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清流的反击

2024-04-16 11:40:23  来源: 文师堂   作者:景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景略评析《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

  Part1:清流的反击

  在嘉靖四十年的御前财务会议上,清流遭受了重大的挫败。

  钦天监周云逸被杖杀,严党的亏空烂账全部被报销了,且通过了“改稻为桑”的政策,清流一败涂地。

  唯一的喜讯是,裕王妃顺利产子,嘉靖赏赐了“枣子、栗子”,这是“早立子”(枣栗子)的含义,透露出的信号是:

  虽然“二龙不相见”多年,但嘉靖仍然信任裕王,裕王地位仍旧稳固,将来会继承大统。

  “生一人(未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死一人(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政敌(严嵩父子)仍旧看似牢不可破”。

  这就是清流与严党此次博弈,尘埃落定的局面。

  接下来,清流会怎样反击呢?

  【复盘清流的斗争策略】

  为了扳倒严嵩,清流做了多次尝试,付出了巨大牺牲。

  以沈炼、杨继盛为代表的清流,采取的策略是:冒死进言,弹劾严嵩。

  嘉靖二十九年,因严嵩失误,蒙古俺答军入侵,突破长城要塞,威逼京城,史称“庚戍之变”

  借此事件,锦衣卫沈炼上“十罪疏”(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弹劾严嵩祸国殃民。

  但最终的结果是,沈炼被处以杖刑,流放塞外。

  但严嵩父子仍不放过他,六年后,严嵩父子罗织罪名,诬陷沈炼谋反而将其杀害,两子一同被害。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刑部员外郎杨继盛再度挺身而出,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指出严嵩是“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天下之第一大贼!”

  他历数严嵩父子“五奸十大罪”

  五奸:

  皇上之左右皆贼嵩之间谍,此其奸一也。

  皇上之纳言乃贼嵩之拦路犬,此其奸二也。

  皇上之爪牙乃贼嵩之瓜葛,此其奸三也。

  皇上之耳目皆贼嵩之奴仆,此其奸四也。

  皇上之臣工多贼嵩之心腹,此其奸五也。

  十大罪:

  一、坏祖宗之成法;二、窃君上之大权;三、掩君上之治功;四、纵奸子之僭窃;五、冒朝廷之军功;六、引背逆之奸臣;七、误国家之军机;八、专黜陟之大柄;九、失天下之人心;十、敝天下之风俗。

  这封奏疏,论证严密,剖析深刻,直指严嵩的要害,只要其中一个罪能认定,严嵩必死!

  但最终杨继盛的结局是:在诏狱被廷杖一百,牢狱三年后被处死。

  临死前,他写诗明志,天下涕泣传颂: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沈炼、杨继盛用惨烈之死,证明只把矛头指向严嵩父子是无用的。

  只要嘉靖还宠信严嵩,无论怎样弹劾严嵩,都是隔靴搔痒!

  严嵩祸患的病根,在嘉靖皇帝。

  既然如此,那就改变策略,走一步“险棋”: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皇帝!

  机会来了,嘉靖三十九年朝廷的财政危机爆发,且入冬无雪的异象出现。

  钦天监的周云逸就以“异端天象,上天示警,天怒人怨”来批判皇帝。

  这个批判力度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古代,皇权不是无所不能的,“天意”“民心”就是制约皇权的两大核心力量,也是皇权合法性的基石。

  “天意”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在这套理论下,君权是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

  这个理论在给予君权合法性的同时,也对君权进行了制约:如果皇帝做得好,上天就会有“祥瑞”,做的不好,就会有“异象”

  所以,钦天监的周云逸以“天象”进谏,把“天意”“民心”拧在一起,说“天怒人怨”,这是直接否定了皇权的合法性,这批判力度是很大的。

  更重要的是,这幕后隐隐约约有裕王的参与。在嘉靖看来,这是想掀桌子了,是“逼宫”了。

  所以,嘉靖一方面杖杀周云逸以刑威压制舆论;另一方面退一步,颁布“罪己诏”斋戒祈雪,缓和矛盾。

  双方在赌下不下雪,如果嘉靖祈雪不成,下一步清流的言官将点燃火药桶,进一步升级舆论,到时候在“天怒人怨”的高压之下,嘉靖只能舍车保帅,让严嵩来背锅了。

  但清流的谋划落空了,天降祥瑞,化解了舆论危机。周云逸的言论反倒成了“攻讦朝廷”。严党死死抓住这一点,威胁要揪出周云逸的后台,清流的徐高张陷入被动。

  御前财务会议之败,也是必然了。

  【清流的谋算】

  清流看似失败,但只是暂时的。只要熬得住,以时间换空间,胜利迟早是到来的。

  因为,裕王妃诞子后,嘉靖明确了“早立子”,这意味着裕王必然要继承大统,裕王的师傅及侍读徐高张必然拿到内阁首辅的位子,严党迟早要倒台。

  但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清流只是被动的等待也是不行的。

  一是漫长的等待中存在变数,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二是大明帝国已经内忧外患,山穷水尽了,任由严党这样折腾,说不准真把大船掀翻,等不到裕王登基了。

  所以,清流想严党倒台,越快越好。

  怎么办?

  清流的策略是:借助“改稻为桑”,在浙江烧起一把大火,把火引向京师,引向严党。

  从斗争的角度看,这个主意是很高明的。

  既然直接对抗失败,那就走迂回路线,让你折腾,让你在疯狂中走向灭亡。

  徐高张分析认为,改稻为桑的政策执行,是必然会导致土地兼并的,因为产业升级带来的土地红利,严党是必然去吞下的。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再加上是倭寇闹事的地方这样搞,必然会导致大乱。

  火点起来,清流就顺势吹风浇油,把这个火搞大,让它乱起来,就算“苦一苦百姓”,但扳倒了严党,也是值得。

  是的,代价就是老百姓,苦的也都是老百姓。

  【掺沙子、搞策反、使绊子】

  清流采用的办法是“掺沙子、搞策反、使绊子”

  所谓“掺沙子”,就是把自己的人,安插到敌方阵营中。

  浙江上下铁板一块,都是严党的人,想要煽风点火,必须先把人安插进去。

  清流的第一步,是把裕王的心腹谭纶以参军的身份派往浙江,安插到胡宗宪的身边。

  在砸入第一个钉子之后, 又请出了海瑞和王用汲担任淳安与建德两个县的知县。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日后的斗争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搞策反”,就是争取关键人物胡宗宪的支持。

  改稻为桑能不能搞成,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

  所以,清流派出胡宗宪的故交谭纶,到他身边任参军,想把胡宗宪争取过来。

  这一步棋就是给严党看的,谭纶一去,胡宗宪必然陷入党争了。

  如果胡宗宪按照严世蕃的“急办”,那必然是大乱。如果胡宗宪“缓办”或者“不办”,那必然是失败。

  无论怎么搞,都结成一个“死局”。

  所谓“使绊子”,就是掣肘不配合,把事情拖垮。

  “改稻为桑”要想成功,一个前提是外省要配合调粮支援。

  外省的粮食调不过去,浙江就会出现“桑多粮少”的局面,粮价就会上涨,老百姓自然没有“改桑”的动力。

  如果强制推行,在粮食不够的情况下,是要饿死人的,必然出现民变。

  所以,清流抓住这一点,江苏的赵贞吉一粒粮食也不给胡宗宪,让“改稻为桑”根本推不下去。

  这三步棋走下来,改稻为桑也成了死局了。

  那么,身处暴风雨中心的胡宗宪,该如何解开这个死局?

  请看下篇分析,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胡宗宪的破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