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刘仰:超人是怎样炼成的?

2014-04-30 15:57:00  来源: 刘仰博客   作者:刘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近日应邀观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油菜花开》,这部连续剧已经在一些地面台播出,据说反响不错,不久可能会在上星台播出,更多观众将有机会观看这部连续剧。我看的是制片方送来的碟片,没有全部认真看完,但大致了解了全貌,我对此片的观感经历了一个波折。

  看头几集时,感觉一般,对“服化道”也有点意见。看到中间,发现这是一个略微带点老套的故事,总体来说,剧中主人公像是当年《渴望》中的刘慧芳与日本《阿信》的结合。剧中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周英子的女性,是江西赣北地区的一个农村妇女,内容跨度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但是,我在体会了《油菜花开》的具体内容后,还是发现了它自己的审美特征。如果说当年刘慧芳的创作者有点故意营造“好人没好报”的氛围,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则下,以自私自利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嘲笑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好人”傻子,那么,《油菜花开》塑造的周英子虽同样是一心为他人,但创作者显然对主人公抱有深厚的感情和敬意,因而体现出“好人有好报”的传统价值观。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感情和价值观,才使得周英子不像刘慧芳那样始终只是一个无所作为平庸妇女,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大潮中,创造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这就是我一开始认为《油菜花开》是“刘慧芳+阿信”的原因。

  随着我对这个连续剧以及幕后故事的进一步了解,我对自己最初的认识有了一些修正。《油菜花开》的故事是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它的基础是一篇报告文学《二姐》。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了比他大十几岁的二姐的一生经历。作者的家庭在赣东北农村,文革时期是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患病,孩子众多,二姐周英子独自挑起了家庭重任,孝敬老人,照顾弟妹。当父母因为贫穷想将小儿子送人时,二姐坚决地阻拦了。这位曾经差点被送人的弟弟,后来就是《二姐》的作者,也是电视剧《油菜花开》的编剧。那时,二姐周英子自己不过20来岁,靠着她的吃苦耐劳和聪明,养活了全家。这位弟弟说,在当地农村,女孩子20岁以前就会出嫁,但为了这个家,二姐到25岁才嫁人。由此我们也能看出这个故事有着非常真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者对此也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是它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它不像刘慧芳的故事是编出来骗人眼泪并冷冷地加以嘲讽,而是发自内心的讴歌和赞美。

  在真实的故事中,二姐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第一批“个体户”,并很快成为当地首富,还带动了当地很多百姓共同富裕。但是,二姐中年时再次遭遇人生打击,自己得了怪病,到处求医问药也治不好,花了很多钱。同时,丈夫又得了癌症,二姐带着丈夫到全国各地找医生治病,花掉了几百万,丈夫的病没治好,最终去世,二姐自己的怪病倒好了,但“因病返贫”的命运落在她身上,曾经的当地首富再次陷入生活困境。这个女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毫不气馁,一边抚养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边再次创业。如今,现实中的二姐已近60岁,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受人尊敬,孩子个个都大学毕业,有的还是硕士、博士。

  电视剧《油菜花开》在这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做了改编,剧组核心成员说,60%是真实的,言下之意,40%是添加的内容。一个文艺作品完全拘泥于真实未必可取,适当的改编创造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改编有的成功,有的未必成功。在我看来,《油菜花开》的改编,主要是增加了电视连续剧的可看性,对于真实原型的充分展现和挖掘升华反而显得不够。事实上,该电视连续剧的可看性主要是因为真实故事的感人,使得电视连续剧能够吸引观众。改编的内容虽然也极富戏剧性,也能时刻营造跌宕起伏度的情节而吸引观众,但是,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真实故事的精髓被掩盖。本该更加闪闪发光的核心,在追求戏剧化效果的商业要求下被忽视而黯淡。

  主人公周英子像一个超人,普通人面对巨大而艰难的生活困境,要么沉沦,要么认命,能够顽强战胜的不多,能够像周英子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的实属罕见。虽然真实的周英子大起大落的人生在电视剧中被简化成一条持续上升的直线,但人们依然要问:周英子为什么能够这样?是什么促使了她的努力和奋斗?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成功?如果说《油菜花开》对于年轻的电视观众来说具有强大的“励志”作用,那么,年轻人从周英子的故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什么?

  我去过江西多次,身边也有江西的朋友,我对于江西即使不算非常了解,也算有大致的了解。我认为,江西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依然较为浓厚的地方,在周英子身上我看到了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作用,周英子令人感动的人生经历,关键就在于她从小潜移默化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商品经济,既有抵触的地方,也有促进的作用,问题在于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周英子文化程度不高,大城市里西方化、现代化思潮对她的影响不大,她的所作所为更多是发自本性,基于传统文化的合理生长。一个受西方文化教育和严重影响的少女和年轻姑娘,能否像周英子那样勇敢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甚至为此放弃当初上工农兵大学的机会,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家庭合力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到了城市,这个离开农村的孩子能否尽力报效尚在农村的家人,常常是个未知。

  周英子为了奶奶、父母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而奋斗,是出于传统的孝;照顾弟妹是出于传统的友爱;她为此牺牲了自己,是被编造刘慧芳故事的城里文化人嘲笑的傻;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当个体户,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吃苦耐劳;她的生意能做大,还因为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诚信;她为了给丈夫治病而花光所有的积蓄,既是传统女性的忠诚,也是在生命面前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贵;她独自养大几个孩子,同时继续创业,是中国传统塑造的不折不挠。周英子没有学过“先进”的西方管理学,周英子没有受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影响与毒害,她从家人为核心到身边众人再到服务社会的同心圆扩大,同样是中国传统“百善孝为先”的体现;到了晚年她享受着人们的尊敬,而没有像城里文化人那样哀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仿佛因为时间都花了别人身上,没有留给自己而伤感。虽然当今中国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有“海归”的经历,但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主要是个人的成功。当今中国真正带领大家共同成功的企业家,事实上都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周英子生长于江西这块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她的优秀素质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她的受人尊敬同样是中国传统的标准。电视连续剧《油菜花开》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我认为就在于此:它没有突出地把周英子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成她优秀品格的重要来源,只是在情节中隐含了这些内容,显示出创作者对于传统价值的犹豫与暧昧,似乎周英子的一切作为只是为了摆脱贫穷、求得富裕,而忽视了周英子更多是为了别人而非自己的牺牲精神。同时,创作者为了剧情的需要,设计了周英子原型中并不存在的另一条感情线索,这条线索上的情节,在我看来,多少有点牵强。

  改革开放在流行观点看来是抛弃中国传统向西方学习的变迁,事实上,这个观点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改革开放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向传统回归的过程。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中体西用”是改革开放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带来很多新问题,在我看来那是“中体西用”没有贯彻落实到位的结果,是某些人错误地主张“西体西用”、全盘西化的结果。在周英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中体西用”的典型成功,电视连续剧《油菜花开》的创作者对此挖掘、渲染得不够。当然,从常规电视连续剧的角度说,每一集里都充满波折起伏的情节跌宕,也足以吸引相当多的观众。然而,我还是希望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时,能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有更多的发散性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