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毛主席到鱼池村的一次“即兴”走访

2012-12-17 11:51:07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毛泽东主席到鱼池村的一次“即兴”走访

2012年12月16日  来源:北京晚报 

毛泽东主席到鱼池村的一次“即兴”走访

  1953年6月28日毛主席到朝阳区原大屯乡鱼池村和村民亲切交谈的照片,曾被不少报刊和展览使用,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但这张照片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拍摄的却鲜为人知。有人说是毛主席到东郊区(今朝阳区)的一次“视察”,据笔者从相关资料中了解的情况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比较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毛主席到鱼池村是“即兴走访”、“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不是专门“安排”下基层进行“视察”的概念。

  毛主席到鱼池村

  是“即兴”走访而非“视察”

  根据毛主席的性格和一贯作风,他在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很喜欢随意、信步走到民间,和普通百姓谈天拉家常,借此了解民风、民俗、民情、民意。从许多文字、影像资料中我们都能看到,在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时期,他都有这种习惯,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平易、随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的高大红墙也未能阻隔他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经常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微服”外出,在大街小巷、酒肆茶楼,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民众谈天说地,体察民生。1953年到朝阳区(时为东郊区)鱼池村,也属于这种情况。

  根据毛主席当时的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回忆,他说:1953年6月的一天,毛主席的值班卫士告诉他,毛主席要出门,汪东兴、叶子龙等都在菊香书屋通道外门口等候,因为天气很热,毛主席上身只穿一件背心和白色衬衫……汽车开到安定门外北郊的一个村庄的东侧,透过车窗向路西稍远一点望去,在青纱帐的顶部看到了凸出而密集的树冠,推测那里便是农家和村庄了,但没有看到房舍。毛主席示意司机周西林停下车来。下车后,毛主席走向路的西侧,跨向一块长势茁壮、茂盛的玉米地。

  接下来便是毛主席进村和住村东头的村民张振一家拉家常、合影留念。根据这段忆述,毛主席到鱼池村,不是专程视察、刻意安排,而是临时决定、随意走走。许多基层、民众中的真实情况,毛主席通常都是在这种“随意”中发现并掌握的。

  2006年区党史办在编写《朝阳建设史》时,毛主席到鱼池村一事也被写入书中,初稿也将此事写为“视察”。但书稿征询意见讨论时,一些当时在东郊区委任职的老干部回忆说,毛主席到鱼池村,区委事先并不知情,更谈不上有什么安排,也是事后听说,才派干部去了解了一下情况,所以严格地讲,这件事还不能算通常意义上的“视察”。

  英东游泳馆所处位置

  正是当年的鱼池村

  关于毛主席到鱼池村的相关情况,由于笔者手头资料缺乏,还未查到当年的有关新闻报道。笔者所能了解到的,也只是区内新闻及本市、区媒体前些年的一些宣传资料。第一次是1976年底至1977年初,毛主席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回忆缅怀毛主席的报道、文章很多。当时在朝阳区广播站工作的刘全旺同志(后任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首都精神文明办副主任等职),曾专程到原大屯乡鱼池村采访,请张振一家回忆毛主席到他家的情形,并发现了那张毛主席与张振的家人在村头合影的照片,经主人同意取了下来,由大屯公社放大后挂在了公社会议室。第二次是1983年12月,为纪念毛主席诞辰90周年,刘全旺同志再次来到鱼池村采访,主题是公社利用毛主席到鱼池村一事,深入开展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刊登在1983年12月25日的《北京日报》上。文章的标题虽然也冠以“毛主席视察鱼池村”等字样,但刘全旺也回忆说,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领导人的视察活动还是有区别的。第三次是199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朝阳区大屯乡是这次亚运会主会场所在地,筹办任务十分繁重。在迎亚运过程中,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当时笔者正在区委宣传部当专职新闻干事,大屯乡自然成了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大屯乡广大群众舍小家,顾大局,在征地拆迁方面作出很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我也是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得知亚运会游泳馆(英东游泳馆)所处位置就是毛主席曾经来过的鱼池村……

  那是1990年8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又一次到大屯乡采访。因为离亚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到大屯乡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天听完有关领导关于迎亚运、做奉献相应情况的介绍后,乡党办负责宣传的干部赵集训把我带到大会议室休息时,我无意间抬头一看,见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黑白老照片,是毛主席在一个村口站着同十多个农民(有大人有小孩儿)亲切交谈的场景。这应该就是刘全旺同志在十年前采访鱼池村时在农民张振家里发现的那张照片。赵集训对我讲,照片上毛主席同农民交谈的地方叫鱼池村,如今已没了,建成了国家游泳馆,是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先生捐资数千万元修建的。我想,这绝对是个好的新闻由头,便问赵集训:“同毛主席在一起照相的这些人都还在吗?”赵集训说,那一家的主人张振大概不在了,其他人都在,只是村子拆迁后,村民住进楼房,很分散,不大好找。我说,不好找也得找。赵集训说,那我试着找找张振的妹妹张桂清吧,张桂清在乡里有点名气,估计有人了解。我让他赶快联系,过两天我再专程采访张桂清。

  毛主席坐在村民的炕沿上感慨“鱼池村没有鱼啊!”

  8月中旬的一天,天气更加炎热,我在赵集训的带领下,来到安慧桥南侧一座乳黄色住宅楼里的张桂清家。屋子不算很大,但很整洁,一进门,张桂清急忙让座,从冰箱里拿出可乐、啤酒,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从采访中得知,毛主席当年到鱼池村时,张桂清仅12岁,一眨眼37年过去,到亚运会召开那时,她已年近50岁了。但看上去身体很好,很有精神,思路也很清晰,十分健谈。她哥哥张振后来担任过多年的生产队长,头些年去世了,她的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也先后参加了工作,成了国家干部。她本人在村里也当上干部,还当选过两届市人大代表。说起毛主席到她家做客,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毛主席这个世界伟人,说话特别随和,特别风趣幽默。例如,毛主席到她家院子门口时,她嫂子那淑英正怀着孕,来不及收拾,一只胳膊夹一个孩子就从屋里冲了出来。毛主席迎面走来,一见此景,便说道:“嗬,你真行,一边一个,中间还一个。”进屋后,毛主席就要往炕沿上坐,那淑英忙说:“我给您扫扫。”主席摆摆手说:“我不怕脏。”那时,国民经济正在恢复时期,农民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经常得搭配些菜团子吃。毛主席十分感慨,说:“鱼池村,没有鱼啊!”其间,毛主席还问12岁的张桂清:今天为什么没去上学?张桂清答:今儿是星期天。主席一笑,连声“啊啊”。看来日理万机的人民领袖没什么星期天、休息日的概念。采访完后,我们用毛主席在鱼池村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作题目,写了一篇通讯,并配了两张照片,发表在当年8月25日的《北京日报》上。这是亚运会召开前夕我写的一篇重头稿件,也是我们为迎亚运作出的一点贡献。时过数年,到了1993年12月,是毛主席百年诞辰纪念日,全国又掀起缅怀毛主席丰功伟绩的高潮,纪念文章、画册、影像、展览铺天盖地。我应报社之约,在原来采访张桂清的基础上,再次深入采访,丰富了一些资料,以《鱼池村人的怀念》为题,参加了《北京日报》的征文活动。这篇文章还得了奖,我领到一块铸刻有毛主席头像的镀金怀表。外地有的报刊文集还转载选录了这篇文章。

  从以上一些过程看,毛主席到鱼池村,并不像是专门安排的“视察”,应该是即兴走走、看看。但这种“即兴走走”其意义并不亚于正式视察,我们更能从中深刻感受到毛主席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亲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