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张文木:美国东亚地缘战略的底线和极限

2014-04-11 09:46:00  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张文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三、不打不相识:力所不及的对华遏制全面失败——美国东亚外交的第三个时期

  美国东亚外交第三个时期是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联合日本等与中国、俄国进入全面冷战;苏联解体后,又转入通过提升日本的作用遏制中国崛起阶段,其中矛盾的主要焦点是台湾问题。这一时期,尤其是70年代后,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矛盾则集中表现为美国与苏联争霸矛盾,此间又分二个阶段: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是美国东亚地区的直接对手,苏联只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此后中国成了美国的战略伙伴,而苏联则成为美国的即是战略的也是直接的对手。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毁灭对东亚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使美国利用日本崛起建立有利于美国控制的亚洲均势的努力化为泡影,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太平洋西岸也失去了日本这个“避雷针”或“防波堤” 。这迫使美国不得不“亲临前线”与中国俄国作面对面的直接对抗。这种对抗不仅对东亚,更重要的——至少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是对美国带来了灾难。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以中国主要对手在朝鲜、越南、联合国、以及中国台湾和西藏等方面进行了空前较量,其结果美国不仅在政治上一无所获,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全面失败。最终迫使尼克松屈尊到北京与毛泽东谈“哲学” 。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是,不是中国和美国的是是非非,而是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在这场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遏制中国的战略为什么竟会输得如此彻底;如果知道了失败的原因,那我们也就知道未来美国坚持以中国为对手的东亚政策将是了今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控制力可达到的有效边界。有效边界就是一国国力可以有效到达并发挥有效作用的合理边界。

  A:两场战争,同一结果

  (一)朝鲜战争:美国二次触礁东北亚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6日美国总统下令美国远东地区的部队支援韩国军队作战,27日杜鲁门宣布他已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9月15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中旬,美韩军队的先头部队离鸭绿江中朝边境仅约10公里,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三路过江参战。这样,朝鲜战争实际上就成了世界头号霸权国家美国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且力量极为悬殊的交手。大出美国意料,1953年7月27日美国最终被迫坐在谈判桌前与中朝军队签署停战协议。

  迄今为止,与今天我们一些抗战研究中的情形相似,中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自豪感往往掩盖了对中国胜利原因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往往从是否道义及作战是否英勇等角度来研究这场战争成败原因。但这很不够,因为这样的研究并不能解释历史上有些斯巴达克式的殉难事件。

  其实,美国人对什么是“战后亚洲”的认识,不是通过宣传而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得到的。美国人在开始时也是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或说根本就没想到输字,而是一步到位地想战后如何在美国领导下对朝鲜全境进行战后治理。美国外交历史学者对此评论说:

  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人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

  美国人这时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的意见。1950年7月1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写给约翰逊的NSC76号文件中指出了朝鲜半岛“对美国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在全球战争爆发之前,或者说在全球战争的初期,美国在一个不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调派大批军队对抗苏联,这从军事角度而言是不明智的”。 杜鲁门的轻率使他的政府忽视这种警告,认为:“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 9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81/1号文件,在“美国在朝鲜的行动方案”中称:

  联合国军队在三八线以北采取行动,把北朝鲜军队赶到该线以后或击败这些军队是有法律依据的。可以指望联合国军总司令会获得采取军事行动的授权,包括在朝鲜三八线以北实施追击时进行两栖和空降或地面行动,从而彻底摧毁北朝鲜武装力量,只要采取那些行动时,苏联或中国共产党大规模部队没有进入北朝鲜,没有宣布有意图进入北朝鲜,也没有威胁在北朝鲜以军事方式对抗我们的行动。

  应同时授权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制定占领北朝鲜的可能性计划。

  也就是说,这时美国所想的并不是什么阻止北朝鲜的“侵略”,而是要占领整个朝鲜。这当然引起中国人民的不满。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大会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人民“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1日美国不顾中国警告越过38度线,向北推进。10月3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时表示,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0月4日,美国与英国等国辩论“中国共产党人介入朝鲜”问题,美国国务艾奇逊为难地表示:“联合国军经过重组之后将开进北朝鲜,现在阻止这项进程为时已晚”,目前“惟一合适的路线将是一条坚定、勇敢的路线,我们不能过分地被中共可能只是吓唬人的举动所吓倒”。 10月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颁发 “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的命令。  10月25日中国军队越境作战。10月12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仍不相信中国的警告,称“中国共产党人无疑害怕与美国开战的后果”,“除非苏联做出进行一场全球战争的决定,这种干涉行动在1950年还不可能发生,这段时间里,干涉很可能局限在继续秘密为北朝鲜人提供援助的水平上”。

  三天后(10月15日),放不下心的杜鲁门总统亲自飞赴约克岛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杜鲁门希望得到有关中国或苏联是否会干涉的“第一手情报和判断”。麦克阿瑟一付赵括论兵的口吻告诉总统:

 

 

  朝鲜的复兴只有等到军事行动结束后才能开始。我相信对整个南北朝鲜进行的正式援助将在感恩节前结束。北朝鲜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剩下约1.5万人——而那些我们没有消灭的力量将会随着冬季的来临被消灭。在我们的临时集中营里现在约有6万名战俘。

  十分不幸的是,他们正在北朝鲜追求一个无望的目标。他们有10万人作为补充兵员接受训练,这些人训练无素,领导无方,装备极差,但他们却十分固执,我讨厌去消灭他们。他们只是为了保全面子而战。东方人宁可死也不愿丢面子。

  现在我正率第一装甲师向平壤推进。我正在考虑组织一个坦克、卡车小分队,派它们直取平壤。这得取决于我们在以后48小时获得的情报。我们已经拿下了元山。我正在调遣第五集团军,它能在一周内拿下平壤。北朝鲜人正在犯他们以前犯的同样错误,没有做出纵深部署。一旦口子合起来,在北朝鲜将会发生与南朝鲜同样的事情。

  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把第八集团军撤到日本。那将使重组的第五集团军由第二师、第三师和联合国分遣队组成。我希望联合国能在新年第一天组织选举。军事占领一无所获。所有的占领都是失败。(总统点头称是。)大选过后,我希望能撤出一切占领军。

  当杜鲁门总统问“中国人或苏联人干预的可能性有多大”时,麦克阿瑟回答说:

  很小。假如他们在头一两个月干预,那还管用。现在我们已不再害怕他们干预了。我们不再畏首畏尾了。

  其实,麦克阿瑟那赵括式的轻率,正好为中国所利用。11月18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等同志的电报中说:

  敌方对我实力还认为是六万至七万人,“并不是一个不可侮的势力”,这点对我有利;

  美、英、法对我毫无办法,悲观情绪笼罩各国,只要我军多打几个胜仗,歼灭几万敌军,整个国际局势就会改观。

  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对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在此时此刻的轻率扼腕唏嘘,他写道:

  不幸的是,在胜利的时刻,杜鲁门政府向任何胜利者都要面对的最危险的诱惑之一——扩大战争目标的诱惑——低下了头。杜鲁门及其顾问不再满足于击退侵略和解放南朝鲜,他们断定,斯大林不会来帮助他的朝鲜代理人了,他们可以指挥联合国军越过把共产主义北方和非共产主义南方一分为二的三八线,肃清北方的共产党分子,也许是在比李氏政权更民主的政府之下统一整个朝鲜。这固然存在着风险,因为中国人说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他们就要介入,但是,艾奇逊与麦克阿瑟一样瞧不起中国人,倾向于把他们发出的威胁低估为恐吓,深信中国人不敢冒险与美国的压倒性火力对抗。更有甚者,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美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中国胆敢插手,他们将很快被消灭。

  11月24日,麦克阿瑟从东京飞到朝鲜,他发布一份公报称:

  如果成功,这次进攻实际上应结束战争,恢复朝鲜和平与统一,使联合国军能迅速撤出,允许朝鲜人民和国家享有充分主权和国际平等地位。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美国人却在朝鲜战场上裁在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共产党中国手里。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进行了五次战役,双方战线就在“三八线”一带稳定了下来。1951年4月,杜鲁门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解职。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办公室主任乔治• 凯南向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透露了美国政府希望与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的信息。1951年7月10日,中朝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另一方在板门店举行会谈。1953年7月27日,又方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麦克阿瑟免职回国,美国外交史专家孔华润对此事评价说:

  杜鲁门不得不解除在狂躁与沮丧消沉之间莫衷一是的麦克阿瑟的职务,对一位伟大的美国英雄来说,这是一个颇为辛酸的结局,不幸的是,他的解职又给政府增添了骂名。” 美国民众给予麦克阿瑟以盛大欢迎。

  这说明当时美国人也不愿意接受美国可能失败的结果。但事实是曾在二战中大展威风的美国人确实是失败了,并且是败在尚处“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手里。

  接踵而至的是,与美国的军事失败同步的是其外交的全面失败。

  五十年代初的联合国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可以按自已意志使用的外交资源,自战争开始起,美国对联合国一直是先斩后奏。在战争之初,美国在联合国中拥有远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为广泛的外交资源。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当日下午2时,安理会应美国要求召开会议,美国代表首先提出一项要求谴责北方所谓“侵略”的决议草案,该草案最后以9票赞成、1票(南斯拉夫)弃权、1票缺席(苏联)作为安理会第82/1950号决议获得通过。6月27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正式宣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定。当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开会,安理会又在7票赞成、1票反对(南斯拉夫)、和苏联缺席及埃及、印度未参加投票的情况下,通过了与杜鲁门声明相呼应的“紧急制裁案”,即安理会第83/1950号决议。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它已经命令它的空军和海军掩护并支持韩国政府部队,并于三天后通知安理会它已下令海军封锁朝鲜海岸并授权使用地面部队。7月7日,安理会又在7票赞成、3票弃权(埃及、印度、南斯拉夫)与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第84号决议,要求会员国依照安理会决议提供军事和其他援助,以供美国指挥的“联合国军”的统一使用,同时要求美国就“联合国军”采取的行动向安理会提出报告。决议还授权联合国军在朝鲜执行军事任务时使用联合国旗。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驻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除美国外,由十五个国家 先后参加联合国军。7月14日,美国获李承晚完全授权可以在朝鲜境内指挥大韩民国的陆海空三军。1951年1月20日,美国在联大第一委员会提出诽谤中国为“侵略者”的提案,并凭借其把持的表决机器于1月30日强行通过这一提案。2月1日,第五届联大的美国的操纵下,通过诬蔑中国“侵略”朝鲜的决议,并决定成立所谓“集体措施委员会”,企图对中国实行“制裁”。

  但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使用这些外交资源能力日渐减小。7月下旬,麦克阿瑟提出拟于9月中旬在仁川登陆的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军政双方也在考虑越过三八线作战的可行性。8月取得一致意见,认为应重提1947年联大关于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的目标。以配合美国北进扩大战争规模的军事意图。1950年9月19日,第五届联大开幕,美国先争取英国支持并由英国提出一项“八国提案” ,该提案于10月7日以联大47票赞成、5票反对(苏联、捷克、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与7票(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黎巴嫩、叙利亚、巴门和沙特)弃权获得通过。美国开始遇到国际社会——尽管是微弱的——的抵制。

  12月4日至8日,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协调双方立场。杜鲁门坚持坚守朝鲜的立场,认为“迎战共产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消灭它。朝鲜之后会是印度支那,接下来是香港、然后是马来亚。不看清我们要遵循的路线是不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国务卿艾奇逊说“我们可以在朝鲜拼命打仗,把战事尽可能拖长,尽我们所能地惩罚敌人。那样,我们在谈判中的地位不会太糟”。 英国不同意将大量资源用于朝鲜战场。艾德礼奉劝美国的朝鲜政策应实行多边协商,他说:“我们必须考虑联合国内的意见以及欧洲、美国和亚洲的意见。……如果我们卷入与中国人的战争,我们必须考虑这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舆论有何影响。”他说他“已经努力从中国人感觉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自己把它视为联合国对抗侵略。中国共产党人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所以不会从那些考虑出发。他们把这个问题视为那些军队,特别是美国军队对抗他们的行动”。

  12月7日,艾奇逊向英方递交“美国在朝鲜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英方认为联合国多数国家不会同意第二种即“继续打下去,如打败了非撤出朝鲜不可,到时美国将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方案,并强调英国不同意用有限战争对付中国,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部分地区。英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让中国进入联合国。 英美双方讨论使用原子弹问题。艾德礼单独问杜鲁门,美国是否正在更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表示:“英国与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同伴,他不会在不和英国商量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的。”

  1951年除夕,中朝军队发动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再克汉城、仁川,直逼“三七线”。1月13日,联大政治委员会通过一项由“三人委员会”提出的有关朝鲜及其他远东诸问题的各项原则意见。主要内容有首先在朝鲜按排停火;停火后“所有非朝鲜的军队将分适宜的阶段撤出朝鲜”;“一俟获致关于停火的协议,大会将设立一个适当机构,其中将包括有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国政府代表,以便依照现有的国际义务与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来求得远东问题的解决,其中包括福摩萨(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权问题”。该决议以50票赞成、7票反对(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萨尔瓦多及台湾国民党代表)、1票弃权(菲律宾)获得通过。 这一决议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意愿,但鉴于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和盟国的要求和谈的呼声,也不得不勉强投了赞成票。美国舆论和两党国会议员纷纷热指责艾奇逊,要他引咎辞职。共和党国会领袖塔夫脱甚至称这项决议是“美国曾经同意过的最彻底的投降”。

  至此,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资源开始明显萎缩,时至1953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外交较量也随军事失败而惨败。

  (二)越南战争:目标与资源不匹配导致美国再次失败

  越南战争几乎是朝鲜战争的复制,而美国对越战的战略设计所犯的战略目标与资源不匹配的致命错误几乎也是朝鲜战争的复制。

  “肯尼迪在印度支那所面临的紧急事件首先来自老挝” 。 1961年初,老挝内战不断,美国扶持的代理人不可能在大选中获胜。“美国明确向苏联发出信号:美国宁愿开战也不允许共产党接管老挝” 。为此美国准备军事干涉。

  1961年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海军少将,海军行动部主任伯克“在整个会议期间反复而强烈地表明这样的观点:除非美国准备在老挝进行军事行动,否则我们将会失去整个东南亚。”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老挝采取行动还存在极大的困难。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必须准备进行激烈、长期、艰苦的战争,并且很有可能卷入与共产党中国的战争”。 4月28日,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1909-1994 )致电国务院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我们在老挝卷入大规模的战争不符合我们特殊的国家利益” 。“一定不能同意总统在偶发事件还没有完全暴露时就做出决定,动用美国有组织的军队。这可能会迅速引起朝鲜战火重燃、冲绳岛和日本的基地遭到轰炸、沿海岛屿和福摩萨可能受到空中以及其他形式的攻击。”

  4月29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统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司法部长、肯尼迪、副国务卿鲍尔斯、副国务卿帮办约翰逊、助理国务卿克瑙吉、远东事务副助理国务卿约翰•斯蒂夫斯、海军少将、海军行动部主任伯克等就军事介入老挝可行性进行评估。会上充满着目标与资源间的悖论。斯蒂夫斯几乎与当年麦克阿瑟持同一逻辑,认为:“如果我们决定我们守不住了,那么我们就是在写下在东南亚失败的第一章。” 伯克认为:“你每作一次让步,下一次就更难坚持。如果我们放弃老挝,我们将不得不把美国军队派驻到越南和泰国。我们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去取得胜利——或许是‘全套的’。现在占领要比以后更容易些。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登陆老挝。尽可能多地控制一些地区,明确我们不能被赶出东南亚。”

 

 

  接着美国再次陷入如果中国参战的两难悖论及其无解之解即用无限手段——用使用原子弹——解决有限问题的困境之中。

  军方代表德克尔将军说:“我们在东南亚不可能赢常规战争;如果我们投身进去,我们就应该争取胜利,这就意味着对河内、中国的轰炸,或许甚至使用原子弹。” 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没有把握地设想:“如果我们把部队开进去,然后又撤退出来,那时我们看起来会比现在还愚蠢。”他反复问:“我们是否准备坚持到最后?”军方代表勒梅将军说:“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是共产党中国的卷入。”肯尼迪问:“可以不可以用空军来解决问题。”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陷入无解之解,说:“你可能要用核武器了。”最后会议转了一圈又陷入两难困境。斯蒂夫斯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承受得起东南亚的陷落。” 只是由于1962年7月23日老挝问题在日内瓦签字,确认老挝中立,授权国际控制委员会监督停火,并要求在75天内从老挝撤出一切外国军事人员,美国才放弃大规模军事干涉老挝的选择。但美国却没有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将战略目标指向越南,其战略意图还是遏制中国。

  1963年11月2日,肯尼迪遇剌,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次年约翰逊逊赢得大选。1964年起,约翰逊政府逐步将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与此同时,美国决策层还是在由中国参战导致的战争规模继续扩大而赢得战争的手段却极为有限的两难之中。

  “约翰逊曾告诉参议员曼斯菲尔德,表明他不想再有一个朝鲜战争之类的事情发生,但也不想随后有人再提出‘谁丢失中国?’这一类问题。” 可就是这种犹豫使约翰逊再次犯了杜鲁门曾在约克岛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同样的错误。

  1964年2月15日,美国政策规划委员会主席罗斯托提醒国务卿:“我们得到警告,如若向北推进,战争将会升级。我还相信,又有一些战机被布置到海南和华南。”他警告国务卿:“若没有对在敌人能力范围内任何程度的升级行动做最充分的准备,我们不应执行攻击的计划,哪怕是有限的行动。升级的可能性是与他们对我们的决心与可支用的实际军事力量的判断成反比。” 2月21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进行评估。3月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麦克纳马拉的复函中认为“共产党中国有能力同时在诸如东南亚、韩国和台湾这样广泛的地区中的一个发动有限的地面和/或着空中攻击。然而,有限的后勤能力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多个地区支持陆海空行动的能力。但通过集中力量于任何一地,他们能够发动一场全方位的攻击行动”。接下来参谋长联席会议在选择手段上立即陷入两难境地,即将无限非常规手段——核武器——应用于有限和常规战争,认为:“广泛使用基于空中力量之上的地面和海上力量,但非核攻击可能不会促使共产党中国/北越中止侵略,然而核攻击却极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侵略。以封锁形式使用海上力量是最有效的,但在它产生实质效果之前需要相当的时间。另一些诸如声东击西的两栖袭击也可起到类似的作用。以空中和海上方式使秘密常规武器会比单纯空中行动更为有效。然而,对于硬目标,秘密武器的效果相对就小得多。” 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建议“使用美国军事力量空袭共产党中国的核弹制造基地”。

  1964年10月28日,美国驻苏大使汤普森致信总统安全事务助理邦迪,对越南战争提出异议说:

  我感到不安的是同整个亚洲相比,美国政府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南越和老挝的太多。这或许是我们面临共产主义大挑战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我们仅把精力集中于狗的尾巴而非狗本身上,最近的发展更加剧了这一情况。(我还要说我甚至不能断定这尾巴到底属于哪条狗,过分强调北京对于南越危机的责任是危险的。)

  1964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访问莫斯科,勃列日涅夫向越南人作出在北越遭到美国进攻时予以支持的保证。1965年1月苏联宣布苏联部长议会主席柯西金出访东南亚国家。柯西金在访问越南和朝鲜途中顺访北京。但美国决策者再次犯了麦克阿瑟在约克岛上曾犯的轻视中国和苏联的错误,他们认为:“苏联虽然增加了对北越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其宣传作用却大于实际作用。” 2月中旬,美国正式实施第一阶段的“火箭行动”轰炸计划。3月2日,开始对北越实施“雷呜行动”持续大规模轰炸计划。

  1965年3月8日,美国在岘港登陆,进一步将以越南国内对立为主的“特种战争”升级为美国直接侵略越南的“局部战争”。作出此决定前,约翰逊总统也被困在有限常规手段与无限常规战争间挣扎:一方面是“柯西金将鼓励河内继续加强他们所实施的颠覆政治活动和游击战争” ,另一面又是如美国从越南撤退。“这将会为共产党接管整个东南亚铺平道路” 。2月3日,约翰逊总统无奈地问其助手:“如果你们是美国总统该怎么做?” 2月8日,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上书约翰逊总统,痛陈已见:

  你们可回忆一下我在会议上阐述的内容,那就是在我们采取任何行动前,必须充分体会到它们的全部涵义,包括所涉及的费用、事实等。依我看来,如果我们在北越走得太远,那么可能比我们在朝鲜所处的境地还恶劣。

  从更广泛的方面而言,我们不仅不能依赖于南越人,也不怎么能信任老挝人、泰国人或柬埔寨的任何人。在印度支那之外,由于东南亚事件的不断发展,我们被挤进“钳子”中。中国对东南亚有不祥的影响。在一定情形下,马来西亚发生的事情促成澳新美安全条约,这是一个号召我们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援助的条约。

  最后,正如你所知的,我们和遍布全球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已签订了大约42个不同类型的多边安全条约,并已散布到全球各地。除了核武器,我们已没有能源或力量能遵从这些协议。如果同时要求实现承诺的话,我们就会“手伸得越长,力量越薄弱”。就算通过整体动员,我看也没有什么希望能同时实现这些义务的很大一部分。

  现在对这种情况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别人也不会知道。但我相信在亚洲本土上冲突扩大的趋势和不断加深的军事义务,不会有一个答案。尽管我们的愿望相反。

  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这封情切意真的信于第二天就受到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邦迪的一一驳回,其基本逻辑还是没有摆脱前述两难困境,只不过是避重就轻而已。邦迪并没有正面回答参议员提出的“手伸得越长,力量越薄弱”这样一个尖锐问题。

  2月1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小詹姆斯•汤姆森致函国家安全委员会切斯特•库柏,也对在越南军事升级一连提出四个疑问:1.我们正视——总统正视——中国全面干预的危险了吗?2.这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愿意——总统愿意——在东南亚面对北越和中国军队联合发起地面战争吗?3. 也许是更重要的,美国人民愿意面对在越南的地面战争——一场已经使民族疑虑重重的战争,它远远超过明确的朝鲜战争所具有的一些关系(侵略和“联合国”的反应)吗?4.  最后,在很多新闻界和国会议员的批评下,被忠诚地坚持“谈判”的想法怎样了呢?以前许多有思想的人还坚持这种想法吗?最后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之,我担心我们很快就会面临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南越是否会表现出如我们希望看到的那样,是否值得同中国打一场地面战,且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很难保持中立立场,发生这场战争的几率是很高的。

  即使到了1966年就连以提出“遏制战略”出名的乔治•凯南也在一次电视转播的听证会上表示“这场战争是愚蠢的,而且极有可能导致一场与中国的灾难性对抗。他坚持认为,撤军虽然意味着共产主义对南越的统治,但不会对美国任何重要利益造成损害”。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始终摆脱不掉合乎逻辑但又实现不了因而对美国而言是近乎无限的战略目标。1965年2月13日,助理国务卿鲍尔以备忘录的形式向逊翰逊总统汇报经国防部长讨论过的“关于在北方逐步施加军事压力的计划所可能造成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在一系列关于中国参战的无之解难题中又回到“美国面临与中国的地面战争将引起美国是否需要使用核武器的争论”,认为“回想一下朝鲜战场的经历,一些美国人争辩说,只要使用核武器就可避免美国地面部队与中国大规模部队的战争,因为核武器使美国占有明显的优势”。 2月18日,在鲍尔的备忘录的基础上形成《特别国家情报评估》,确认如果美国大规模军事介入越南战争,中国、苏联也将大规模介入。

  但美国最终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3月8日,美军在岘港登陆,进一步将以越南国内对立为主的“特种战争”升级为美国直接侵略越南的“局部战争”。美国与苏联和中国的地缘政治较量在越南大规模展开。

  196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全世界人民动员起来,援助南越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社论,表明中国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派遣自己的人员,给南越人民以一切必要的物质支援,同时也时刻准备派遣自己的人员同南越人民一道,共同战斗。4月2日,周恩来总理对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以1950年10月3日向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表示中国出兵意志时同样的口气说:“战争扩大时,是无法划一条界线的,就像火势会蔓延一样”,他强调:“美国说这是局部战争,它所进行的是有限轰炸和有限的扩大,但是,即使它主观上想限制战争扩大,实际上也限制不了”,战争将会扩大到中国。周恩来严厉警告美国玩火的危险,他声明:即使美国不把对越南的侵略扩大到中国,中国也一样要援助越南,而且已作好了同美国作战的一切准备,但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4月8日,黎笋率团访问中国正式向中提出了派遣志愿军部队的援越的请求。中越两国达成原则协议:中国将向越南派遣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志愿部队。5月16日,周恩来向来访的越南南方“民解阵”领导人重申,只要越南需要,中国将如同入朝参战那样入越参战;中国边境省份已作好了准备,整个中国也作好了准备;如果美国扩大到中国领土,战争就无法限制了;美国打空战,中国就可以打地面战。 1965年6月至8月,第一批志愿军工程部队和高炮支队从广西云南奔赴越南战场,1966年8月,周恩来向范文同建议,中国可派出100名军事专家,组成小组,深入越南南方帮助越南南方人民的抗美斗争;1967年,中国领导人甚至答应北越领导人,一旦美国在越南使用原子弹,中国也将向北越提供核炸弹,以破坏美国在南方的军事基地。截止1967年,中国在北越的志愿部队人数达到15万人。与此同时,苏联对越南抗美战争提供军事和物资的援助也在急剧增加,“数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中包括先进的战斗机、坦克和地对空导弹及3000名军事技术顾问。

  与朝鲜战争不同——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一出兵,美国就开始准备后撤,而这次在越南战场上,中国一旦出兵,美国就面临着麦卡锡时代“谁丢失中国?”的精神压力。因而,战争一旦开启,美国政府就没有退路,美国参战的合理性的论证迫使美国人必须全力以赴。1965年11月3日,国防部长麦克马拉为约翰逊总统起草的文件针对中国以确定“在越南的行动方针”,文件认为:

  美国的战略。关于2月份决定的轰炸北越和7月份批准的第一阶段部署计划,只有它们有助于长期遏制共产党中国的政策时,才有意义。中国——像1917年的德国,像30年代末西方的德国和日本,以及像1947年的苏联——是一个潜在的大国,其威胁在于削弱我们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更遥远但更危险的是,把所有的亚洲国家组织起来反对我们。美国长远的政策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的一种直觉性理解基础上的,即认为亚洲的人民和资源能够很有效地被中国或中国人组织的联盟动员来反对我们,而这一个联盟的潜在力量能够迫使我们处于守势,并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这种直觉式的对安全威胁的理解融合另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根据自己的方式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我们的国家目标,美国应该行动起来,它是一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保持相同发展方向的需要。我们会走向经济上的富裕,走向开放的社会,走向与各国进行合作;我们继承的角色和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意识形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使它们沿着我们喜欢的方向前进。如果一些有力量的充满敌意的国家——不论是德国、日本、苏联,还是中国——被允许和我们相反的意识形态去组织它们自己的世界,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而我们领导者的角色也就不能发挥作用。

 

 

  一个遏制中国的长远努力有三条前线(意识到苏联在北面和西北面“遏制”中国):(a)日本—朝鲜前线;(b)印度—巴基斯坦前线;和(c)东南亚前线。今天要决定在人力、金钱和国家荣誉上做出巨大投资的话,只有在考虑了在东南亚其他国家持续的平衡努力和其他两上重要的前线以后才有意义。亚洲的趋势是朝着两个方向跑——因而也不利于我们的利益;没有理由对我们在下一个10年或20年打造我们的盟国和联合战线(特别包括日本和印度)的能力过度悲观,这将防止中国实现它的目标,直到它的热情衰落下去。这而,这个工作——即使我们能够把一些责任转移到一些亚洲国家身上——将继续要求美国予以关注、金钱、以及有时不幸包括生命。

  1965年2月7日,越南共产党的军队突袭了在波来古(Pleiku)的一处美军基地。约翰逊下令实施大规模轰炸计划,该命令于2月28日生效。“美国的空中力量的大规模使用也未见成效。约翰逊取消了目标选择上的很多限制,但仍无济于事。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的评估表明,轰炸对北越士气或向南方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

  1965年至1967年是越南战争大规模升级的时期。1965年美国对北越的空袭机次为35000次,1966年为79000次,1967年为10.8万次;同时投掷炸弹的吨位分别为63000吨、13.6 万吨和22.6万吨。 此间美国似乎因朝鲜战争对中国参战有神经质式的担心,担心中国突然“从天而降”。1966年1月25日助理国务卿钱尔给约翰逊的备忘录中写道:

  很明显,加速中国正式介入战争的过程中有一个作为开端的突破口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但是我们的确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不幸的是,我们也许只有在灾难发生之后才能找到它。

  我们在朝鲜战争期间就没能正确把握战争开始的突破口。直到30万中国军队从天而降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意识到与中国的战争开始了。

  1950年10月在朝鲜,我们对于中国的意图面临同样的问题。情报机构那时自信中国不会介入,我们应该永远不要忘记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之间一场对话的内涵:

  “杜鲁门总统问麦克阿瑟将军,你认为,中国是否有可能加入北朝鲜一边参战?”

  “麦克阿瑟将军摇摇头说:我可以说这几乎不可能发生,他们有几十万人在鸭绿江边,但他们没有空军力量。如果他们试图过江,我们的空军部队会屠杀他们的。可能最多6万人就可以做到,我们的步兵能轻取他们。我预计朝鲜的空中之战会在感恩节前结束,我们可以让士兵们回家,至少在圣诞节前到日本。”

  就在杜鲁门总统和麦克阿瑟将军谈话时,已经有10多万中国共产党部队在北朝鲜,另外有20多万人准备跨过鸭绿江。在11月中旬至少有30万中国士兵投入战斗,而南朝鲜、美国和其他联合国军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在这场战争结束以前,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朝鲜达到了顶峰,超过了100万人。

  约翰逊及其顾问们对批评无动于衷,战争持续升级,但“所有迹象都表明美国的军事努力徒劳无益”。 与此同时,美国对华政策也开始向导致后来“尼克松主义”的遏制战略后退。1966年6月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特别研究小组研究报告就“美国的基本战略选择”提出看法,认为:

  为应付中国给我们带来的难题,我们必须在三种主要基本的国家战略中做出选择,即脱身、遏制和摊牌。第一和最后一种战略所带来的缺点明显地超出了它们的优点。

  今日的北京政权正处在革命时代的曙光之中。毛离世之后的新时代与正在消逝的时代如何不同,这一点现在无人能说出,但变化迟早要来临。

  美国准备将中国视为构成和平的亚洲均势的众多组成部分之一。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对中国的遏制,如有必要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交由日本和苏联来进行,我们的力量和影响则保留用来校正出现的不均衡情况。如果我们能取得地区力量均衡的有力地位,这是我们在亚洲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和其他自由国家能与中国形成合作性关系,遏制战略将会真正取得成功。

  1967年春,曾坚决支持越战升级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承认升级未能达到主要目的,建议总统停止或限制轰炸。后与约翰逊意见不合,麦克纳马拉离开五角大楼。在越南问题上,约翰逊在政府内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 1968年1月31日,越南南方军民发动春节攻势,历时45天,他们对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区府和50个战略村同时发动进攻,袭击了美国大使馆、西贡机场、“总统”府和南越“政府”总参谋部,并攻占古都顺化,歼敌15万人。世界为之震惊。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轰炸。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并转而推行“战争越南化”——实质是准备从越南撤退——政策。5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莱尔德宣布美国从南越撤军的三个基本条件。5月14日,尼克松就越南战争发表演说,称美国在南越仅追求有限目标,针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提出《十点全面解决办法》,愿意在年内从南越撤出大部分外国军队。9月26日,尼克松在白宫宣布要在1970年年底或1971年年中以前结束越南战争。 1973年1月27日,美国被迫签订《巴黎协定》(即《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5年,越南军民发动旱季攻势,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南方。

  美国自北方战线即朝鲜战争之后,又在南方战线即越南战场上再次遭到失败,其主要对手还是同一个中国。与朝鲜战争相比,美国在越南投入更大,败得更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3/7     1 2 3 4 5 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