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红色摇篮》解密革命领袖之间的纠结

2011-06-07 03:48:58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作者:ZOJ1174
点击:    评论: (查看)

中共党史不仅存在于白纸黑字的煌煌书卷中,也存在于枪林弹雨的影视作品中。
反映中共建党前后历史风云的电影有《开天辟地》,电视剧有《日出东方》,反映“大革命”时期急流勇进和“四一二”事变的影视有《大浪淘沙》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反映中共打响武装起义枪声的电影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反映朱毛红军出任“革命的山大王”的电视剧有《井冈山》,而长征以来的斗争史更是被更具有史诗篇幅和气质的《长征》《延安颂》《解放》连通起来,织成波澜壮阔的“革命上河图”。

然而,在《井冈山》和《长征》之间有一段刺目的空白。朱毛是怎么从井冈山上下来开创中央苏区的,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是怎么打胜的?毛、周、朱在这段乱云飞渡的时期经历了怎样的遇合?这在影视中不能说是全付阙如,也是含混不清。基层视角的、细枝末节的、虚构想象的可能有一些,居高俯瞰、一目了然的全景式记录还真是没有。正在央视播出的《红色摇篮》正是着墨于此,补上了视频化革命史的断裂带。

革命历史剧值得一看的前提条件是说真话,而它是否优秀则要看说真话的力度,看史识是流俗还是充满洞见。当年的《长征》是很有一些突破胆识的,把一些学术界有了成果但影视踟躇不取的史料移到了荧屏之上。《红色摇篮》是《长征》导演金韬主厨的,在现有的言说框架内再次作出了还原历史的努力。

影视作品为什么总是对开创中央苏区这一段绕着走呢?因为其中留有历史疑案和难解纠结,在正统的文字中,很多事情也是被轻描淡写或掐头去尾的。这基本上是毛泽东一生当中最郁郁不得志的时期,政治上遭到远在上海的中央的批判,行动上被上海来的钦差大臣们干扰和左右,直至后来被削夺兵权,退隐山中养病,“连鬼都不上门”。毛泽东受排挤,首先是因为当时最高领导层中连绵不绝的左倾盲动、冒险,先是李立三要“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后来是王明和博古要“短促突击”“御敌于国门之外”,脚踏实地的毛泽东决不同意如此冒进,敢于抗上的他总是雷霆压顶。

这些史有定论的东西可以公开言宣,问题是历史并不是这么大而化之、简单粗略。在毛泽东受挫的过程中,有很多后世定性的绝对的正面人物卷了进去,并且发挥了当头棒喝和取而代之的作用,这样一来,这段党内斗争就不只是真理和谬误之争,而且成了后来亲密无间的战友之间的交锋和博弈。其实,革命就是摸索真理、纠正错谬的进程,谁也不是口含天宪出生的,毛、朱、周在革命的草创和磨合阶段发生点儿意见相左和人事更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静默中,党史的书写者和影视的操刀者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没有人敢详细地正面描述,也没有人敢在关节点上拨云见日。所以说,《红色摇篮》敢于触碰这段隐形的历史,已经具备了值得嘉许的勇气和使命感。

《红色摇篮》中最耐看的是毛、周之间的过从与分合。毛泽东和周恩来相识于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的广州,当时年轻气盛的两人都主张反击国民党,但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高层采纳。后来的日子里,毛泽东行走在中国乡间创建了红四军,一步步实践着自己“农村包围城市”的宏伟设想,而周恩来身处中共中央的中枢地带,全国一盘棋地指导着革命运动。毛泽东是“一大时期”的元老,并在“三大”上当选了中央局委员(这就是所谓“毛委员”的由来),周恩来资历稍浅,后来居上地成为中央主要负责人。在1929年,也是因为中央发出不切实际的指令,红四军内部分裂,朱、毛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裂痕。毛泽东性格峻急,朱德处事温和,毛泽东落选了前委书记。后来,中共中央以周恩来的意见为主发来《九月来信》,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才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可以说,在毛、周早期的见面和不见面的交往中,两人意见相近,周还给了毛很大的帮助。

在《红色摇篮》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毛泽东在水稻田里干活,刚刚从上海赶到苏区的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来,嘴里高喊着“润之”。毛回头没有认出周,周笑说:“留了胡子,认不出来了吧”。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笑声朗朗,音乐响起,镜头飞旋。从此,毛、周开始了长期厮守、并肩战斗的岁月。

应该说,毛、周在苏区的合作起初并无争执,周恩来职务更高,在军事上对毛泽东多有倚重。后来的形势发展破坏了这一切,发自上海的中央指令越来越急切地要求“积极进攻”,这是知己知彼的毛泽东一贯反对的,而周恩来刚刚在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背上“调和”的罪名,不得不执行上头的错误指示。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激烈批评,周恩来虽然极力转圜,毛泽东还是丢官罢职,取代他行使军事指挥权的正是周恩来。客观地说,毛下台与周向中央“诉苦”以争取军事专权有关,但周也的确希望毛以军事长才臂助,于是提出了周为主、毛为辅的方案。周恩来顶着压力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后来,周恩来听命于来中央苏区接管党、军大权的博古、李德等人,而毛泽东被晾在一边坐了两年冷板凳,一直到长征路上才逐渐翻身。

在《红色摇篮》里,我们还见到了年轻的“贺子珍”。在铁血的戎马生涯之余,在紧张的党内斗争之外,贺子珍明媚的笑容和女性的柔情为这部剧平添看点。而且,贺子珍不是作为《解放》中的“江青”那样不得不出现而又不能乱说乱动的活道具出现的,她的身上牵连着好多重头戏,这面最近的镜子时刻映照着毛泽东身上的品质。扮演贺子珍的是国家话剧院演员张晶晶,她岁数不大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曾是国家少年队的体操选手,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曾在电视台做过编导和主持人,更主演了众多的话剧和影视作品。与扮演毛、周、朱的几位特型演员比,张晶晶显然还未能适应重大革命题材剧中惯有的庄重和沉稳,她的表情和形体颇为灵动,笑起来尤其灿烂,这恰恰使贺子珍的形象跳了出来,浑身是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红色摇篮》把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作为主题歌,故事从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起,到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止,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地串联起了这段峥嵘岁月,评书式的叙事为历史平添了波折和趣味,它虽然还达不到直言无忌的境界,但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观众,一定能从中捕捉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