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孙锡良:赞成习总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2013-09-08 14:38:5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孙锡良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前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到要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体现了中国对地缘政治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有了新的判断。我2009年在《热战时代》一书最后一章中也专门提到跨洲际经济带的观点,既包括中亚、南亚、中东,还包括欧洲大陆,下文是其中的部分节选。

 

 

  一、有关中国与中亚(节选)

 

  中国要应对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剧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国家稳定,国家的稳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边疆稳定,边疆稳定的一个重影响因系又涉及到中亚诸国,中亚国家之于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不在于经济贡献,而在于政治贡献。

  ...........

  ............

 

  中国式“马歇尔计划”

 

  中国要实现与中亚诸国的和谐共处与成果共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各方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合作的全面繁荣一定会带动文化教育领域的全面繁荣,由于各方面的的原因,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中国与它们的合作潜力也极其有限,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更加约束了双方的发展空间,环境的恶化导致中亚国家走入整体性恶性循环,经济迟迟难有起色,为了改变中亚诸国的现状和着眼于中国未来的需要,中国应主动携手中亚五国寻求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所收获。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想促成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构筑地区和谐空间,必须推出中国式“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是构建能源走廊和工业化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廊的形成。

 

  中国同中亚国家中的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最为密切,潜力也最为巨大,“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开启了双方能源走廊构建的序幕,这是一种战略性决策,必将影响两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中哈两国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但是,中哈双方的能源走廊决不是全部,中国应当力求在此基础上建立更为开阔的合作概念,一方面要构建能源走廊,另一方面还要构建文化走廊。

 

  构建能源走廊决不能只局限在石油天燃气,更要把目前盯紧广义的能源。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此外,费尔干纳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和希瓦的天然气有比较丰富的储藏。煤矿资源也是中亚部分国家的重要能源,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品,煤探明储量接近2000亿吨,集中分部在卡拉干达、埃基巴、马斯图兹、图尔盖、日兰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这些能源足以让中哈双方合作建设多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能源集团,石油、天然气储藏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电资源达6400万千瓦。这些能源都是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潜力所在,如果可能的话,中国应当实现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中国在构建能源走廊的同时,其实可以同步配套以工业合作计划,中亚诸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单纯的购买矿源不足以对双方的经济产生长期性影响,只有把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双方的经济联系才会发生质变。中亚国家的铁矿、锰矿、铜矿、钾盐等矿藏蕴藏量巨大,其中铬铁矿探明储量有2亿吨,仅次于南非、津巴布韦居世界第三。吉尔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特别是稀有金属汞、锑的储量可观。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铜矿、铅锌矿、钼矿、钨矿因种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中国与中亚的工业合作可以效仿“马歇尔计划”,当年美国的这一计划挽救了欧洲,也做大了自己,中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中亚地区推出一个“小马歇尔计划”,可以称为“长城计划”,中国与其把大量的外储放在那里睡觉和投资债券,不如加大友好国家的工业化合作兼援助计划,中国可以考虑推出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中亚项目援助及合作远景规划”,让中亚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创造一个繁荣稳定的21世界新秩序。

 

  在文化交流方面,虽然双方会有一定的文化冲突,但更多的是文化交集点,中国与中亚之间非常广阔的空间,古代的“中亚”更应该是个文化概念,而非严格的地理概念,它不仅包括今亚洲中央的广大地区,还包括一部分欧洲地区,不仅指今中国以外的中亚地区,也指今中国境内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和框架之下构建着眼于文明创新的文化走廊是非常可行的,即便有碰撞也不必害怕,文化的交流一定是在碰撞中实现交融和发展的,世界和谐也需要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如果回避碰撞,害怕冲突,就不会有文明的共享。

 

  古代的欧亚大陆上,西有希腊、罗马、西亚两河流域文明,东有中华文明,南有印度文明,各大文明之间的交往,则大多通过中亚地区,甚至多由中亚居民充任中介。因此,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大文明的交流融汇之所,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多经此传播、扩散、融合、演变;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历史,成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所以,将中亚称之为古代文明交流的熔炉和枢纽,当不为之过。在这样的区域构建文化走廊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

  ........................................

 

  古代所谓的“胡文化”,主要是指北胡(以游牧人为主)及“西胡”(以伊兰系的粟特人为主)所创造和传播的域外文化,它们包括胡服、胡饭、胡酒、胡果、胡床、胡骑、胡笛、胡舞、胡音、胡乐等等,涉及日常生活、信仰习俗、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汉、唐等强盛王朝期间,对外更为开放,交流更为频繁,因此“胡文化”也就更加灿烂。在语言和文学交流方面也是影响很大,中亚地区的民族众多,语言也就纷杂多变,随着其居民的变迁,它们或者扩展,或者消失,或者演化,或者流布至其他地区,中原王朝以汉语为主,但由于历代以来与中亚各族交流频繁,故汉语中夹杂了为数众多的外来语;反之亦然,管怎样,双方或多方的这种文学、语言交流,为中华文明或中亚其他异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远久的文化交往史决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化交流是打通一切交流的入口,也是其它各项交流最后成败的决定因素,强大的文化排斥最终只能让双方走向对立,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了和谐的民间和谐关系注定难以取得成果,一个开放心态的中国,不必忌讳于与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构建着眼于未来几百年的“中国——中亚文化走廊”完全可以进入双方的视野。

 

  中亚需要和平繁荣

 

  自20世纪初开始,因不同集团力量的角逐和民族意识觉醒的双重原因,世界上逐步形成了多个火药桶,其中最典型的要属“巴尔干火药桶”和“中东火药桶”,现在巴尔地区已经被彻底征服了,中东仍将是未来的火药桶之一,中亚会不会成为新的火药桶备受关注,苏联解体以后,独立出来的中亚诸国成为大国必争之地,俄、美、欧三方均投入巨大的精力试图发挥影响作用,尤其是美国的行为更是值得关注,一个原本平静的地区,由于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产生了许多不可预测的不稳定因素,据俄罗斯《国际事务》杂志(International Affairs)的文章透露,到2016年,美军中央司令部计划投入近40亿美元,在五个主要欧亚、中亚国家建立数十个军事训练基地、预警雷达站、军用直升机机库和多用途边境安全检查站。与此同时,五角大楼还计划在美军从阿富汗撤撤出后,仍旧在中亚地区部署精锐部队,包括四个营兵力的、隶属美军第三空降师的特种部队。

 

  另外,美国还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训练基地,并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多个直升机机库、警犬中心、狙击手训练中心和边防哨所,而仅用在改进和修建边防检查站的费用就高达1000万美元。其中有两个边防站最令人瞩目:一个是建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极靠近伊朗边境的瑟拉斯(Serahs)边防站。由于与伊朗接壤,该边防站可以用来直接监控伊朗,并在一旦爆发美伊战争时,可以立即转为美军战略基地;另一个是在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距巴特肯(Batken)不远的边防站。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区“三股势力”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分裂组织“伊斯兰运动”的大本营所在地。表面上看,美军在此设立边防站将是协助有关国家掌控打击恐怖活动,而实际目的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美国在中亚设置“站点”的真实动机毫无疑问是试图主导中亚,它的这一作法显然会导致俄罗斯的不满,近几年来,俄罗斯也没有闲着,正积极考虑重新启动在吉国建立第二个军事基地的计划,俄罗斯向吉国政府提出在南部奥什州或贾拉拉巴德州,建设军事训练营的方案。俄罗斯计划把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快速反应部队训练,安置在在这个新军事基地内。很显然,莫斯科的这个新军事基地构想,主要还是用以平衡、牵制俄美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为根本目的。

 

  美俄两国在中亚的军事对弈,不是给中亚带来和平,而是带来不安定因素,尤其是美国的介入动机不良,“颜色革命”仍然是美国策反中亚的既定政策,短期的和平并不表明美国遗忘了中亚的存在,相反,美国在伪民主宣传、情报收集和支持反政府人士的工作一刻也不会停止,在一个较长的“热战”时期,美国需要很多火药桶,它会根据时机和自身的需要定时引爆不同的火药桶。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中亚与“上合组织”友好国家,中国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在尊重所有成员国自身意愿的前提下提高“上合组织”成员国自己的安全保障能力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只有集体组织框架下的整体性安全保障才是最有效的保障,任何单独力量和竞争性力量都只会形成负面因素,中亚国家也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成为大国角斗场,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稳定繁荣与安全,中亚如果成为新的“火药桶”,最大的受害者是中亚地区的人民,当然,周边国家也将成为连带受害者。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上合组织”中的大国有能力也有责任避免中亚成为地区“火药桶”。一个和平繁荣的环境符合中亚人民和整个地区的利益,和平稳定是一切美好理想的根本保证。

 

  二、有关中欧战略通道(节选)

 

  中国要想在未来几十年与欧洲各国发展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单靠欧洲方面内部的变化是不足够的,战争方式不能再度成为欧洲复兴的动力,中国必须为此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战略创新,只有在中欧关系中不断添加具有润滑作用的新元素和助溶剂,中欧关系才会平稳发展,具体地讲,未来五十年内,中欧之间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作出重大战略安排:

 

  亚欧陆上高速铁路的贯通计划。

  如果要问中国与欧洲未来一百年最重要的计划是什么,可以毫不犹豫地讲,就是陆上高速通道的建设。历史上,中国于汉代就开始了贯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开创了几大洲之间令人惊叹的贸易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几大洲之间的文化往来。近几百年来,虽然中欧之间不再需要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奔波,发达的空中交通取代了马背肩驼的艰辛,然而,如果想把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再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话,陆上交通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串连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欧双方的高铁技术也日臻成熟,中欧之间铺设一条近似于一体化的“高铁通道”已经成为可能。

 

  高铁通道建设的战略意义:1、进一步将亚、欧两大洲连成一体,洲际概念逐渐淡化;2、进一步深化高铁沿线各国间的人员往来,通过人流和物流的扩大刺激经济的活性;3、通过高铁通道的建设带动科学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高铁通道的合作规划方案:

 

  首先是路线方案,一种是“最短方案”,另一种是“最大化方案”,“最短方案”是指从中国到西欧之间的最经济、路程最短的方案;“最大化方案”是指尽最大可能满足较多欧亚陆地国家经过的方案。短期讲,“最短方案”也许更符合建设要求,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修建第二条高铁通道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最终形成欧亚之间有两条高铁通道的局面,整个世界将真正具有一体化的雏形。欧亚高铁通道的成功最终还会影响到美洲大陆,当东西两个半球均实现一体化的时候,整个世界的共溶性将会大大加强,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是筹资方案,如果高铁通道最终能在亚欧双方达成共识,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且最为壮观的交通工程,这样的工程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单独承担,也不是几个国家能够出资兴建的,只有在沿线所有国家政府和财团的共同努力下方能付诸实施,如果采用“高铁经过哪国由哪国出资”的话,恐怕有些国家会难以承受,因为高铁毕竟是一种高成本交通形式。如果抛开国家间的领土和地权概念因素,采取“地权+出资方”收益共享的方案也许更加可行,这样既照顾了沿线不同国家的国家权益,又照顾了出资方的经济回报,当各方利益达到平衡和共享时,整个计划的开展就会比较顺利,前途也更加光明。

 

  第三是技术方案,欧洲拥有许多高铁技术非常先进的国家,中国的高铁总体建设水平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中欧如果能在各方面取得联合的话,工程的质量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但是,双方有技术支持也并不能保证就能一帆风顺,因为技术拥有方是资本家和跨国集团,要想让他们保证技术共享恐怕十分困难,尤其是后期维护与管理上的技术协作尤为重要,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技术集团作为运营保障,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无能为力,所以,在决定建设欧亚高铁通道之前,必须要组建跨大洲的“高铁技术联合公司”,由该公司承担未来高铁所有环节的技术支持。

 

  虽然欧亚高铁通道暂时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种设想,但它的可行性是非常大的,20年内有可能成为现实。

 

  中人口交流百年计划(略)

  中欧合作振兴计划(略)

 

孙锡良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256398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