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资讯

如果您对生活中这些习俗感到不爽,看这本书准没错!

2022-09-17 15:54:07  来源: 重读老旧书   作者:重读老旧书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不知道关注我们公众号的朋友是生活在城市的居多还是农村的居多,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风俗习惯。

  比如在我的家乡,中元节前后会搞一些名叫“供客”的仪式,其实就是为死去的先人做几桌饭菜烧香供着,等香烧了一会子,人才可以上桌吃饭,然后再过一两天各家就会烧很多的纸钱祭奠自家的先人。而这些风俗在毛主席时代都曾经被消灭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仪式复生背后的原因呢?

  是的,一定会有些朋友不假思索地说: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孝顺。是啊,这的确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孝顺,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中国人心中孝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这种孝的观念有没有不合理的成分呢?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这本毛主席时代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将给我们揭开答案。孝的事实其最初起源于殷商:殷王小乙死了,他儿子武丁为他守丧三年,不理国事;武丁的儿子孝己对父母很孝顺,后来武丁听了孝己后母的话把孝己放逐死了,后来很多人都非常哀悼他。有了这些事实,也就说明殷商已经产生了孝的思想。

  殷人这样提倡孝是为什么呢?在当时的种族奴隶制国家里,“政”与“教”是合一的,行政与施教是共通的,殷人就以孝来达到某种行政上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呢?一则:让每下一代人都对他上一代的父母施行孝道,甚至追踪纪念,那这样人们的脑子里对于祖先的概念就不会遗忘或模糊,反而会因为这孝的情感的浓厚而深刻化。

  人们对祖先的概念深刻化,对于血统的概念也就会深刻化,血统的概念深刻化,血统的关系可以维系于永远。对他们殷人统治者来说,殷族就可用“孝”把殷的宗族关系维系得紧紧的。

  另外就是,如果统治者殷族中人对祖先父母都奉之以“孝”,那不仅殷族中人可以因“孝”变得更加纯厚,不会作乱,就是其他被奴役的诸多种族也可以被感动而走向纯厚,不至于奋起反抗。孝和忠就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孝于氏族即是忠于国家。这就是殷人以“孝”为“教”的政治含义。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孝“原来还是一种磨灭我们被压迫被剥削者反抗意志的工具,真的是太可怕了!我们是不是产生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呀!

  这样对于死者祭奠的仪式可以说是相当的厚待了,而我们现在社会所弘扬提倡的孔家儒学,也是赞同这种做法的。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怎样敬事鬼神,孔子闭口不谈,给子路一个没有内容的答复,“侍奉生人的道理还不曾弄清楚,怎么谈上敬事鬼神呢?”子路不明白,接着追问,孔子还是不理会地答道:“在生的如何还不知道,怎么就谈到死后去呢?”

  看起来孔子对鬼神的问题很淡漠,然而他既不谈鬼神,却又叫人对鬼神特别好,叫人去服丧三年,“致孝乎鬼神”要丰盛,又叫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很明白的。当时社会基础已经动摇,只谈鬼神,已无法维系一般人的信任,倒不如从鬼神的实际行为上着手,这样一来统治者可以从“慎终追远”中督促奴隶们趋向厚道而不怀叛意,二来跟前面说的那样,把宗族中从上到下这种“纵”的关系维系住。

  而书中墨子对于这种事情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他马上就发现这一套理论对奴隶们是不利的:礼制烦琐,厚葬耗费财力,三年之丧伤生害事。

  这样一对比起来,大家是不是就知道咱们现在这些风俗究竟是好是坏?而且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身边一定还有很多类似这样铺张大搞丧祭的风俗习惯,比如婚姻的彩礼问题、嫁娶习俗这些,是不是我们经常对这些风俗习惯感到别扭,但说不出来个道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呢?

  毛主席就曾经发起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移风易俗运动,改革的内容就包括以上这些。相信大家看了这本书就能说出个所以然,这些习俗是不是该留下来也就心里有数了。

  当然了,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和思想,像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子思等人“仁义礼智信”、“中庸”思想的批驳、对想要毁灭社会制度而任其自然的杨朱庄周学派的批判、惠施公孙龙学派对庄周“道”思想的逻辑化,荀子韩非为社会新兴者服务的逐渐完善的法治学说,都是跟我们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空洞乏味的理论,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举例,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