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评人口是社会的负担

2021-06-17 12:01:1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石本先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人口究竟是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还是给社会增加了负担?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至今还在争论。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甚至在一些政策的制订过程中,确实将人口当成了社会的负担。

  为了说明人口是社会的负担,有人将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你看,蛋糕就那么大,十个人来分,正好够吃。倘若来了一百个人呢?蛋糕自然就不够分。人口即负担,如同此理。

  近些年来,经济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新奇的理论,“冰棍”论、“蛋糕”论、“靓女先嫁”论,如此等等。不得不说,这些理论在老百姓群体中颇具迷惑性。

  “蛋糕”论不止一个版本,以“蛋糕”论喻指“人口即负担”的观点,算是其中之一。这理论咋听起来,如同僧多粥少、狼多肉少一样,似乎有些道理,但深究起来,却经不住推敲。

  蛋糕不是先天就有的,即使是石油矿产这些天然的资源,在人类出现以前,或者说在人类有能力开采之前,都不能称其为资源。要吃蛋糕,先得做蛋糕。蛋糕的量能够做到多大,与参与蛋糕制作的人数有关。参与制作的人数越多,做出来蛋糕的量自然就越大。

  蛋糕做成了,如何分配?当然只有参与蛋糕制作的人,才有资格分享。正如树上已经成熟了的桃子,该由谁来摘?当然是那些栽过树、浇过水、施过肥、喷过农药,付出过劳动的果农来摘。十个人做成的蛋糕,怎么可以被一百个人来分享呢?

  以蛋糕分配的实例,来说明人口是社会的负担,是不严谨的。

  如果将时间往前追溯,“人口即负担”其实不算什么新观点。

  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美国人艾奇逊就发表过一篇白皮书。他说:中国人口多,土地不堪重负,民众吃饭的问题难以解决,成了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这是典型的人口即负担的观点。

  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前曾经这样讲过:我将四亿五千万大陆人口吃饭的包袱扔给了毛泽东。和艾奇逊一样,蒋介石也将人口看成是社会的负担。

  针对这类的观点,毛主席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文章中,给予了有力回击。中国的革命(在艾奇逊等人的眼里是动荡)是由于人口太多引发的吗?世界上发生了那么多次革命,都是因为人口太多引发的吗?当然不是。毛主席指出:压迫、剥削以及不平等的社会分配制度,才是引发社会革命的根源。

  比艾奇逊更早提出这类观点的人,是英国的马尔萨斯。1798年,马尔萨斯写过一本《人口论》,其主要观点是: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源按算数级数增长,生活资源的增加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于是导致社会的贫穷、饥荒和战争。这种论点和“人口即负担”一样,唱的是相同的调。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许多经济学家所诟病,更是遭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猛烈抨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现存世界上最野蛮、最冷酷无情的理论,他将危机、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归咎于人口的增长。而事实上,危机、失业、贫困等问题都是私有制社会表现出来的后遗症。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被证明是错误的。人口与社会的关系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所能仿真的。人口数量的增长,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几何级数”的方式。社会资源的增长,也不是简单地按照“线性规律”。

  拿我国的人口发展状况来说。

  建国前我国人口五亿不到,按照马尔萨斯和艾奇逊的观点,中国的土地早已不堪重负,饥饿、匪患、战争等社会动荡不可避免。可是奇怪得很,建国短短三十年过后,我国人口增加到了10亿,社会动荡的现象反而没有了。又过了四十年,我国的人口超过了14亿,中国的经济反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中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现实,给那些“人口即负担”观点的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人会问:难道人口就可以无节制的增加吗?当然不是。我们相信人口的增长有它自身的规律,但肯定不是某些人提出的“几何级数”规律。一个没有经过检验,饱受社会诟病的理论,却被用来指导社会实践,这不是要闹出天大的笑话吗?

  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比如,生育观念、经济状况、节育技术等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等,无疑对人口的增长起到平缓抑制作用。目前我国的育龄夫妇生育意愿普遍下降,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是社会的组成,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是不是社会的负担,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是微观层面。如果家庭可以看成是社会的细胞,那我们就可以从社会的细胞——家庭说起。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成年和老年。不能否认,人在幼年和老年时期消耗家庭的资源,靠家庭的其他成员负担。人在成年时期则为家庭创造积累财富,反过来负担起家庭的幼年和老年成员。

  如果人的一生,养育了一名幼儿,送终了一个老人,而没有带来家庭财产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将之看成是一个临界点。就是说,在这个临界点上,人的一生对家庭的贡献为零。因为他创造的财富,大致上为他自身所消耗。

  事实上,人的一生养育多名幼儿,赡养多名老人,家庭财产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家庭住宅经历了从茅草房、砖瓦房,直到今天住楼房的转变,就是证明。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的一生,是为家庭积累了财富,而不是家庭的负担。

  第二是宏观上。个人与家庭相互关系的结论,可以推广到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因为从宏观上讲,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

  拿建国初期三十年的经济数据来说,虽然我国这个期间人口数量将近增长了一倍,但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钢铁、煤矿、化工、水泥、木材、电力、原油、粮食等产量翻了几倍、几十倍。这些经济成就既可以从互联网上查到,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直接体验和感受到。

  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人口不但不是社会的负担,反而是为社会创造和积累了财富。

  有人总是拿社会的有限环境资源来说事。不错,一方面社会的环境资源确实有限,这需要人类做到有计划的、可持续性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不断提高。人类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有些人不顾事实,一面享受着上一代社会的人口红利,一面将“人口是社会的负担”挂在嘴边,这对当前社会的人口形势是不利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人口是社会的负担”的观点,还没有任何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全面放开三胎生育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只要人们死抱着“人口是社会负担”的观念不放,即便我国三胎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又能对社会人口状况的改善起多大作用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