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昆仑岩少将评《“僵尸企业”关闭在即!百万人工作中央揪心》

2016-01-14 09:20:09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宋方敏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webp.jpg


  【昆仑岩评】这是一篇近日媒体上传播甚广财经记者报道”文章,标题好打眼球:《“僵尸企业”关闭在即!百万人工作中央揪心》,貌似解读中央精神,却未见实际作者名。  

  文中尖锐指出,清理过剩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可能新增数百万下岗失业工人。尽管如文所述,这是“极端情形”的假设,但无疑,应为当下“供给侧改革”最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然而,文章的开头,似以巧妙的笔法,造成了一种印象:之所以要承受今天这番“痛苦”,是缘于进入新世纪后,一场‘国进民退’的浪潮,国企成为垄断的代名词”。这恐怕并非客观历史事实。

  更要害的,文章重点,是借此话题,公开大胆地推崇当年英国国企私有化的“经验”。鼓吹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私有化涉及了国内2/3的国企,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经济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极具诱惑力地忽悠,“在私有化进程中,公众成为国企改革最大的获益者”,“每5个英国人就有一名小股东”;还归结出一套保证英国私有化改革成功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机制。难道这就是今天中国国企改革、去产能、清“僵尸”的学习样板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可不谓“用心良苦”!

  当然,这样的话,肯定不是一两个“财经记者”的意思。回想不久前,中央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强调“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一些私有化鼓吹者情绪跌落、咒骂“国企存在就是问题”的情景,现在,他们好像又发现“新大陆”,注入“兴奋剂”了。 

  这一轮国企改革、清理重组,会不会导致国企私有化道路,会不会给劳动者带来并非“红利”而是“痛苦”的不堪命运?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疑惑和担忧的!

 

  特转此文,与大家共析。我们相信中央,人们关注事实。

  附:【财经记者报道】

  “僵尸企业”关闭在即!百万人工作中央揪心

  下岗这两个字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来说是一个痛苦不堪的回忆,不是一个loser可以概括的,谈到国有企业,国人始终情感复杂。上世纪90年代,人们将此和下岗分流、政策买断联系在一起,对于很多亲身经历过的人(尤其4050人员),更是构成难以抹去的惨痛回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一场“国进民退”的浪潮,国企成为垄断的代名词,备受社会各方诟病

  相信有不少人内心还是挺慌张的,因为根据最新的政策,不少黄昏企业和僵尸产业将会面临重组与关闭的风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化解产能过剩”列为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重点指向运营低效、对经济形成拖累的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关闭在即!

  何为“僵尸企业”?指那些没有办法继续经营、应该破产但又没有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吸食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为生。有经济学家指出,僵尸企业曾拖累日本经济二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元凶。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更是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日前表示,要坚定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是去产能总的方针和原则。今后将制定包括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多方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对处置压力大的地区给予专项奖补,并在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支持。

  “从短期来看,关停国有僵尸企业将立即造成相关企业员工失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则告诫,要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就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的考验。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工业行业就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67%,第二产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0%。

  “在调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因国企在相关行业占比最大故将成为改革主体,可以说,2016年对于一些国企来说将是过关之年,攻坚之年。”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目前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去产能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意味着这些国企将退出市场。

  他指出,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80%,亏损面达80%,利薄如纸,在这些行业中的国企“去产能”任务很重,很多“僵尸企业”将退出市场。

  “供给侧改革突破口是要对‘僵尸’企业实行清退,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主动出击。”李锦指出,去产能、清退“僵尸企业”可以总结为五大路径:一是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三是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四是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五是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而通过并购重组,可以有效缓解去产能的阵痛,同时重塑企业活力。

  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失业人员的重要载体

  假设极端情形,当前亏损企业在未来两年全部关闭,将新增失业564万人,年均新增282万人。从行业来看,煤炭、化纤、黑色金属冶炼的从业人员最多,影响程度相对更大。

  总理动真格!300亿资金“清僵尸”,国务院稍早提出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以加大力度化解过剩产能。据媒体报导,该专项资金首期规模可能在3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退出过剩行业员工社保安置,推动“僵尸企业”退出。报导援引行业人士称,对于上述专项资金的来源,在火电上网价格调低后,高耗能行业的销售电价没有调整,这部分多出来的利润,将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

  很显然,庞大民营经济尤其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失业人员的重要载体。有分析预估,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3.1亿人,同比增长5.8%。按此增速,第三产业每年可新增就业2,000万人,因此,承接僵尸企业失业人员压力并不大。并且,考虑到中央财政补贴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即使一批4050人员短期无法就业,至少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事实上,扩大财政补贴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充其量只能降低失业人员的痛苦,尤其对于4050人员,由于年龄限制,倘若失业就很难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除保障基本生存外,如何让他们在退休之前拥有一笔安享生活的“福利基金”,则显得至关重要

  这只有依赖建立繁荣稳健的资本市场。以英国为例,当年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私有化涉及了国内2/3的国企,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经济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私有化进程中,公众成为国企改革最大的获益者。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持有股票的人不到10%,但到了90年代初,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5%。小股东数量从300万猛增至1,000万以上,这在当时,几乎等于每5个英国人就有一名小股东

  深入来看,强大的社会和舆论监督、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公开化、透明化的交易制度等措施,配合上政治博弈制衡机制,是英国私有化改革成功的前提。当年俄罗斯和中国国企改革之所以付出惨重代价,均可以从以上环节找出根源

  透过英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如何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如何让交易制度公开化、透明化,如何提升上市企业整体质量,不仅是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优化社会资本配置的核心战略,而且更是助推国企顺利改革、僵尸企业正常清退、失业人员得到有效补偿的重要举措。

  借壳重组或提速

  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今,A股市场发生657起重大重组事项,比2014年同期增长近4倍。此外,沪深两市266家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在近三年均为负数,且不少上市公司在2015年前三季度该指标继续为负数,A股“僵尸企业”比例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10%。

  “政府大力度清理僵尸企业将催化借壳重组热潮。”川财证券认为,通过资本市场借壳重组是解决痛点的有效手段,预计A股市场的重大重组将大大增加。特别是对*ST上市公司来说,保壳压力将进一步火上添油,倒逼这些上市公司加快重组步伐。而小市值且大股东为国有企业集团、有重组需求的上市公司及*ST板块的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