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读书

黑与白都是理想主义的养料

2023-12-09 14:26:24  来源: 狂飚2023   作者:劳尔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知道刘继明老师,是因为读了那部著名的小说《人境》。当时的我一只脚已经踏入社会,也开始了解了一些真相。少年时形成并被学校教育维护的相对较好的所谓理想情怀,已经像沾了水的糖塔一样倒塌和幻灭。这种情况下,《人境》给了我一种撞击性的阅读体验。在这部继承柳青《创业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马垃身上散发的那种理想者和实践者的人性光辉,那种扎根现实又反抗现实的英雄主义,一度给了我很多力量,时隔多年依旧挥之不去。所以,当我拿到《黑与白》的三大本书时,心中隐隐地也怀有吸收一些理想主义养料的期待。

  但是我多少有些失望了,《黑与白》没有将王晟塑造成一个类似于马垃的超拔的人物,而更像一个在黑与白之间被双向拉扯的彷徨者。用刘老师在答读者问中的话说,这跟作者写这两部作品时的个人环境和心境有关。其实,反观置身于今天这个世界的自己,当现实的迷雾慢慢沉下,面对着那种超拔于现实的理想主义养料,还能有往日的激情去吸取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似乎与作者也有某种程度的契合。

  其实,《黑与白》是塑造了一众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物的。这些人物包括:王胜利、骆正、老校长。如果说理想主义指的是抱有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代表进步方向的理想并为之行动,那么这些人物都是满足的。战争年代“将红旗插到敌人心脏”并失去一只胳膊的王胜利连长,改开后面对集体砖瓦厂的领导腐败和资产流失,不断举报和斗争,誓言“只要活一天,就要跟那些挖社会主义墙角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腐化分子斗争到底“。知识分子出身的骆正,念念不忘解放前东江省委和省军区医院全体牺牲的惨案,不断举报和控告具有重大嫌疑的上级领导,不惜因此而入狱。凤凰岛的老校长,在拆迁的浪潮中,带领乡亲们发起了保岛运动,向政府上访情愿,即便被抓或被驱赶回来,最后在阅读《共产党宣言》时孤独逝去。这些人的存在,给《黑与白》注入了一股浩然正气。

  一个共同之处是,这些人物理想信念的形成,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改开之后的巨大转型,像巨浪一样把社会大部分的因子裹挟进大海,但他们在时代狂飙式的浪潮中坚守着初心和本心。是脚下地面的突然滑落,才使他们张开了那双既有且依然丰满的理想主义翅膀,成了高高翱翔的雄鹰。正是在被时代“遗弃”但依然不肯坠落的姿态中,这些人物彰显着精神的可贵。

  而作为改开后成长起来的王晟、顾筝等人物,《黑与白》在大部分的篇幅里并没有为他们赋予很多的理想主义色彩。比如王晟这个主要人物,就充满着犹疑和纠结。从将“王成”改名为“王晟”这一行动看,他作为革命者的下一代,主观上是要随着时代往前走的。这也情有可原,子辈总有脱离父辈而前进的冲动,这可能也算是某种“弑父情结”吧。况且他并没有亲身经历父辈的那些革命岁月,也就暂时无法拥有那种革命理想主义的情怀。而顾筝在小说中,大部分时间内是以一种冰清玉洁的人物形象存在着。比起马垃和慕容秋,他们的光辉要暗淡一些。正如作者所说,他们“完全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产儿”。

  但王晟和顾筝们毕竟还有坚守良知的底线,还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还有明辨正义的眼睛和坚持正义的勇气。王晟在那场关键的抉择面前,一边是宗天一的临终托付和对正义的坚守,以及随之而来的暴风骤雨和身败名裂,另一边是和黑暗势力继续妥协,以及随之而来的稳步上升的事业、财富和社会地位。但他最终选择了前者,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自己这关就过不去,就会失掉生活下去的理由。当然,他也有过“存在即合理”这样犹疑的想法,做出抉择后,他也本能地要逃避或不愿接受随之而来的后果,所以才多少希望自己匿名举报者的身份不被发现。作者曾经说过:“直到小说结束,王晟也尚未真正找到自己,成为一个自觉自为的人民知识分子。”但我相信王晟是有机会成为“人民知识分子”的,因为立场不是人的本质,良知和求是的精神品质才是。《黑与白》的结尾,王晟的服刑结束,而在《人境》的开头,马垃也刑满释放。“这一出一回,正好将马垃和王晟连接在了一起。王晟是青年时代的马垃,《人境》中的马垃是中年时代的王晟。”(《刘继明:到人民中间去——答网友问)。只有这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王晟或完整的马垃。

  顾筝作为一名律师,从一开始的拒绝在法律圈中同流合污,到创办“铜匦网”和主动代理王晟的案子,最终不也是走上了主动抗争的道路吗?

  相比于王胜利们、王晟们,以及后面的田青青们,我觉得《黑与白》更大的贡献是塑造了武伯仲、杜威、洪爷、宋乾坤等等这些时代的“反派”主角。很多读者说《黑与白》读起来太过压抑,让人看不到希望。确实,《黑与白》是严酷地将“黑”完完全全摆在读者面前了。正如同鲁迅所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完全认识和体会了现实的黑暗,才会从绝望之中生出对绝望的反抗,就像马垃那样,从监狱中走出,回归到土地,用沉默的劳动与世界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黑与白》虽然没有描写出《人境》中那样超拨于尘嚣的理想主义,却写出了产生这种理想主义的现实土壤。

  读罢《黑与白》,我的内心萦绕着一种既痛快,又意犹未尽的情绪当中。痛快的是,这部作品就像童话故事中那个孩子一样,戳破了皇帝的新装,时代现实的一些关键议题,终于在当代文学的荒原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迹,正如郭松民老师所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意犹未尽的是,《黑与白》并没有明确给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出路。这当然和中国当下的现实及作者的思想和心境有关,客观上也是在鞭促着读者的成熟和觉醒。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理想,总会有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但这些理想和激情应该深深扎根于现实。鲁迅也是拒绝为年轻人指路的,只是将现实的真相摆在读者面前,而且鲁迅自己也是一个“拓荒者”,始终没有停止“前驱”。

  认识世界的真相,是改变的前提。所以,现实的黑与白,都是理想主义的养料。
 

  文\劳尔(北京读者)

图片

图片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