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依然风华正茂

2023-05-06 14:32:37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张永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前不久,我参加了江苏省文联在江阴市山泉村召开的长篇报告文学《振兴路上》的现场研讨会。我们刚进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就徐徐展开,山泉村书记李全兴给我们做参观的向导,详尽地介绍了他们如何通过奋斗把一个一个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的发展过程。他说,村里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虽不知道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究竟是哪些,但我觉得,应该就像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高占武、孔淑贞和曹茂林那样,锚定目标不放松,在岁月的深处不断地描绘出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想到这里,影片中的许多热火朝天的场景,忽然之间,就闪现在心头、浮现在眼前……

  (一)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编剧是“山药蛋派”主要作家马烽,是山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培养出来的著名作家。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汾阳挂职县委副书记时经常深入到贾家庄体验生活,欣喜地看到村里年轻人“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的生动场景,他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创作灵感喷薄而出,满怀激情地写就了一部中篇小说。

  好友孙谦得知消息后,对他说,如果能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感受会更加直接些。孙谦还特意为该剧本起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剧本辗转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手中,他一气读完,如获至宝,认为写得非常吸引人,只是觉得爱情线索过于繁杂。他请马烽对爱情描写作些调整,重点要帮助年轻人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恋爱观。马烽按照要求,很快完成了剧本的修改。1958年仲夏,摄制组在山西汾阳栗家庄和杨家庄外景地开机。

  影片故事发生在地处山区的孔家庄,这里常年严重缺水,人们备受煎熬,村里的年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敢为人先、敢于挑战,大胆提出要凿通山洞、劈山引水。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造福于民的壮举。尽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闯过一关又一关,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夹鼻山,让清澈甘甜的泉水流进了干渴多年的小山村。

  1959年,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映后,万人空巷,反响热烈。许多都市青年都热切盼望参加改变农村面貌的生动实践,更多的农村青年也立志将青春奉献给自己的家乡建设,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高占武突击队”“孔淑贞姐妹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赞誉它是农村片中划时代的作品。

  这部影片确实让许多观众念念不忘,他们纷纷给剧组写信希望能再拍续集。但苏里深知故事框架已经闭环,没有预留空间。如果要拍续集,就必须重新寻找线索,于是他再次找马烽磋商。马烽听后信心满满,觉得可以继续以水为主题,上集写劈山引水,续集就写引水发电,这样前后呼应,一以贯之,在逻辑上也顺理成章。1960年冬,马烽完成了剧本,但因为种种原因,要凑齐原班人马却成了难题。苏里经过反复踌躇,最后决定,一定要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全部回来,同一系列的影片,他们一个都不能少。这便是为什么五年后才拍续集的原因之所在。1963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原班人马又齐聚一堂,继续为广大观众演绎了一段引水发电的故事,上映后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影片续集中,村里的年轻人依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他们打响了一场建造村里小型水力发电站的战役。这次同样也遇到了许多阻力和困难,特别是木制水轮机试验失败后,他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及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继续再战,日夜奋战,最终建成了村里的小型水力发电站,给祖祖辈辈生活在村里的乡亲们,带来了渴望已久的灯光,送去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二)

  影片通过孔家庄翻天覆地的岁月变迁,描绘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山区农村发展变化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这里有与传统观念、保守思想以及眼前利益的矛盾冲突,也有在具体问题上对敢不敢干、能不能干、会不会干的不同意见,对此编导没有回避,也没有沉湎,没有让争论和说教充斥画面,而是腾出手来,全力以赴地展现年轻人为了改变家乡面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和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他们不仅拥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更有“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恒心。他们不仅敢于挑战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也勇于抓住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干”。

  应该说,影片准确地把握住年轻人的精神特征和价值取向,也因此塑造了一批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牺牲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农村青年形象。

  高占武目光远大,敢想敢干,说干就干,求真务实,雷厉风行,代表着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的共产党员形象。孔淑贞是一位有着高度政治觉悟的农村姑娘,中学毕业后立志家乡建设,把解决家乡饮水用水问题视为己任;她性格开朗、朴实大方,积极热情、果断泼辣,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建议,处处闪耀着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新一代农村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农村青年曹茂林勤劳质朴,心灵手巧,只有他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实用人才。知识青年李克明,一开始好高骛远,喜欢仰望星空,却不能脚踏实地,一旦转变了生活态度,走对了人生方向,头脑里知识就变成现实的力量,成了农村不可缺少的技术人才。还有善良温柔的农村姑娘小翠,调皮捣蛋的二狗,好打抱不平的小亮等农村青年形象,也都各具特色、各有神采。可以说,村里的年轻人,人人生龙活虎,个个意气风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在改变家乡面貌的蓝图上,不断描绘着青春年华最美好的样子。

  (三)

  马烽说,自己“和农村接下了不解之缘,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我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熟悉他们,热爱他们。为他们的忧而忧,为他们的乐而乐。我甘心情愿为他们服务”。苏里说:“为了拍好这部影片,我们到山西汾阳跑了许多地方,请演员同志们同各行各业的农村青年交上了朋友,在沸腾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实景,体会到实情,所以演起来,也就生活化了。”主创者脚踩泥土芬芳,创作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格外注重与生活的同频共振,影片因此彰显出特别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艺术特色。

  展现了独特的环境。影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刻画,总是与情节发展命运攸关和内在意蕴的发掘相连。上集一开始就通过一组镜头,把荒山秃岭、草木不生、土地干裂、四处干涸的景象,凸显在观众面前,满眼荒凉,满目凋零,都是因为这里严重缺水;到了续集中,随着引水问题的解决,整个孔家庄到处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随着《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优美旋律飘荡,山区农村的景象变得焕然一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山环岭绕,峰峦叠嶂,一道道山岗,一层层梯田,一片片果林,一亩亩棉地……影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的山村格调和生动的变化场景,展现出一幅幅山西的风俗画和风情画。这些不仅是沧海桑田的点睛之笔,也是重塑地域精神的真实写照。

  描写了纯真的爱情。人生最美好的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不管是高占武和孔淑贞,还是曹茂林和小翠甚至是李克明与冯巧英,他们的爱情都源自志同道合,来自心心相印。他们是在共同劳动中凝结成爱情,又是在共同追求中深化爱情。工作中,不期而遇的温暖,自然而然的爱情,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就是那么实实在在。一把卷尺、一个背包、一碗水、一段舞、一道考题、一次解答、一次交流,就能成为打开心扉的钥匙。他们并没有直抒胸臆,山盟海誓,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表达方式,不仅验证了含蓄蕴藉的美好情操,更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念和审美风尚。

  提炼了精准的语言。电影语言的精准性,有助于人物刻画的生动性。高占武与孔淑贞因为支援周村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孔淑贞认为要先做好自己的事,然后再去支援别人;高占武则认为应该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两人相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孔淑贞直接跑回家,面对桌上摆着的高占武照片生闷气。瞬息之间,照片中的高占武变幻成了现实中的高占武,严肃地对她说“难道你革命就是为了一个孔家庄”,说完又恢复成照片的原样。这个主观镜头,确实是想象的结果,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妙不可言。既符合人物在长时间观看照片时会产生的幻觉,又符合她回味高占武话意的心理。通过这个镜头的突然闪进,为她第二天主动出发去周村做了必要的铺垫,她也因此明白及时帮助周村,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记得当年看这部影片时,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时至今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依然青春洋溢,在时光荏苒中愈发栩栩如生,在岁月远去中更加熠熠生辉。正如剧中孔淑贞的扮演者、艺术家金迪所说,“时代在变,青年人建设家乡的热情不会变”。《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砥砺更多的年轻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