会比执行“动态清零”时做得更好吗?这已经不是笔者这样的群众所能决定的了。

  倒是要奉劝那些专家,你们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论,自有网友制作“合订本”。弯拐太急,是要翻车的。

  【文/子午,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