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通过《论持久战》,毛泽东要教给我们什么?

2023-07-15 11:37:39  来源: 跟陶叔一起学   作者:跟陶叔学编程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每当人们谈到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时,往往都会以教员的《论持久战》作为例子。

  《论持久战》通过缜密的逻辑,驳斥了盛行的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证明了持久战的切实可行,清除了当时中国人头脑中的迷雾。

  同时,给出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论持久战》是如此成功,每当出现重大变局,前途不明时,人们都希望从这篇光辉的著作中获得启发。

  这篇创作于80多年前的著作,为什么能拥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教员希望通过它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方法?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01

  该文从总体上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进行了回答,否定了亡国论与速胜论,认为必定是持久战,并且中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部分:用18个要点详细地讲述了怎样进行持久战。

  两个部分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思考方式,就是对中日两国进行力量对比。

  在文章中,教员建立了一个国力分析的模型。该模型由4个维度组成。

  第一维,国力的产出。指在当前能够投入到战争中的力量。

  这一维包含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内容。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

  “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第二维,社会行程。指战争推动敌对双方各自社会发展的方向。

  这一维包含国内阶级关系、与敌国民族关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

  “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第三维,国力的储备。指今后能继续投入用于支持战争的资源。

  这一维包含土地、物藏、人力、兵源等。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

  “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第四维,国际支援。对比双方,可以得出:

  “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

  将所有的四个维度及其包含内容进行整理,并将两国力量简单以强弱进行表示,可得如下列表:

  单看该表,可以发现除了第一维日本占上风外,其余三维都不如中国。

  那岂不是说明中国国力强于日本?

  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节节败退。

  这是因为,真正决定双方在战场上表现的是第一维,而在这个维度上中国的力量比日本差了太远。

  其它三维,虽然中国占有优势,但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第一维上,从而逐渐改变双方在战场上的态势。

  对此,教员解释道:

  “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

  因此,第一维是决定当前敌我态势的现实维度,而其它三维则是决定最终胜败的趋势维度。

  分清两种维度的区别,讲明后一种维度对前一种维度的影响方式,就是教员在文章第一部分的着墨重点。

  基于对两种维度的全面分析,就得出如下结论:

  01因为现实维度日本占优,所以速胜论是错的。

  02因为趋势维度中国占优,所以亡国论是错的。

  03中国在趋势维度上占有的优势,要传递到现实维度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是持久战。

  04中国在趋势维度上占有的优势,经过长期的过程传递到现实维度。相应地,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就由我弱敌强到双方平衡,再到我强敌弱,因此会有防御、相持与进攻三个持久战的阶段。

  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完整逻辑。

  第二部分讲述如何进行持久战。

  包括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消耗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共18个要点。

  这18个要点,就是基于前述的国力对比模型,来思考如何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总体而言,是要在两个方向同时努力:

  第一个方向,增强自己。

  要把中国在趋势维度的优势发挥出来,并使其更快地促进现实维度的力量增长。

  第二个方向,削弱敌人。

  尽可能破坏日方弥补趋势维度劣势的行动,使其力量的补充跟不上消耗,最终在现实维度也由强变弱。

  有了这两个方向的指引,持久战就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首先,政治的作用凸显。

  作为现实维度的弱势一方,要想让军事力量快速增强太不现实,但在政治上保持和加大优势,不仅要容易得多,而且意义更为重大。

  教员认为:

  “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重视并广泛进行政治动员,对于中国军队,就可以获得“源源不绝”的兵源与财源补充。

  同时,“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才能打破敌人“保守占领地”“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的企图,打乱敌人获取战争补充的节奏,加快消耗,进一步削弱其力量。

  教员强烈反对“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他认为要夺取抗战的胜利,根本上要靠政治的进步促进国家进步。

  因此,他在第二部分的章节安排上,开头就以“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2个要点讲政治,最后又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作为总结,再次强调政治。

  其次,出现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

  在以往的战争认识里,一旦领土被敌人占领,对我方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万万不敢丧失土地。

  但是,在对敌我力量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后,被占领的国土就显现出独特的军事价值:

  一是我方有空间。

  “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就留出了广大空间可以开展游击战。

  二是敌我角色互换。

  “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

  这样,虽然在战争整体上,我方是防御角色,但在占领区,却攻守易位,敌人须时时提防我方的进攻。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挑选合适战场与时机,就可以在局部发动主动进攻,实现不断削弱敌人的目的。

  最后,战争阶段决定战争形式。

  战争形式不再是将领的个人偏好,而要服从于不同战争阶段的战略目的。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是持久战的三种战争形式。

  在防御阶段,因为敌强我弱,需要“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同时也通过“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持久战的第二个阶段。所以,就要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在相持阶段,要实现疲惫与消耗敌军,在精神上瓦解其战斗意志的目的,同时,打乱日本掠夺占领区资源进行补充的进度。

  此时,游击战的作用就不可取代,运动战和阵地战成为辅助。

  到了反攻阶段,“中国技术条件虽已增进,但仍不见得能够超过敌人”,因此还是要依靠运动战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又回到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这样,当我们从交战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角度去看待持久战,战争前景、具体如何操作、重点是什么,就变得非常清晰、直接了。

  02

  《论持久战》问世之后,迅速在思想上统一了全党对抗战的认识,并且对国民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经由白崇禧的推荐,蒋介石安排将《论持久战》连同自己的讲话一起发到各高级将领手中。

  因此,《论持久战》实际上成为了全体中国军队的指导思想。

  对于日本而言,《论持久战》相当于给他们亮出了“明牌”。

  日本人很早就获得该文,并开始了针对性的研究,但最初他们认为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谬论”。

  然而,随着战争日益朝着毛泽东预言的方向发展,日本人不得不开始重视,并制定出应对政策,即“以战养战”和“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即加大对占领区的资源掠夺,以补充其因战争长期化而行将崩溃的经济。

  “以华制华”则是拉拢劝降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并最终在1938年12月,成功策动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团伙公开投敌。

  但是日本的这两项政策,教员早已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预言:

  “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

  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教员要求发起对全国人民的最广泛的政治动员,把“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在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之后,大规模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疲惫、消耗日本国力的存量。

  同时,阻断其通过占领区补充资源的行动,极大减少其增量。

  因为提前准备好了日本对策的对策,日军不出所料地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汉奸组织合流成的伪政府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并不能帮助日军稳定住占领区的局势。反而为了肃清“治安”,日寇不得不在占领区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维持局面。

  到了抗战后期,少量日军只能龟缩在城市之中,无法开展有效的统治,完全丧失了整合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都不可避免地彻底失败。

  明确告诉敌人战争的走向与我方的政策,敌人却依然挣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教员为什么能制定出如此强大的政策?

  03

  这就跟教员在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有关。

  这个问题就是:

  如何获得最强大的革命力量?

  这显然是在与国民党进行长期的残酷斗争中,不得不反复思考,不断追求最优解的问题。

  正是因为教员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他才能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并将共产党军队打造成人民的军队,从而使共产党成为中国最进步的因素。

  当他把对革命力量问题思考的成果,带入到抗日战争政策的研究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为了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更全面的对比,教员在建立的力量构成模型中,从现实维度扩展到了趋势维度。

  正是这个扩展,完成了一次划时代的思维升级。

  可以看看加入趋势维度,给对战争的思考带来了哪些变化:

  当前的胜负并非最终的胜负,真正的胜负要由双方在趋势维度中力量补充的结果而定。

  增强自己,力量从哪里补充,就要提前进行布局,形成最牢固的组织,保证源源不断。

  削弱敌人,不单纯依靠战场上的拼杀,更要打击对方可能的力量补充来源,加快其消耗。

  正是因为增加了对趋势维度的考察,才让教员清晰地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景,准确预测了敌人可能的动向,并提前布下天罗地网,让敌人逃无可逃。

  “料敌如神”的背后,其实就是高层次思维带来的绝对优势。

  在陶叔看来,《论持久战》最宝贵、最核心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准确的力量分析模型。

  运用这个模型,可以让我们对当前依然处于云遮雾绕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更清晰的思考。

  比如,将这个模型用于俄乌战争的预测。

  我们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只需要替换成俄乌双方的情况。

  注:俄罗斯在占领区获得了许多当地民众的欢迎,所以在这方面也占据优势

  从上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不仅在现实维度,并且在趋势维度都是力量满格。如果这样还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有怀疑,那真是对西方的宣传中毒太深了。

  如果我们将力量对比模型运用于当前扑朔迷离的中美竞争,该对模型中各维度的组成部分做哪些调整?

  整个过程会分成什么阶段?

  各阶段的重点会是什么?

  “一带一路”是针对什么维度制定的政策?

  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思考。期待大家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对未来的趋势给出自己的惊天预测。

  工作中、生活中有哪些重大问题也可以运用这个模型,大家不妨展开联想。

  如果说四渡赤水是教员在军事上的封神之战,那么《论持久战》就是他在思想上的封神之作。

  教员思想之神,自然是其穿透重重迷雾直取事物本质的超强眼光,以及基于客观分析做出的准确无误的判断。他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推理的,在《论持久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教员希望年轻人研究他,并不是要让我们把他当成神,而是想让我们能学习他的方法,也能像他一样思考,延续他坚持一生的事业:

  让中国不断进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