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文学教育系列谈之八】形象思维

2022-05-18 10:45:5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颂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的基本形式。

  形象思维不是通过逻辑、概念进行的,而是通过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比如做梦,就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维过程。

  客观形象在没有进入大脑之前称之为“形象”,大脑再现所摄入的形象则称之为“表象”。一般来说,表象与形象总会有所差别。而要完全准确地再现客观形象却需要一种特别的记忆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经过训练才会得以加强。所谓记忆,就是抵御大脑自动变形的一种生理能力。

  大脑为什么会自动对形象进行加工呢?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感情,又总是把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具体形象紧密联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

  大脑在某种情绪的伴随下,加工形象使之成为表象。在这个的过程中,大脑还会紧紧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无论怎样变形,其基本特征都不会改变。情感与表象密不可分,只要再次见到客观的“形象”,瞬间就能还原出现象本来的情境。

  大脑的这种“自动变形能力是人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也是人发展艺术创作能力的基础。

  艺术创作有没有“天赋“呢?

  我想是有的。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半脑交互作用进行思维却又有着明确分工。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右半脑负责形象思维。因此右半脑又可称为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和艺术脑。

  有的人左半脑比较发达,有的人右半脑比较发达。因此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禀赋。只有左右半脑都比较发达的人会成为全才。典型人物如达芬奇。

  文学教育主要是“右半脑“教育。在这方面,古代中国是比较领先的。达芬奇对中国传统艺术是非常推崇的。

  我说过,中国的文艺是不能以外国人的评价为依据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基本的认识。我说“在形象思维方面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有着我自己独立的判断依据。以诗歌为例。

  中国的传统诗歌讲究意境美。所谓意境美,简言之就是情境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含蓄、朦胧却具有鲜明可感性,最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及丰富联想的一种美的艺术氛围。构成意境美的基本要素就是意和象。

  意,心之声也,也就是就是情感。意与志是同义词。志,心之活动也。《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是古人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个“志”的含义就是在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侧重抱负、志向。这句话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古代诗与歌是一体的,语言加韵律。古人往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具体可感事物叫作“象”,而寄寓着情感的事物就是“意象”。由一组意象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艺术氛围(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美是艺术美的基本要素。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而且,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固化为一种特殊的语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折柳”,是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蝴蝶”关乎爱情的意象等等,等等。固化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关于这方面的道理确实很深奥,是西方诗歌所远远不能及的。

  2022年5月17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