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安生:淞沪会战与北顿涅茨克的争夺

2022-06-16 04:49:09  来源: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作者:安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北顿涅茨克已经争夺月余,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乌军的伤亡更大。

  俄军使用苏联时代储备的大口径弹药,猛烈轰击乌军阵地。

  乌军缺乏重武器和永备工事,既难反击又难防御。

  在前文中分析过,现代军队对付俄军这种战术,至少有六种战术:攻击机(无人机)空中打击、重装甲集团突破、重炮互怼、依托工事防御杀伤有生力量、诱敌前出施行运动战、放弃阵地深入敌后施行游击战。

  采用前三种战术,需要拥有足够的重武器。由于乌克兰本身丧失重武器制造能力,所有重武器的来源都需要仰赖外援,尤其是北约的援助。

  北约大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在向乌克兰提供重武器的方面,一直拖延吝啬。除美国援助的90门M777榴弹炮外,海马斯自行火箭炮、M270自行火箭炮、凯撒自行榴弹炮、PzH2000型自行榴弹炮的数量都少得可怜,难以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列强大混斗之中,己方站队越迟越好,站队之后下场越迟越好,下场之后尽量保存实力使用友方力量削弱敌方。

  目前,各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预期都不乐观,面对未来全球安全形势恶化的预期,各国都在增强己方实力的同时,尽量选择骑墙的态度。

  法国、德国都提出提高国防预算,但是在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一直缩手缩脚。

  英、法、德每次提供的重型装备的数量,仅够装备1-2两个连。这点少得可怜的装备,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

  美国相对大方,但是为了应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冲突,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也没有尽力而为,提供的海马斯自行火箭炮,也是个位数,仅能组织一个自行火箭炮排。

  这点可怜的重装备,无法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火力优势,很容易在消耗战中被消耗殆尽。

  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对策是不惜一切牺牲,寸土必争,试图以己方的牺牲证明抗俄的决心,让列强看到继续支持乌克兰取胜的可能性,以争取更多的重装备援助,获得重装备后突破俄军战线。

  这种打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在上海投入过百万军队。其中,中方先后军队投入70余万,日方先后投入30万。

  在3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中国军队在狭小的空间的野战工事内遭受日方优势重炮和航空火力的密集杀伤,伤亡惨重。

  一方面中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疯狂叫嚣。一方面中国军队虽然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是己方精锐损失殆尽,一溃千里,日军乘胜追击,南京沦陷,随后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蒋介石为了获得列强的援助,不断投入有生力量,以示抗战的决心。列强一面做壁上观,一面试图调停(陶德曼调停),保护己方既得利益,从中渔利。

  蒋介石选择让自己的精锐在日方炮击中损失殆尽的战术,实属无奈。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买办政权,需要列强提供的武器和金融支持对抗日本。为了让列强押注中国,必须显示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民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武器弹药主要依赖进口,丧失上海,就丧失了最大的出海口,出口的物资无法运出去,进口的军火无法运进来。

  第三、淞沪会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或者是抓来的壮丁,或者是雇佣兵。这两种兵员都没有强烈的战斗意志,缺乏作战的积极主动性,必须依靠纪律约束和军法督战。阵地战有利于约束士兵。

  抛开制约因素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这种战术显然不成功。国民政府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克服制约因素。

  乌克兰政府能不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就成为乌军取胜的关键。

  目前看,乌军能选择的战术只有两种:一是诱使俄军前出,在运动中寻求战机,歼灭俄军。二是主动放弃北顿涅茨克等阵地,化整为零,深入敌后,不断消灭俄军有生力量。

  俄军在基辅战役中,已经领教了乌军在野战中的战斗力,基本不会主动前出,为乌军提供在运动中歼敌的机会。

  所以,实际上乌军能选择的战术只有一种。

  主动放弃现有阵地,把成建制的乌军化整为零,拆散为排及战斗群,每排装备无人机、无人机干扰器、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防空导弹、弹簧刀巡飞弹,寻找俄军占领的薄弱地区,化装成俄军,深入敌后纵深,以最大限度杀伤俄军和伪军有生力量为目标,巡机歼敌,减轻正面前线面临的火力压力,为后方远程火力提供情报,精确打击俄方指挥所、火炮阵地、弹药堆栈,全面打击俄占领军和伪军。

  这种深入敌后的无后方战斗极其危险,一旦暴露目标很可能遭到火力覆盖,全军覆没,一旦被俘,生还无望。小战斗群必然伤亡极大,但是给俄军造成的伤亡也会极大。

  相比现在一边倒的伤亡情况,这种深入敌后的战术,能迅速耗尽俄军本来就很紧张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战斗步兵的资源。一旦俄军人力资源枯竭,就只有两个选择,实行总动员或撤离乌克兰。前者可以诱发革命,后者意味着认输撤退,同样可能激发革命。

  天助自助之人。如果能给俄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列强能看到胜利的希望,自然有利于乌克兰获得更多的援助。

  与中国不同的乌克兰的后勤补给主要通过陆路运输,放弃北顿涅茨克并不意味失去外来物资补给。

  俄军兵力极其紧张,俄军占领区则日益扩大。按照网上消息,俄军占领乌克兰大约13万平方公里。乌克兰境内俄军总兵力不足2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2名俄军,俄军战斗步兵的数量更稀缺。单位沦陷区面积上的俄军数量不断下降。这为乌军开展游击战创造了条件。

  目前,乌军每天阵亡200-300人,每月阵亡6000-10000人。俄军的损失高度保密,但是显然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如果乌军能以每月阵亡2-3万人的代价,换取俄军每月阵亡6000-10000人,那么现有乌克兰境内的俄军将很快丧失战斗力。最多不超过两个月,俄军就不得不被迫改变战术。

  那时,俄军的所有战术,乌军都有应对手段,俄军在乌克兰取胜将毫无希望。总动员还是继续打下去,俄军将不得不面临选择。

  困难有两点:一是乌军的战斗意志是否能支持乌军在敌后开展这种极其危险和艰苦的战斗。乌军是否会如同当年的国军一样,只能进行阵地战或在顺境时进行运动战。二是沦陷区的人民是否支持乌军。沦陷区的俄族大概率支持俄军,其他非俄族是否有勇气和胆量支持乌军?这些非俄族是否会被俄军大规模迁往俄国内地,实现种族替换?

  如果乌军和当地非俄族的意志不足以支撑游击战,那么乌克兰就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列强的援助上了。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乌克兰的胜利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能完全仰仗列强援助,列强的利益未必与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相吻合。

  对乌克兰来说,现在是最艰苦的时刻,是考验乌军和乌克兰非俄族意志的时刻,能不能不怕流血,不惜牺牲,以人命换人命,获得最终胜利。

  不过,即使乌克兰此时失利,也不意味着俄军可以稳定占领乌东地区。

  实际上,俄军能打到现在,完全仰赖苏联时代的遗产。去工业化的俄罗斯,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即不能独立自主生产新一代智能化武器,也无力大规模生产精确制导武器。

  老龄化严重的俄罗斯,兵员成为严重问题,兵力极度紧张。

  可以说,俄罗斯既没有现代化弹药,也没有足够的士兵。如果没有苏联时代为冷战准备的海量库存弹药,早已溃败。

  俄罗斯库存弹药虽多,但是年代久远,许多大口径炮弹的生产年代很可能与俄军士兵的父亲甚至祖父的出生年代相当。过期的弹药并不稳定,很容易发生事故。弹药过期加严重的腐败,俄罗斯军火库爆炸如同家常便饭。随便搜一搜,就能发现近几年来俄军军火库爆炸的新闻层出不穷。过期的弹药,加上贪污腐败,保养不良,军纪涣散,俄军弹药动辄大爆炸不是太正常了吗?

  10年至多20以后,随着苏联时代的武器过时、失效,俄罗斯将彻底失去对外发生战争的能力。那时,苏联时代遗留的主力舰能不能出海,炮弹会不会炸膛,核弹头能不能炸响,都不好说。

  那时,乌克兰完全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