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学雷锋,汇聚了我们力量——一个连队和一名学者传承雷锋精神的启示

2012-03-04 10:49:2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范方河 张宁峰 丁绍学
点击:    评论: (查看)
 
    写在前面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
    一个人牺牲后的50年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精神能不断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那么这种精神便不会仅仅是好人好事那么简单。
    50年来,“学雷锋”这个普通的动宾短语,从一个个普通人的口中喊出来,从一个个普通人的手里做出来,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那么平凡。因为其中闪耀着一束束如星光一样美丽的光芒,充盈着一抹抹如春光一样温暖的感动。
    正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雷锋,在给予他人帮助和温暖的同时,其实自己也得到了快乐与感动,收获了力量与成长,坚定了信念与信心。从今天起,本版陆续推出《学雷锋,汇聚了我们力量》《学雷锋,改变了我们命运》《学雷锋,带给了我们思索》等系列策划,敬请读者关注。
    我们想说的是,对于雷锋,我们不仅以他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我们更感到他其实从未走远——“雷锋叔叔”就在我们身边。今天,传承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当像雷锋那样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凝聚军心、汇聚力量,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军85周年和党的十八大召开。——编者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毛泽东主席题词,全国军民迅速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1963年8月1日,毛主席挥笔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号召全国全军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
    1963年11月,总政在批转全军学雷锋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

    一个集体雷锋的跨时代印记

    范方河 张宁峰 丁绍学

    据悉,今年上半年,由社会捐款建造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将在上海南京东路下沉式广场落成,该广场将同时被命名为“好八连广场”。
    一座雕塑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个连队与一条街道、一座军营和一个城市的血脉相连。

    一个连队与一条街道

    每月10日和20日清晨,寂静的南京路还未醒来,“好八连”为民服务队便雷打不动地出现。战士手中补鞋机的嗒嗒声,磨刀石的刷刷声,理发推的嚓嚓声,群众的啧啧赞叹声,穿越半个世纪,合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古老而现代的南京路,记录着一个连队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风雨历程。一个被称为“集体的雷锋”的连队与一条街道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
    去年7月,八连班长曹俊和新兵张文涛在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结束返回时,在路口看到一位老奶奶突然倒下。四周围满了人,却没有人敢扶起老人。曹俊二话不说,冲上前抱起老人就往附近医院跑。
    “病人是突发性心肌梗塞,幸亏抢救及时,再晚一点就迟了。”医生的话让曹俊松了口气。帮老人垫了手术费并通知其家人后,曹俊带着小张悄悄离开了。
    “班长,万一老人抢救不过来,人家讹你怎么办?”同行的张文涛不解地问道。
    “记住了,我们是八连的战士,就应时时像雷锋那样,只要群众有难处,我们就要帮!”曹俊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南京东路有位叫郑桂梅的侨眷,老伴长年瘫痪在床,八连官兵定期上门为他理发、打扫卫生。老人去世前最后一次理发,就是八连战士童董良理的。郑奶奶远在巴西的弟弟得知后感动地说:“共产党的军队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一个连队与一个城市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今天的“好八连”,俨然成了上海的一张精神名片。
    上海市把“学习雷锋,学习八连”写进了《市民公约》,教育部门把八连艰苦奋斗的事迹写入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材;黄浦、长宁、闸北等区应征入伍青年告别家乡前,都要到八连体验一次军营生活;南京东路、江苏路等10多所中小学,每年都要派出学生到八连接受国防知识培训;厦门路小学成立“小八连中队”,提出“学习好八连,事事走在前;争做小八连,人人敢为先”的口号,同学们还时常跟“好八连”服务队到南京路为民服务。
    “几十年来,无论是穿上军装到南京路执勤,还是脱下军装离开南京路,凡是在八连生活过的官兵,都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连队的传统和荣誉!”八连指导员闫永祥告诉记者。
    八连退伍战士、原为民服务班班长蒋海龙退伍后在家乡开了个药店,在店门口设立了“为民服务台”,长年免费为过往的行人量血压、发放健康生活宣传册,每月定期为行动不便、家庭贫困的患者送药上门。面对电视台的采访,蒋海龙对自己刚进八连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先上一堂传统课,参观一遍连史馆,观看一次《霓虹灯下的哨兵》,去‘母亲路’实地学习为民服务……”

    一个连队与一座军营

    “军事好,如霹雳。”如果说在上海百姓心中,八连是一面火红而温暖的旗帜,那么在上海警备区,八连就是硬邦邦的“尖刀”,哪里任务最艰巨八连就出现在哪里。
    2010年7月,上海遭遇百年罕见的持续高温,对世博会执勤官兵提出了严峻挑战。世博园区浦西十六铺水门安检大棚空间狭小,前后不通风,也不能安装空调,八连得知后,主动向上级请战。来到执勤岗位后,官兵执勤时汗水顺着脸颊、头发直往下滴。但八连官兵不管天气有多热,不管任务有多重,不管有没有游客,都始终坚守在执勤岗位上,没有一人叫苦叫累。一起执勤的地方民警由衷赞叹:“好八连就是不一样!”
    世博会期间,八连还担负世博园浦西VIP入口的安检任务。VIP安检口不仅规格礼遇高,而且入园快速便捷,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人也想从这里通过。时任副连长侯国成的家属怀孕,行动不便,得知连队在VIP安检口执勤,想从这个通道入园。面对妻子期盼的目光,侯国成坚定地对妻子说,“如果我给你开了绿灯,人民群众就会给我们好八连亮红牌。”
    不为物质利益所诱,不为个人喜好所动,做连队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一代代八连官兵坚守的精神高地。新战士洪万超是一名NBA球迷,2010年7月9日,小洪在世博园安检口执勤时,湖人队一名球星一行拿着很多签名球衣和篮球来到安检口,但安检标准明确规定球类物品属于限带品,小洪说明情况后,随行翻译不甘心,提出只要放行,就送一件签名球衣给他。但小洪不为所动,坚决按规矩办事。世博会执勤期间,八连先后为几百位中外明星安检,没有一名官兵索要签名、要求合影。因完成任务出色,八连被评为“世博安保先进单位”。
    一个连队能带给一座军营什么?答案就在眼前:“争创好八连式连队”活动已在上海警备区部队开展多年,大家都争着比着向八连看齐!

    一位军队学者的学雷锋足音

    褚振江

    2月18日,国防大学春季开学第一天。记者如约敲开公方彬教授办公室,与这位知名学者面对面,倾听他的学雷锋足音。

    “参与建构信仰信念大厦,是我的天职和责任”

    公方彬出生于雷锋去世的那一年,是沐浴着雷锋精神长大的。孩提时代虽不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但却知道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就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这种朴素的认识伴随他走了很长时间。
    后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公方彬开始将雷锋精神与国家、政党、军队强盛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的人生追求捆绑在一起,成为一名矢志研究、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的使者。
    作为一名思想和精神世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掘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公方彬始终扛在肩上的责任。就在一周前,他的题为《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时评在《党建》杂志发表后,中宣部领导批示在中宣部主办的3份参考资料转发。随后,2月13日的《光明日报》以近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他的《对雷锋精神再认识》一文。
    “我们党、军队和中国社会需要政治信仰的支撑,需要从雷锋精神中找到启示。参与建构信仰信念大厦,是我的天职和责任。”公方彬说。

    “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感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拿出第一笔资助费至今,公方彬个人道德实践已经持续了30年,已有623名贫困学生感受过他的“春天般温暖”,其中有343人考入大学。直到今天,他仍然每年拿出13万元左右的积蓄,资助135名贫困生读书。迄今,他共拿出了110万元的稿费、讲课费和工资。
    公方彬动情地回忆:“30年前的一天,我随部队进行野外训练,看到驻地一所小学的孩子们正如孩提时代的自己一样,缺少最基本的学习用品。那一刻,我下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
    很快,他用从每月7元津贴费中积攒下来的30元钱买来纸笔,送到孩子们手中。看到孩子们和老师的快乐,公方彬体味到了助人的意义和快乐。从此以后,他的心便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贴在一起。
    1991年,他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资助者与受助者直接建立联系的争论,便给希望工程基金会领导写去一封信,认为直接资助可以产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作用,建议采取结对方式开展资助,这就是后来的“1+1”活动。
    “我的人生楷模是雷锋,人格品德的原动力是雷锋精神,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感动。”公方彬如是说。

    “把自己变成美的传播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雷锋走到哪里,就把一股新风、一种热情带到哪里,他是美的化身。”在公方彬看来,“践行雷锋精神,努力把自己变成美的传播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2009年,公方彬第一次受邀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场报告下来,虽然超过规定时间,但同学们仍然兴致不减,台下围着他问这问那。而今,公方彬已连续3年在百年讲堂演讲,堂堂赢得喝彩。
    去年一年,公方彬为10多期北京社科骨干轮训班讲授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重大问题,一些教授写博客表示认同,有的还联系重复听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百度贴吧中留下这样的话:“公教授的讲座跌宕起伏,意蕴深邃……当前,我们需要改变世界,更需要重新找回、发现自我。”一位高校大学生也跟帖留言:“世上有两种力量令人敬仰:一种是真理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公教授的报告很抓人,自然离不开他的人格魅力。”
    “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公方彬庆幸自己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找到了人生坐标和动力源泉。他由衷地说,在雷锋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要用毕生的精力做真善美的探索者、实践者、传播者。
    (《环球视野》摘自2月23日《解放军报》)

链接:
    我们今天向雷锋学习什么?

    若英

    问:编辑同志,您好!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近50年来,雷锋精神激励了无数人,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现时代,我们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
    湖南读者:杨轩

    杨轩同志:
    您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其中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人们统一思想理念,但现实需要“奉献敬业”的雷锋精神,呼唤当代“诚信社会”的构建,解决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问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雷锋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他的故事曾经响彻中华大地。50年来学习雷锋活动一直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扬光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不仅没有过时,相反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呢?
    甘于奉献,助人为乐。雷锋精神的精髓就在于无私奉献,助人为乐,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爱心撒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不管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风气。当然,甘于奉献不能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不能等同于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地付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倘若生命无存,何谈奉献?
    爱岗敬业,踏实肯干。雷锋先后当过农业社的记工员、县乡政府的通信员、农场的拖拉机手、工厂的推土机手、人民解放军的汽车兵。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学习雷锋,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坚守自己岗位的职责,对自己的工作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雷锋精神中有一种众所周知的螺丝钉精神,这一精神具有创新的时代内涵。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生存态度,是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学习雷锋,就要大胆创新,发挥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踏实勤奋中追求创新,使“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创新必然成为今天学习雷锋精神新的要求。
    勤奋创业,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要跻身世界大国之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中国人民勤奋创业,艰苦奋斗。学习雷锋,就是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新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等同甘于贫困,但必须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必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环球视野》摘自2012年第3期《红旗文稿》)

链接:
    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

    曹林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他没想过那些孩子会回报自己,没想过外人的赞美,更没想过有一天媒体的关注会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没有什么比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更能让人快乐了,这份单纯的快乐,足以支撑他的爱心。
    老人的快乐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深深地感染并震撼着我,他的这种快乐,让人羡慕,让人忌妒,让人尊重,并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强调他们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在苦与痛的铺垫中凸显高尚,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号召向雷锋学习,我们所追寻的雷锋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助人为乐”的核心,就是“快乐地助人,助人中获得快乐”。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而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有人会说:你不是雷锋,你怎么知道雷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雷锋留下许多照片,翻看这些照片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微笑的,可每一张照片上都能从他的脸上看到阳光。脸上洋溢的阳光,正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助人是阳光的,这种阳光洒在心中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属于一个人,而且会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那位老人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的很多战友也读懂了。一个名叫吴锡有的普通的雷锋班战士,他当兵当了8年,做好事做了8年,他喜欢称自己为“快乐兵”,他的一段名言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谁碰到这些事都会管,何况我是个当兵的。你不必问我是谁,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你幸福,我快乐。8年来,吴锡有每次资助困难学生,汇款单上都留有这个名字:“快乐兵”——这样的留名,绝非矫情,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十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
    不同的时代,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种快乐是相通的,它穿越千年而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那就是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收获的快乐,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越这种高贵的情感。今天这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可以获得快乐的手段,获得一个奖品会快乐,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包会快乐,吃到一顿大餐会快乐,得到名人的签名会狂欢尖叫——可这些可以用钱购买的快乐,都是浅薄并短暂的,短暂到甚至只能称之为“快感”。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快乐的贫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追寻那种快乐的情感。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

2012年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