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晋朝崛起之迁徙异族

2019-11-11 15:40:5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4sjs4
点击:    评论: (查看)

  第三节:迁徙异族

  司马衷执行的民族政策和父亲司马炎的稍微有差异,司马炎是采取双向迁徙的政策,把异族迁到中原同时,也把晋人迁入草原。司马衷是单向迁徙,部分执行江统、郭钦的把异族迁出中原的政策,继续把晋人迁向草原,但不再向中原内迁异族。这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中原弱乱时,草原民族南侵或内侵到中原定居的很多,占据大片中原领土,华夏民族在相互内战或人数少时,让异族在中原定居、掳掠、杀戮,这些都是各族反动分裂分子的罪过,若是华夏不统一长期动乱下去,必然会灭绝,中原也会成为异族统治的地方。

  司马氏统一后,挽救民族生存危机,对异族占据中原领土的既成事实,初期是容忍,因为草原当时大水,草原灾民也在迁徙,要求内迁,这种情况下是没法把中原异族都迁回草原,甚至不得不再内迁异族,司马炎乘机选择忠晋的异族南迁到并州牵制监视匈奴,把少量晋人北迁到草原巩固对拓跋部的控制,所以司马炎时代的民族政策也是合理有效的。司马衷时代草原灾害已经停止,中原华夏人口也在激增,当时是可以开始逐步执行把异族迁回草原的政策,司马衷没有选择把当时人口最多的匈奴、羌族、氐族、鲜卑等北迁,而是在关中首先把一些小的异族部落北迁。司马衷所以这样做首先是考虑到关中的异族比例高于华夏,而且仍是各民族矛盾最激烈的地方,把小的部族迁走可以避免各民族间相互冲突,避免小的部族被大的异族吞并,造成大的异族力量增强威胁到华夏和中央,这样做是合情合理,小的部族迁徙也容易,不会给中央和地方造成经济压力,也不会引起大的矛盾和叛乱。司马衷迁徙的小部族就是在并州在朔方、五原、上郡地区,把这些小部族迁徙的也不远,仅迁到拓跋部,或者安排在拓跋部晋人的控制下,这样既能笼络拓跋部,也能增强晋人对草原地区的影响力,在316年随晋人返回中原的也有这次迁徙的小部族。

  司马衷这种逐步分批从内地向草原迁徙异族的政策在现代评价是最合理的,也不代表民族歧视,让从事畜牧业的草原民族回归草原,而且草原也是晋朝领土,仅是内部的生产性迁徙,不带有民族驱逐和歧视迫害性质,所以司马衷的迁徙移民没有造成被迁徙民族的叛乱。当时仅仅匈奴发动了叛乱,匈奴人发动叛乱的原因不详,可能是迁徙的小部族有匈奴驱使奴役控制的,或者是担心将迁徙匈奴而叛乱,但是叛乱很快被晋军和拓跋部平定,基本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刘渊被免职可能就是因为这次叛乱。司马衷在这时期执行的民族政策和权谋确实对增强晋朝华夏力量,防止分裂,增强民族团结产生进步作用。司马衷进行这次迁徙后就没有再进行更大的迁徙,但是这次迁徙产生的影响力仍是深远的,因为在这次迁徙后,在关中的华夏和异族的比例开始平衡,在草原的拓跋部得到部众增强了力量对晋朝的忠诚也增加,晋朝对草原地区的控制力也增强很多,为不久后的民族会盟,草原民族效忠司马衷,树碑效忠晋朝为晋朝守边奠定了基础。

  司马衷的这次迁徙对未来的政局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中在司马懿时代成为司马氏最重要的控制区,生产力和经济条件从汉末荒芜中恢复,但是仍是异族人口多数区,鲜卑在凉州秦州占多数,羌氐在雍州占多数,司马氏都是把最能打仗、最能镇抚的统帅和将领派驻在关中,司马骏镇抚关中时最得人心,司马炎把扶风国的氐户都封给司马骏,在关中氐族是忠晋人数最多,使用的汉族姓氏也最多,只要在关中镇守的是杰出进步统帅,军事能力强,对异族能爱护团结,即使当地异族比例占多数,仍能忠于晋朝中央,不会分裂叛乱。司马衷最初迁徙的小部族应该主要都是没改汉姓的,这是历史局限性,没有把中国化和忠晋放在首要位置,后来起兵分裂的很多都是改汉姓的,用姓氏衡量同化这是到现代都容易犯的偏见。司马衷时代向草原地区迁徙的晋人仍是增加的,甚至向西域迁徙的也很多,司马衷时期开始在西域设立晋昌郡,就是现在新疆的伊吾附近,这是在西域最早的华夏郡县,后来晋朝在西域又设立高昌郡。司马衷的迁徙移民政策对后来最大的影响是减少了分裂危险,因为在迁徙关中异族后不久,当地就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走投无路的异族开始叛乱,要是没有迁走部分异族,那参加叛乱的会更多,造成的危害会更严重。在关中因灾叛乱平息后,江统描述关中的情况是华戎各半,由此也可见司马衷迁徙异族的及时和有效,司马衷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发挥了进步作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