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继明:但愿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糟糕

2022-12-10 10:48:4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刘继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大约一个星期之前,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人还在为过于严格的防控政策给我们生活、工作以及各项权益带来的“次生灾害”,表达不满甚至愤怒,纷纷提出解封和放松防控的吁求,“疫情之初那种全民支持抗疫的“众志成城”局面,开始分化为“放开”和“清零”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社会不满情绪逐渐累积,呈现出撕裂的态势……”(见拙作:《“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然而,随着近日来国家层面对防控政策的逐步放松,特别是昨天国务院“新十条”的颁布,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动态清零”政策正式终止,一个全民免疫或与病毒共存的“后防疫时代”来临了!

  或许是因为政策调整的过于迅疾,整个社会从心理和认知上还来不及适应,许多以前希望放松管控的人面对突然的“放开”,有些不知所措,并没有像原来预期的那样“欢欣鼓舞”,“到处去玩儿”,反而因担心新冠感染人数暴增,自己“变阳”的概率大幅上升,而不敢出门上街了。有人统计,“放开”后,出入公共场所的人数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人们纷纷抢购治疗新冠的各种药物,以至不少医院的相关药品出现了断货,一盒原来只要十几元的莲花清瘟,有的药店卖到了一百多元。由于阳性感染者猛增,据说在北京出现了三年前武汉新冠爆发初期医疗资源“挤兑”的混乱局面。这无疑加剧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图\李点点

  与此同时,一些对“清零”政策持肯定态度的人,借此机会对“放开派”冷嘲热讽,暗示他们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为清零政策的“失败”而扼腕叹息。一位“爱国大V”不无悲情地说:“党和国家保护了我们每一个人整整三年,是整整三年,国外付出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代价,而我们,在过去三年里,一直风景独好……”

  这位大V说的也许是对的,但我们相信国家此时“放开”,并不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弃之不顾,或者是所谓“躺平”,而是对奥密克戎病毒致重致死率较爆发初期已大幅降低这一客观现实的认知后做出的理性调整。

  图\李点点

  当然,对这一政策调整的时机和“放开”方式,人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既然病毒一年甚至两年前就大幅降低,国际医学界对此似乎早已有了基本的共识,中国为何到近日才做出调整呢?另外,在国家发出放松管控政策后这几天,权威部门和媒体以及一些权威专家,纷纷发表诸如奥密克戎只相当于“大号流感”,“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的言论,而不久前,他们还在媒体上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长新冠”或“后遗症”。这种首鼠两端的言论,无疑会使公众对专家以及某些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也让人们怀疑此次“放开”的合理性……

  值得质疑、指责和可供反思的问题,也许远远不止这些。但作为生命个体,我们的每一种选择都意味着需要自己承担责任,付出自己的代价。因为,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我们都已经猝不及防地置身到了“后防疫时代”这一铁的事实——

  有人预计,奥密克戎的传染速度大概是两天翻倍。12月7号,北京的基准估计按照1万人计算。按照两天翻倍来估算,结果是这样的:12月9号,新增翻倍,2万人。12月11号,新增翻倍,4万人。12月13号,新增翻倍,8万人。12月15号,新增翻倍,16万人。12月17号,新增翻倍,32万。12月19号,新增翻倍,64万人。12月21号,新增翻倍128万人。12月23号,新增翻倍,256万人。12月25号,新增翻倍,512万人。到12月25号左右,累计大约有1022万,达到了北京整体人口的50%左右。也就是在12月下旬,北京感染者数量预计将达到第1个高峰。

  那么全国呢?

  我们无法预计,即使按照新冠最低致死率,最终染病死亡的人数是多少。

  图\李点点

  面对这种仿佛突然到来的危局,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像疫情爆发之初那样,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共克时艰”,而不是互相抱怨、指责、进一步加剧本来就已经很严重的撕裂情绪,以免社会陷入无节制的恐慌,最终遭受反噬只能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事已至此,唯有理性面对。

  此时此刻,这也许是与全体同胞一起身处困境的我,唯一可以用来与大家共勉的一句话。

  但愿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糟糕。

  2022/12/9匆就

  【文/刘继明,中国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