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李继耐上将党刊发文:为人民放歌!

2013-05-19 19:03:35  来源: 《求是》   作者:李继耐
点击:    评论: (查看)

作者简介:李继耐,男,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7年12月入伍,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大学学历。 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上将军衔。


  71年前的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瑛开启了他诗歌创作的历程。从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李瑛总能从社会发展的主潮中提炼思想、升华诗情,以史入诗、以诗写史,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言。

  生活是李瑛创作的丰富源泉,他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又用诗歌鼓舞和激励生活,因此,李瑛的诗歌总是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他所说,“是火热的生活赋予了我沸腾的激情,这激情给了我诗的生命”。李瑛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植了他诗歌创作的深厚土壤。他几乎用了大部分时间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把社会人生、自然风情等都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热情赞美普通人和山水草木中蕴藏的强劲生命力,激励人们在艰难岁月中始终怀抱积极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如从《窗花》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人们都不会放弃对美的不懈追求;在《唢呐》里,我们听到激昂苍凉的旋律,并从中领略到那昂立于北方辽阔大地上的“黄土魂”;在《野酸枣树》、《最后一棵胡杨》等作品里,则由衷地赞叹这些生命在艰苦险恶的生存境遇中迸发出来的不屈的意志、反抗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李瑛诗歌创作生涯时刻涌动的脉搏。他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时代的洪流,追求人性的叩问、心灵的自省和正义的承担,自觉成为时代的热情歌者。他的作品既生动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壮丽图景,又深刻描绘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李瑛的诗是在艰难的生活中起步的。童年“破衣烂衫”、“秕糠野菜”、“炊烟熏黑的茅屋”等苦难的泪水,泡出了“布谷鸟滴落眼泪了”、“仍然是无国的奴隶,被人驱赶在贫瘠的山野”,“拾起今朝的泪珠,注在自己的灵魂里”等对生活的抗议与挣扎。上世纪40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李瑛的诗歌诞生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诗作又热情歌唱国家建设的峥嵘岁月,诗集《花的原野》、《红柳集》和《红花满山》等作品,记录了诗人的感情,礼赞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美好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他对祖国河山纵情歌唱,对时代发展深入思索,如《戈壁海》、《雅鲁藏布江上的霞光》、《青海的地平线》、《黄土地情思》、《贺兰山谷的回声》等。可以说,在许多大时代大事件大变革中,总能听到诗人嘹亮的先声,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民族深沉的爱、对祖国发展的关切、对人们生存现状深刻的文化关怀。

  激情燃烧的军旅情怀,是李瑛诗歌世界的主色调。作为20世纪新诗史上军旅诗歌的一面旗帜,他三分之一的诗作是军旅题材,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阵地。曾有人问他,在众多的诗歌专集中,最喜欢的是哪本,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战士们万岁》。因为,部队生活是我诗歌生命的摇篮,是他们——我的战友们用汗、用眼泪、甚至用鲜血,灌溉了我诗歌的土壤。的确,军人的生活、战士的情怀,都在他的诗歌里,呈现出别样动人的意象而让人感动,比如嘹亮的军号、呼啸的子弹、飞翔的和平鸽和枪尖上的花朵等,展现出庄严、壮美、雄阔的意境。40多年的军旅生涯,亲历战火的宝贵经历,使他的诗风在细腻清新中融入了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在朝鲜战场的坑道里,他点着煤油灯,撕下罐头盒上的纸写出《战场上的节日》;在东海前线的工事里,写下《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广西十万大山的哨所中,写下《红花满山》;在烟波浩渺的西沙,写下《南海》;在夕阳斜射的猫耳洞里,写下《在燃烧的战场》……这些诗歌无不充盈着战士情怀和战斗气息,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成为催人奋进的战歌和号角。和平年代,他又以普通一兵的情感描绘军营生活的诗情画意,足迹踏遍高原哨所、海岛边防,留下一首首深受官兵喜爱的“士兵之歌”,赢得了“战士诗人”的赞誉。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灵独唱,更是全军将士的和声,对激励官兵斗志、陶冶官兵情操、开阔官兵胸怀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探索中创造艺术,在创造中完成自己”,是李瑛一直自觉坚持的创作精神,并由此形成了大气典雅、真挚感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他前期的诗歌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作品清新细腻、刚柔相济,情感饱满、真切婉约,语言质朴而不失自然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日益丰富,他的创作视野不断开阔,内涵不断拓展,风格更加深沉。他借鉴吸收世界优秀诗歌的创作元素,运用隐喻、象征、寓意、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注重对生命与死亡、历史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把诗歌与哲学、形象与抽象、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适度融合。他的诗歌语言也更加精警纯粹,既保持了传统汉语的意境美和内涵,又讲究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总体上,李瑛的战士本色、诗人情怀和哲学家思维相统一的特点,以及开放的胸怀、不懈的艺术探索,都使他的诗歌逐步形成了深沉刚健而又富有哲学内涵和人文关怀的艺术魅力。71年来,李瑛始终以《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沃土当中,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创作特别是军旅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正是在《讲话》真理光芒的照耀下,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拜人民为师,为人民抒写,在生活的厚实土壤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扬《讲话》精神,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品佳作。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3/10   作者:李继耐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