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如瀑挽联,八宝山送别“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现场画面让人心碎

2018-11-22 14:51:12  来源: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李学叶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程开甲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中红网李学叶摄)

  

  有关单位送了花圈。(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红网北京2018年11月21日电(李学叶)101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杰出科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两弹一星”元勋,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程开甲,2018年11月17日12时8分病逝于北京。11月21日上午,程开甲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程开甲生前同事、亲朋好友等前来送别。

  1946年,程开甲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考入爱丁堡大学。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程开甲回到祖国,他先在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调到南京大学。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奉命调入北京,开始从事我国核武器研究。1962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某基地研究所副所长、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从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再回北京工作,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在内的30多次不同试验方式的核试验任务,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了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运用,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1982年,程开甲离开试验基地,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转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开启了学术研究新时期。

  程开甲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中央军委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颁授给这位杰出科学家。

  程开甲同志永垂不朽!

  

  前来参加遗体告别的朋友与亲属握手并表示慰问。(中红网李学叶摄)

  

  送别程开甲同志。(中红网李学叶摄)

  

  遗体告别仪式大厅外排起长长的队伍。(中红网李学叶摄)

  相关文章:如瀑挽联,八宝山送别“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现场画面让人心碎

  我们总不愿说再见。

  更何况,是与英雄作别。

  11月21日上午,记者赶到八宝山,参加“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遗体告别仪式,送程老最后一程。

  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门口,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长队,送行的队伍绵延数十米,大家表情肃穆,情绪悲痛。

  

  在现场,一位程老浙大校友的回忆,再次把我们带回了共和国的砥砺岁月:

  “在程老家的书房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柜,简朴整洁。程先生自己毛笔书写的“顺应自然 坚持活动 心情平和 快乐人生”贴在书柜上。一块独立支架的黑板上,还留着一些公式演算的字迹。黑板边放着一叠叠手写标签的录音卡带,家人介绍说,那是程先生当年在大漠深处做研究时,从电台录下来的古典音乐。”

  戈壁大漠,隐姓埋名

  谁能数清

  这段音乐陪伴过多少科研日夜

  见证过多少家国热血的朝日晚霞

  如今,斯人已逝,

  怀念却如音乐一样,永远流存。

  在告别仪式现场

  挽联如瀑

  ↓↓↓

  

  

  

  网友们也纷纷在线送别程老,致敬国家功臣:

  

  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

  邓起东、谢世楞、程开甲

  一个月内,中国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在这6位科学家中,

  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

  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

  他们都在各自领域立起了座座丰碑。

  程开甲走了

  两弹一星元勋在世仅余4位

  在戈壁大漠

  做惊天动地事

  当隐姓埋名人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邓稼先等后来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当年隐姓埋名去了戈壁大漠,参与这项秘密工作。

  钱三强当时找邓稼先参加原子弹研制时,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是邓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后,他问过邓稼先“两弹”研制成功后的奖金问题。

  邓稼先告诉他:“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还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当年,发给整个“两弹”研究团队的奖金总额是1万元,奖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级下发。

  1999年9月,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目前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4位)

  王希季(1921.7-)火箭、卫星

  于 敏(1926.8-)氢弹

  孙家栋(1929.4-)导弹、卫星

  周光召(1929.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19位)

  王淦昌(1907.5-1998.12)原子弹、氢弹

  赵九章(1907.10-1968.10)卫星

  郭永怀(1909.4-1968.12)原子弹、氢弹、导弹

  钱学森(1911.12-2009.10)火箭、导弹、卫星

  钱三强(1913.10-1992.6)原子弹、氢弹

  王大珩(1915.2-2011.7)卫星、原子弹

  彭桓武(1915.10-2007.2)原子弹、氢弹

  任新民(1915.12-2017.2)火箭、导弹、卫星

  陈芳允(1916.4-2000.4)卫星

  黄纬禄(1916.12- 2011.11)导弹

  屠守锷(1917.12-2012.12)火箭、导弹

  吴自良(1917.12-2008.5)原子弹

  钱 骥(1917.12-1983.8)卫星

  程开甲(1918.8-2018.11)原子弹、氢弹

  杨嘉墀(1919.7-2006.6)卫星

  陈能宽(1923.5-2016.5)原子弹、氢弹

  姚桐斌(1922.9-1968.6)导弹、火箭

  邓稼先(1924.6-1986.7)原子弹、氢弹

  朱光亚(1924.12-2011.2)原子弹、氢弹

  

  中国科学院网站截图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