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红色中国 > 红色人物

陈玉荣:心灵深处那抹熠熠生辉的晚霞——沉痛悼念李成瑞伯伯

2017-02-24 12:27:4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陈玉荣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心灵深处那抹熠熠生辉的晚霞 

——沉痛悼念李成瑞伯伯 

陈玉荣

  近日,从国家统计局传来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矢志不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毛主义的捍卫者,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同志的秘书、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伯伯于2017年2月11日14时2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享年95岁。作为曾在李成瑞伯伯身边工作过整整5年多时间亲历者,李成瑞伯伯以95岁高龄离开了我,留给我的是心灵深处那抹熠熠生辉的晚霞。他用了一种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犀利目光和手中之笔,穿越时光,满怀深情地记录了95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腐败现象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现象等问题的反思,跳动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发图强的时代脉搏。据李成瑞伯伯在生病住院期间的护理人员说,他的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安详地离开我们的。至于说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大概无人知道,但我宁愿相信这个温馨的说法。安详离去,是老人的福分。我想说的是,李成瑞伯伯蓬勃的学术生命是从离休开始的,长达几十年来,他默默地进行跨学科、宽领域的研究,就像一抹金色的晚霞镶嵌在我国统计、政治、经济、人口、诗歌、书法等领域的天空,洒落在了李成瑞伯伯这样一位简单率真的95岁高龄的老人身上,让他在95年的风雨沧桑中走出了一条并不简单的人生道路,以至于让我们追寻李成瑞伯伯的历史足迹,从冒着敌人的炮火15岁投身革命,到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主义战士,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步入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领导工作,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的新长征的理论探索。

  特别是自从李成瑞伯伯离休之后,辛辛苦苦半辈子,终于熬到离休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操心了,该歇歇了。离休待遇又不低,可以说衣食无忧,有条件放松,趁着腿脚利索,抓紧享乐。可是李成瑞伯伯离休后反倒更忙了,就像一位辛勤耕耘在统计、政治、经济、人口、诗歌、书法等领域中的孜孜一求的播种者,李成瑞伯伯都获得了令人敬慕的丰硕成果,真可谓是大器晚成。山涧的水在潺潺地流动,那清澈的水里面有着许多的浪花,绽放着李成瑞伯伯坚持真理,求实求真、孜孜不倦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美丽赞歌。李成瑞伯伯之风,山高水长!

  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勤勉付出,让李成瑞伯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身份被人铭记;“宁为真理下跪,不向谬论低头”,对真理的孜孜以求与执着坚守,则愈发彰显着一代大家的清亮品德与人格魅力。如同美酒陈酿,李成瑞伯伯的丰富阅历与精深学养,随着岁月的积淀而历久弥香。头顶耀眼的光环,李成瑞伯伯却总是强调,不要把他夸得太过了,不要给他戴各种高帽子,自己真正中意的是被称作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者”。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李成瑞伯伯都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探索和追寻。因此,特以此文写上我心灵深处的文字:好走,我最为敬重的李成瑞伯伯,请您在天堂里安息吧!

  据李成瑞伯伯介绍,他生于1922年1月16日,老家是河北省唐县,也就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牺牲的那个县,李伯伯的父亲是一位抗日烈士,为反抗侵略者,牺牲在日寇屠刀之下,我在李成瑞伯伯身边工作时,为了让他的父亲魂归故里,以尽李成瑞伯伯做儿子的孝道,他曾亲自为其父撰写了碑文,并请与他一起在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主席领导的财贸办公室的段云伯伯做成碑帖等。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从西柏坡赶往北京的途中,曾在李成瑞同志父亲的故居住过几天时间。

  李成瑞伯伯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1940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参加革命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有幸成为华北联合大学第一期研究生肄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救国报》编辑、记者,民族革命通讯社晋察冀边区分社记者,边区政府机关刊物《边政导报》编辑室主任编辑,边区政府财政处税务科科长,曾多次被派往敌堡林立的游击区,转战在晋察冀。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央财政部农业税司司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的秘书等工作。1981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第五任局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顾问。1984年5月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先后受聘任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政大学等高校教授,并于1986年当选为国际统计学会副主席。2009年,当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无论是战争年代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还是建国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李成瑞伯伯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只有最纯粹的灵魂与最单纯的心灵,才能融汇崇高的理想,才能吸收最纯粹的知识。在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李成瑞伯伯善于总结经验,辛勤笔耕不止,并先后在经济、社会、人口、统计以及诗文方面都比较出色,先后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了诸如《财政、信贷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而奋斗》、《“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等300多篇重要文章。 同时,他又能够结合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财经、统计、人口等方面专著《中国人口图集》、《中国分类(地区)模型生命》、《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程》等17部,其中李成瑞伯伯所出版的专著中有两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论文300多篇中有2篇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奖。此外,他还喜欢文学 ,所著诗集《流云集》获得燕赵诗词协会“国风奖”。2003年创作的长诗《千人断指叹》,获得了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一等奖。特别是在李成瑞伯伯离休后的晚年,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作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经常为了撰写和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诗词等著作,熬到凌晨4点多还不休息,就算是普通做脑力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李成瑞伯伯的梦想,便是他心中的那块自由的土地,是他心中的那块可以让他休养生息,为今后的人生征途做足准备的驿站,那应是他心中的一块桃源圣地。

  谈到做学问和写文章,李成瑞伯伯经常对我说:“我从来不认为我的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是十分让我感到非常满意的,我认为,我写每篇文章、每本书都是在进行新产品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了,得到了读者和社会的认可,那么就说明我的新产品试验成功了,如果读者和社会不认可,那么就说明我的新产品试验不成功,我再进行反复试验和认真思考。”他反对那些把他称为学术泰斗的人,他务实、敬业,却不善张扬。他认为:“我只是一位默默无闻地在经济学、统计学、人口学、诗歌、书法等领域的探索者”。他说:“在做各领域的研究方面,我进行过很多次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为后来者搞研究和做学问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探索者要有勇气,要敢于犯错。”

  李成瑞伯伯曾经多次掷地有声地对我说:“我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回顾种种争论给自己带来的纷扰,李成瑞伯伯举重若轻,“我就是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自投罗网,闯进这个‘无学之学’的圈子里面来研究学问的”,与他人的争论,也只是为了探讨自己所研究的学术领域的发展规律。

  正像李成瑞伯伯在饭桌上经常诙谐的自嘲那般,几十年来种种遭遇,无非是“被卷进漩涡,呛了几口水,眼见几家欢乐几家愁,自己也成了一只落汤鸡,又打而不倒,死而复生,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自己的追求”。李成瑞伯伯说,他甘愿做真理之神的马前卒,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恰恰就是这位学术理论大家最坚定的精神皈依。

  正如王国维在其文《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这三种境界,原本是用在做学问,读书之上的。根据李成瑞伯伯的理解,他认为王国维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说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其实,我认为这三境界更适合送给现在给一个为了理想、为了生活而努力而坚持拼搏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过放弃;在看到别人在潇洒在花前月下的时候,你会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但是,为了你的人生理想、为了你们的人生目标,你们就应该付出超人的努力,在黑暗中前行,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方能成功,你的人生才得以升华。

  李成瑞伯伯的常常教导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思想形态上的巨大变革。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都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具有外源性显著的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两个联系紧密又相互区别的历史进程。在这些转变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或杂然并存,或互相排斥,或批判继承。因而,民族文化的变革过程,是个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和文化交织变革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社会管理创新。因此,我们在做事之前还是应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伟大的志向是人生前进的方向,是指引人们事业成功的灯塔。在一个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时势需要一大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之奋斗。要推动时代进步,就必须靠胸怀大志、志存高远的人。只有把国家、民族的未来大业当成己任的人,才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成为改造社会的英雄。

  他说,我们有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是躺在床上等待死神召唤。他还说: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生命一定是一场悲与欢的考验。芸芸众生,匆匆穿梭,什么是痛不欲生你懂,什么是委屈挣扎你懂,什么是无人能理解你懂,什么是生活的酸苦你懂。只是啊,你太过善良,太过执著,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人或自己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自己忍受所有的委屈,自己开解所有的孤独,自己经历所有的酸苦,自己承担所有的坚强。而所谓坚强,就是用高傲的姿态看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完整的离去。而这生活的所有磨砺,就是它活生生的本来面目,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生活就这样,给每一个人都安排着一场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而对于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和引路人而言,只有在苦涩难熬的岁月中学会坚强,在苦寂中难得住寂寞,在寒夜里尽力做自己的烛光。

  挺过了“反右倾”浪潮,1968年到1978年,李成瑞伯伯又经受住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一名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共产党员来说的严峻考验,对于此间种种心酸与委屈,他鲜少提及,他甚至认为这些苦痛无足挂齿,因为“这些往事,好多人都能背诵一大篇”。然而,在政治运动中浪费的精力和虚掷的光阴,却成为李成瑞伯伯心中长久的遗憾。而实际上,不论是在宁夏下放到偏远山村给生产队放羊期间,还是在左派与右派的论战中,李成瑞伯伯都从未停止过对我们国家经济、统计和人口理论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只想大事,不想小事”的豁达性格,不仅让他在艰苦的环境里释怀了个人苦难,还让他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里翱翔。

  李成瑞伯伯常常教导我做学问要学会记读书笔记。他说:“我有约无数个笔记本,每天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和思想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运用。我这个人很笨,记性也不好,只有笨鸟先飞,下些笨功夫,才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点点成绩。从1956年到1981年,这25年中李成瑞伯伯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了比较琐碎的日常工作中了,并没有抽出时间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提炼成文章发表出来。人的一生有几个25年!到了老年才进入角色,真悔之晚矣!但为了党的革命工作,我必须站出来!”

  1981年10月,59岁的李成瑞伯伯果然“站出来”,成为继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先生第四任国家统计局长后,做了第五任国家统计局长,他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惊天之举——就是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他受国务院的委托担任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职务,大胆引进日本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化系统,并将当时的实际统计数据按照每个人所填报的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哪里;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项,以及按户填写的有户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数、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 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共计19项,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彻底改变了以往我们国家在人口普查和统计过程中因为手工运算而带了的种种不便和相对而言容易出现错漏等现象。也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李成瑞伯伯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挥汗如雨,夜以继日,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地理分布的地图集。接着他又撰写了第二部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口理论的《中国分类(地区)模型生命》的书籍,后来这两部书籍均被国家科委等单位评为“科学进步一等奖”。李成瑞伯伯在退居二线后,依然关注着我国人口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1997年75岁高龄的李成瑞伯伯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同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1‰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公布后,美国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反复研究,在1984年出版了《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一书,其中估算我国1958至1963年超线性死亡 (非正常死亡) 人口约为2700万(2680万)。我国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在1986年撰写的《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果》的专论和有关著作中,估算1958至1963年建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1697万)等观点和论述,李成瑞伯伯曾专门针对上述观点,对我国在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前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使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受到严重损失。许多地区的人民遭受饥谨,生活困苦,体质下降,致使人口出生串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等问题,根据当时官方户口登记数字的公布、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与1‰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的公布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和结果的比较,大胆采用数理统计、灰色理论、线性方程等方法,对美国学者科尔教授和国内蒋正华先生等观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后认为,美国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在80年代初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包括“大跃进”人口后果的研究,是开拓性、具有重要价值的;蒋正华教授在后来的研究中所使用以历年生命表为中心、通过参数估计模型进行细致计算的方法,科学性更高一些。当然,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今后的努力。不过,根据当时李成瑞伯伯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迄今为止仍然记得,他推算出来的我国在“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数据比科尔计算的6年正常死亡人口6462万人和蒋正华估计的6602万人都有所不同,认为当时我国6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

  因此,我认为有的人对于李成瑞伯伯修正科尔计算中一项技术性错误而得出的统计数字,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硬说是“李成瑞认为中国非正常死亡2200万人”,这完全是一种歪曲,必须加以纠正。

  李成瑞伯伯说:愤怒是愚昧,让你时时受罪;冲动是魔鬼,让你常常后悔;躁进是后退,方向总是不对;意气是祸水,害人又害己。人生需要宽容,宽容是最高智慧!他说人世间的流言,谁爱谁评判。生死有何难,谁都别来管。生命就是一场来和去的历练。生命的严肃安排总是容不得商量,总在最好的时候留下无奈,美满的时刻出现缺憾。每个人都充满期冀的行走在人世间,两手空空来到,两手空空离去,这过程中所有的追求,无论财富、名利、地位、荣誉、流言蜚语,在生死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生命太过严苛,以至于他突然就把所有的东西送到你的手上,又在不经意之间把它夺走。一路上相伴着,青春、磨难、追求、荣誉、信念、健康、亲友,好似拥有了许多许多,忽然有一天,却又什么都留不住。人们啊,在这一场来与去的历练中,你有没有去思考清楚生命的发展规律呢?

  李成瑞伯伯说:生命会教会人们如何在客观中坚强。面对生命中的缺憾,面对人生中的不圆满,面对求不得、留不住,面对怨相会、爱别离,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正确地对待人生呢?这人世间的生死别离和生命的发展规律,就是锻炼一个人的涵养,生活的阴晴圆缺,成就着生命的安详,生活所有的悲欢,何尝不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只要抱定了自己的执着,哪里有什么客观。一旦揪住烦恼不放,就会重复地为他人或自己制造心酸。人生这场路过,每个人都承担着人生的落差,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一定要学会从容地化解曲折,心头无奈的时候懂得坚持,心头堵塞的时候学会看淡。

  李成瑞伯伯说:回头已没有办法,一转身不再牵挂。随它吧。没有执着过的人,不会懂得真正的放下。多少次恳求命运的恩赐,多少次在命运的任性中受伤,到最后,也终于懂得了接受和放下。而这一回生命转身的背后,是多少次午夜悔恨后的接受,又是多少次跟不喜欢的情境对抗后的淡然,而这些接受和淡然,又何尝不是命运的另一种担当呢?

  不再逃避,勇敢接受,不再情绪,努力改变,不再怨天尤人,慢慢的坦然。这就是一条人生的必经之路啊,生活让生活懂得淡然,生活让生活懂得客观,生活让生活懂得接纳,生活让生活懂得。李成瑞伯伯走了,看来不过一个轻轻转身而已,而这一长达95个春秋的人生足迹,留给我们后人的,足够引起人们对生命思考与唏嘘。这些依然在命运大海里行舟的人啊,这一条坎坷悲欢的人生路,要用怎样的智慧和坚强,才能稳稳走过。

  花开花落,一期一会。他来过,走了一段悲欢故事。他去了,留给人世间的一抹美丽的晚霞。他很真诚,能够在不甘心里,用昂扬的热情,唱出对生命的热爱。他又很善良,懂得在苦痛中,依然用坚强拥抱生命的不圆满。李成瑞伯伯说:也许明天,没有谁,陪我走过,潮起潮落。我说:也许明天,行者懂得护心,归者懂得放下。

  李成瑞伯伯说:“我愿意做一个终生求索的学生,不求名,不为利,只图为人民事业做一点小小的工作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的通融与倔强、无畏与谨慎、愚拙与智慧,都让这恍如云烟般消逝的岁月变得充盈饱满。

  生命当有足够的长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才有宽度和厚度,甚至高度。活出趣味,活出自在,也便活出了精彩。“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岁月的无情,带走了李成瑞伯伯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术理论大家的身影。也使我由李成瑞伯伯的“金色晚年”,想到了臧克家晚年的诗句:“自沐朝晖意葱茏,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

  不知道是怎么了,此时此刻北京的天空变得湛蓝湛蓝的。回首南眺,日落崦嵫,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半壁江山,撒落在世间万物。李成瑞伯伯就如同留给人世间那抹熠熠生辉的晚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悼李成瑞伯伯

  (一)

  噩耗传来亦使然,相交弹指度韶年。

  辉煌论述春天过,抖擞精神待续篇。

  (二)

  高风亮节好专家,救难扶贫送晚霞。

  满腹经纶捐社会,桑榆如洗享清华。

  (三)

  遗著珠玑报国家,精雕细刻选精华。

  人生留得精神在,胜似千酬后代花。

  作者简介

  陈玉荣,消费心理学博士、MBA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学硕士,曾在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秘书李成瑞先生身边从事过私人助理工作,在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在中国企业报、中国信息报和中国投资促进杂志担任过副主编工作;在著名民营企业珍贝集团从事总裁助理兼企划部长工作等。2004年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现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生态建设研究所副所长、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一带一路课题组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政企对接平台客座教授和顾问、国家产业转移促进中心高级顾问。出版专著有《秋凉犹热:西方经济透视》、《理想与改革:社会主义的改革历程》、《不断进化的经营:全聚德集团多品牌战略营销》、《转型中国的路径抉择》、《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等;出版合著有:《集聚正能量:反腐、防腐、廉政管理三步走》、《现代化进程的跨越:贫富差距与犯罪率》、《微时代的危机公关》、《政府反腐工作的加减法则》等书,发表关于绿色经济、政治、贸易、投资、管理、营销、战略规划等论文300多篇。新近出版的《一带一路:中国统筹发展大棋局》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重大选题备案,欢迎关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