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赵先友以及他的儿子和孙子

2023-10-29 16:05:41  来源: 网易号   作者:罗刘密 申洪涛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52年和1953年,著名作家 巴金两次赴朝鲜战场采访,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大功团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的英雄事迹令他感动不已。回国后,他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写下了小说《团圆》。随后,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中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赵先友烈士遗照

  1952年10月3日,李承晚陆战王牌一师向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敌人企图占领阵地。67高地系战略咽喉要地, 距板门店只有5公里,上级命令六连官兵一定要牢牢守住。当时,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对67高地狂轰滥炸,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 伤亡较大,指导员受伤都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主动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

  5日,敌人在十几次反攻失败后,恼羞成怒,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武器对67高地进行轰炸,整个高地浓烟滚滚,弹坑一个挨着一个,山头被削低了1米左右,我方防御工事全部被摧毁。上午11时,战斗异常激烈,敌人集中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喷火坦克的掩护下,又向高地发起攻击,喷火坦克喷出的火焰将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日,六连由两个排最后打到只剩下一个加强班的兵力,战士们极度困乏,身上多处受伤,但仍奋勇杀敌。敌人冲上来又被打退下去,阵地上随处可见敌人的尸体。我方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最后,阵地上仅剩下负了重伤的通信员刘顺武和多处受伤、双目失明的赵先友两个人。此刻,赵先友冷静下来。他摸了摸腰间的手榴弹,用尽力气投了出去。敌人潮水般涌上来,但不敢靠近他,哇哇地叫着。

  在沙川河西岸我军指挥所里,六连所属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张振川(1983年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后离休)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心中燃烧着怒火。此时,从指挥所里能隐约看到阵地上赵先友和刘顺武在烈火中同敌人搏斗的身影。刘顺武报告:“敌人已冲上阵地”,赵先友毅然抓起报话机,反复喊道:“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 ”清晰的喊声传到指挥所每个人的耳朵里,大家的心抽紧了。张团长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时间不允许他做太多的考虑,命令他俩隐蔽好。不久,在防炮洞方向响起一阵手榴弹、冲锋枪急促响声后,不久阵地上沉寂了,他俩与敌人同归于尽。

  团长张振川把心一横,用手一挥, 命令炮兵向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炮声过后,阵地又被我军重新夺回。

  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占领了我军阵地。但在当日,在67高地保卫战中,六连守在阵地上的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赵先友时年24岁。 这次战斗,志愿军总部追记赵先友烈士特等功,为六连荣立特等功,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十九兵团为通讯员刘顺武追记一等功,战士关景春、刘殿良荣记一等功,五八二团二营荣立大功,授予“攻防全胜”锦旗……。

  赵先友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家小院里。因为贫穷,只上小学六年学堂。他很爱读书,经常跑到邻村的老先生家里借书看。老先生喜欢他,常常教他认字。在他懂事的时候,便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十分勤劳。日本鬼子侵入中国时,赵先友已明白许多道理,一直希望能拿上钢枪打鬼子。日本人投降后,他逐渐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

  18岁那年,正是解放战争初期,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游击能手,经常参与村里的群众与国民党兵周旋。邻村有个叫陈连华的姑娘,美丽大方,后来经人介绍后,心中的感情越来越深。不久,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1947年10月,赵先友告别过门才几个月已有身孕的新娘,拿起枪,成了解放大军的一员。分别的时候,陈连华一直把赵先友送到村口,眼含热泪说:"……你走吧,不用挂念我,我会照顾好家。”可谁知,这一去就是永别。赵先友直到牺牲,也不知道自己有的是儿子还是女儿。

  赵先友入伍后参加了滦东、新保安、太原、兰州等几十次战役,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最前面,先后三次荣立战功,并被直接提干。因为战争,他很少给家里写信,在1950年11月赵先友给家来过一封信,随信邮来两张照片。妻子陈连华写给他的信也因部队地址变更频繁而无法送到丈夫手中。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为对方祝福。

  22岁的陈连华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 痛不欲生。在乐亭县委、政府为赵先友举行的悼会上,陈连华几次昏过去, 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从此精神失常。在组织帮助下,经医生精心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但生活仍不能自理。一个精神病人,带着4岁的孩子,日子实在没法过,县政府将陈连华送到了保定精神病院治疗。小绪文留在了年逾古稀的奶奶身边。奶奶年事已高,小绪文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在同龄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小绪文已开始独立生活了。稍大一点,更是拾柴、做饭、割草、照料生病的奶奶,啥活儿都干……。

  陈连华治疗又很及时,身体渐渐康复了。两年后,她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对她来说,恍然如梦,陈连华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担子。

  赵绪文被县政府保送到乐亭一中初中上学,在初中他非常用功,后来他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乐亭县一中的高中。在一中上学时,赵绪文已同他的父亲一样身材高大而健壮,并且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了班干部和学校的篮球队和田径队主力。文革后赵绪文与同学们一起都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久被选送税务所做临时工。赵绪文早有自己的打算:一定要接过父亲的钢枪,到部队去磨练。1970年11月,赵绪文辞去了临时工作,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了驻扎在深山海里的某大功团特功六连,成了父亲生前所在连队的普通一兵。

  赵绪文入伍后,时刻告诫自己:永远不愧为一位战斗英雄的儿子。他训练十分刻苦,当兵不到一年就被选入师尖子班。不久就当上了班长。他所带的“隐蔽打坦克”示范班,为65军营以上干部做示范讲解和表演,受到高度评价,并荣立三等功。当兵第三年,赵绪文被提拔为干部,其过硬的军事技术,使他成了师的军事三项队员。赵绪文尤其擅长射击和射击学理论。1978年,上级组织武器射击教学比武,他的理论课讲得深入浅出,在一次团的选拔赛中,他使用自动步枪在100米距离卧姿无依托实弹射击,10发子弹,几乎发发命中10环,取得了99环的好成绩。

  后来,石家庄陆军学院抢着从六连挖走了他,他成了一名技艺高超的射击教官。1982年,由于母亲年高体弱,一到冬天必须看病治疗,组织上照顾他去乐亭县武装部。刚到任,赶上民兵训练基地建设,他主动请缨,担负起基地建设任务,不分昼夜奔波在工地上,有时一两个月不回一次家,人变得又黑又瘦。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基地建成了,被评为全国一流训练基地,人武部荣立一等功,他个人荣立三等功。开庆功会时,赵绪文却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在他任职期间,武装部又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他多次组织民兵实弹投掷和各种枪炮实弹射击,从未出现任何事故。由于工作突出,他本人也三次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县武装部收归军队后赵绪文又在乐亭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了六年,成了检察战线上的一名出色的检察官。

  赵新民在“王成连”任副指导员

  1976年,赵先友烈士的孙子赵新民来到了这个世上。小新民儿时的生活环境已大大不同于他的父辈.这时的赵绪文十分清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培养小新民的独立生活能力,他常常让小新民一个人去上学,教育他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新民在吃穿上也很俭朴, 从不随便开口向父母要钱。他每天放学后做好作业,便帮妈妈干活。从小新民懂事起,赵绪文就给他讲英雄的故事,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讲得最多的,还是他爷爷赵先友的故事。小新民从爸爸那儿知道自己有个英雄的爷爷,十分高兴。7岁那年,小新民对父亲 说:“爸爸,长大了我也要学爷爷,我也要做英雄,赵绪文听了,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1982年清明,年逾花甲的陈连华领着孙子赵新民,千里迢迢从乐亭来到沈阳北陵。北陵里松柏蔽日,绿树成荫,台阶形如天梯。走上一个大平台,在青松掩映下,先烈们的陵墓整齐地排列在两侧,赵先友烈士的墓碑就在纪念碑右侧第一个的墓区内,前边紧挨着的是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的墓碑。陈连华站在丈夫的墓碑前,眼里涌出了泪水。她用手抚摸着墓碑,轻声说:“先友,我身体不好,可能是最后一次来看你。你放心吧,儿子绪文已接过了你的枪,穿上了他心爱的军装。孙子新民已7岁,今天也来到了你的身边,你应该幸福地长眠九泉了。”然后从赵先有墓碑旁边捧了一捧土,小心翼翼抱在手绢中,并嘱咐赵新民说:“等我去世后,将这捧土埋在我墓里。”

  小新民站在爷爷的墓碑前,看着一批批人来到爷爷墓碑前献花、敬礼、鞠躬,更加坚定了要做好英雄后人的信念。

  赵绪文发现小新民有着很好地射击天赋,于是就有意识地教儿子学射击。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小新民14岁就成了乐亭县青少年射击队的主力。16岁那年,小新民参加唐山市青少年射击比赛,包揽了小口径步枪男子射击、男子3 x 40、男子气步枪三块金牌。17岁时赵新民被北京军区射击队录取为青少年组队员。在射击队里,赵新民的成绩一直很好,是青少年组最有实力的选手之一。教员、战友们心中都有一个希望:赵新民总有望一天会登上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宝座。然而,赵新民却有自己的人生选择: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拿起真正的枪,把青春献给火热的军营。

  1992年,赵新民头去北京军区射击队之前,曾参加唐山军分区民兵尖子比武,其使用56式班用轻机枪对200米机枪靶的隐显目标射击,9发子弹3次点射全部命中,获得了第一名。其在平时训练,全部命中那也是常事。

  1994年赵新民回家度假,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父亲。赵绪文十分高兴,支持儿子的选择。随后,征得射击队同意,经批准,同年10月,赵新民离开北京,离开酷爱的射击场,走进了他爷爷和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特功六连。

  特功六连驻扎的怀安县,是河北省的贫困县,条件艰苦,气候恶劣,一到冬天,风沙满天飞,与北京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而连队的环境和射击队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赵新民不在意环境的好坏,时刻想的是怎样做一名优秀军人。赵新民虽然射击专业过硬,但是来到个个都有两下子的特功六连,却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于是,从新兵开始,赵新民一招一式走队列、站军姿、练投弹、跑障碍,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为练投弹,他的胳膊肿了消,消了肿;练器械手上老茧变成了血泡,血泡变成了新肉,新肉又变成老茧。在这一次次的变换中他成了全团有名的“杠上飞”、“全能王”。 半年过后,赵新民成了六连里一个响当当的班长,带领全班参加集团军比武,10项比赛拿了8枚奖牌。5公里越野中,一位战友不慎跌倒,摔伤了腿,没法再跑,赵新民一声令下,全班人抬起战友冲 向终点,最后仍得了第一。当班长后,他带领全班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数十次,次次都取得好成绩,个人也多次夺得奖牌,连年立功受奖。

  后来,赵新民上了军校,毕业时,有人劝他:“你素质这么好, 你爷爷的战友有的是省军区的领导,有的是军区首长,谁都能为你说上两句话,留在石家庄进北京都是很容易的事,何必再回那穷山沟呢? ”赵新民说:“我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继承英雄的遗志是我的夙愿,我能不回去吗? ”于是,他毅然回到了特功六连。2000年,赵新民已是六连的副指导员……。

  值得一提的是:陈连华这位英雄的妻子于1993年去世,她与赵先友结婚时,赵先友是家中的独生子,赵先友童年父亲便去世,母亲身体也不太好,妻子已有身孕,当时不去参军也是无可非议的。当赵先友产生当兵的想法后,却得到了妻子陈连华的支持,陈连华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的确是令人敬佩。另外,陈连华在去世前虽然家庭生活困难,但她从未向政府提出过特殊要求,总是以赵先友为榜样教育着自己的儿孙。

  来自:《中国民族博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