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仰: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2016-01-06 19:15:07  来源: 刘仰博客   作者:刘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题注:多年来,每年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2016年,我写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关于农业的。本文刊发于《海疆在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并且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一要求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中国有13亿人口,绝不可能将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然而,在现实中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并不简单。

  1996年,中国官方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这一标准沿用到现在。然而,在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的局势下,2015年5月,农业部官员在一个论坛上透露,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倒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约70%。这个数字与95%的自给率底线差距较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自给率都在98%左右,没有越过95%的底线。那么,“粮食自给率跌倒了87%”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呢?

  关键在于大豆。大豆原产中国,古称“菽”,在中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国自古就有“五谷”的说法,大豆从来就是五谷之一。因此,大豆虽然不能算“口粮”或“主粮”,但也是广义上的粮食。然而,2014年,我国大豆的自给率下降到14%,进口量达73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我国进口其他谷物1900万吨左右。所以,这就像是一个玩概念的游戏:如果大豆不算粮食,我国粮食安全95%的自给率底线就算是守住了;如果大豆算粮食,那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很严重,自给率95%的底线已经突破很多了。

  大豆在我国居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大豆或大豆制品虽然不至于危及口粮,但的确会给民众的日常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因而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此外,大豆还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如果缺乏大豆,我国肉类食品的供应也会遭受直接影响。因此,大豆应该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由于大豆85%以上需要进口,改变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比例,短时间内有困难,而且,受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影响,长远来说,在目前国内大豆消费需求总量的压力下,也缺乏完全满足这一需求的土地资源。因此,就大豆所涉及的粮食安全问题,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眼光。

  目前,我国进口的大豆几乎全部来自美洲,其中,美国、巴西占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份额加起来超过86%,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三国的份额加起来约14%。我国曾试图调整某些国家的份额,例如,美国在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中的份额2012年为44%,2013年为35%,2014年又升到42%。有想摆脱美国控制的意图,但并不成功。而且,即便把美国的大豆份额压下去,总量还都在美洲,背后都是美国的几个大公司。因此,中国进口大豆都来自美洲的现实,等于是在大豆这一粮食安全问题上将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从根本上说,解决这个粮食安全问题,要靠中国自己提高大豆产量。回想20年前,中国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国,最高出口量达百万吨。20年后,中国的大豆供应几乎完全被美国大公司控制,粮食安全的威胁非常清晰。虽然目前这一威胁主要在大豆,但大豆沦陷的现实未来是否会扩展到其他粮食品种上,尤其是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等?这一隐忧令人焦虑,也不得不使人保持高度警惕。

  大豆供应安全的威胁短期内难以迅速解决,但我们可以寻找一个迂回的办法,以便在未来实现中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供应的基本自给和基本安全。这个迂回办法的核心就是,将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除了南北美洲几个国家之外,中国应该在扶持和增加国内大豆生产的同时,将进口大豆的采购地渐渐向欧亚大陆国家扩散,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和中亚国家。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东北的农民到俄罗斯租赁土地种植大豆,目前,从事这一经营的中国人还不少,但由于各种原因,规模不算很大。例如,一些在俄罗斯从事大豆种植的中国农民每年大约能有50万元左右人民币的收入,这个规模不算很大,这样的人群也不是很多。2015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或者说“返销”的大豆,总量只有几十万吨,与中国大豆年需求量接近8000万吨相比,比例还非常低。

  除了俄罗斯,还有东北农民前往中亚国家种植大豆、水稻等农产品。其实乌克兰也是大豆种植非常理想的地方。上个世纪,大豆的种植也传到了非洲。因此,就中国粮食安全中大豆这一项来说,我认为中国应该设立一个中短期目标,即,将中国每年接近8000万吨的大豆进口需求,分配到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多个地方,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从美洲进口大豆的份额从现在的86%降低到20%左右,其他份额分别由俄罗斯、中亚、东欧以及非洲来消化。如果实现这一目标,任何一个国家想单独在大豆问题上要挟中国或操控市场,都将大大地增加难度,中国的大豆供应可比现在安全很多。

  虽然中国东北农民十多年前就前往俄罗斯种植大豆,但是,十年来,从俄罗斯进口大豆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认为,关键在于政策,在于中俄两国之间的相关协定。

  十年前,石油价格大约在每桶50美元左右,此后迅速飙升到100美元以上。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但很快又回到100美元以上。2014年的上半年,石油价格还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到了下半年就跌到50美元上方。2015年,石油价格长期在每桶40美元左右徘徊。这个简单的回顾说明,十年前,俄罗斯因为石油价格处于高位而钱包满满,因此,那时的俄罗斯不太在乎向中国出口大豆获得的收入。中国在俄罗斯种植大豆的农民也时常怀疑自己的大豆生意能否持久。如今,石油价格的暴跌以及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俄罗斯一方面钱包瘪了,另一方面又更需要钱了。中国即便可以提供帮助,也总得有个名目吧?对于俄罗斯来说,即便以后石油价格能有所回升,但为了预防可能的波动,俄罗斯也需要改变过于依赖石油收入的局面。因此,在石油以外多开辟一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于俄罗斯是可以接受的结果。2014年,中国进口大豆共计400多亿美元,这笔钱在较长时间段里,中国都省不下来。那么,给谁都是给,向谁买大豆都是买,如果其中每年能有100-200亿美元用来购买俄罗斯大豆,对于俄罗斯的好处是很显然的。如果说十年前俄罗斯对此可能兴趣不大,现在,相信俄罗斯会很有兴趣。而且,俄罗斯土地资源辽阔,人力缺乏,而中国有现成的设备、技术和人力,可以很快发展起大豆种植,俄罗斯只要政策与中国接轨,就可以躺着挣钱了。

  对于中国来说,每年将近8000万吨的大豆进口需求分散到越多的地方越有利。近年来,中国是很多大宗商品最大的采购者,但是,中国却不能决定采购价格。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供应方形成了专门针对中国的价格垄断。例如,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采购商,但是,中国对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为全球的大豆供应被个别美国大公司垄断。如果中国能够将采购大豆的“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大豆供应商垄断定价权的局面就会被打破。所以,中国应该将每年近8000万吨、400多亿美元的大豆采购合同分散到亚非拉,而不要只集中在美洲。其次,如果俄罗斯、中亚、东欧甚至非洲成为中国的大豆供应地,中国还可以借此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范围,这对于全球货币系统的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三,中国提出“一路一带”计划,沿线各国也积极响应,而欧亚大陆国家借助大豆等农产品与中国发生更多、更紧密的经贸往来,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而且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计划中的一项长远合作项目。

  总而言之,既然中国绝大多数的大豆需求必须由进口来满足,那么,进口来源越分散越好。这一方案的远景并不只在于大豆的直接成本核算,而更在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之间更高层面的互联互通、经济结构、外交策略和地缘政治。因此,既然中国每年采购大豆要花几百亿,那么,怎么花这笔钱,主动权应该在中国人手里。不能让别人绑架我们,指定我们怎么花这笔大豆采购款。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