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资讯中心 > 时事财经

毕晓哲:钱理群教授的“卖房养老”别人学不来

2015-10-30 09:13:39  来源: 光明网   作者:记者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日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酝酿住进养老院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10月21日,记者获悉,钱理群先生早已卖掉住房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在21日的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上,钱老首度回应为何入住养老院,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10月22日京华时报)

  人到老年如何养老,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会有所不同,北大教授钱理群的“卖房养老”方式或是未来养老模式的一种,但放诸于社会上的多数老年人群身上却是行不通的,也是基本无法复制的。“卖掉房子”对于绝大多数辛辛苦苦一辈子才有一套房子的老人而言,很难下定决心,他们不可能不考虑子女继承的要求,以及“卖房”后的养老风险问题。譬如:房子卖掉以后,养老支出可能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影响而增加,而房产价格却远远比不上养老支出的“膨胀”,而且,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就会注重信用吗?在市场化运作之下,“倾家荡产”式“投入养老”很难被多数人所接受。

  另外,钱教授属于社会精英和高知人群,他的退休收入绝不会仅仅养老金一项。他参加社会活动、醉心学术和专著写作,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即便没有这笔“卖房费”其每月支付2万元“租房养老”也不成之为问题。那么,其他普通老人如何学?如何学得了?究其实质而言,钱老的“卖房式养老”是建立在充裕的个人家庭财产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其亲属的开明宽容心态上的,实质上就是一种与国情现实并不相符合的“高知型人才”的“奢侈型”养老方式。看一看每月高达两万元的“养老费用”就知道一般人是如何也“学不来”的。但在笔者看来,“学不来”钱老的“新颖式养老模式”,并不代表这一事件不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一者,这一事件提醒未来的公众养老或养老模式,更应该注重“精神型养老”。老人们不仅仅是需要基本的物质方面的满足,也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人们会更多的向“老人所乐”型养老过渡,更多的会在养老生活中有着充足的精神生活保障。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方面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仍重视不够。一些居家养老的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严重缺乏精神“食粮”保障,不就发生过租“儿子”过春节、花钱租人聊天的报道吗?近年来,因为老人独居而发生生命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老年人在独居家中死亡数月后才被人发现,这类不正常的现象正说明整体上社会、家庭和养老机构对老人养老上的“精神生活”关注不够,所谓的“老有所乐”在许多老年人身上是欠缺的。而北大钱教授的“卖房养老”就含有“追求老年人精神生活幸福”的内核,他的“专心写作”、“不操心做饭”等最简单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老年人追求“老人所乐”型养老的写照。

  二者,整体而言,我国养老基础设施和养老机构建设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亦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中国“老龄社会”之紧迫需要。据最新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以我国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计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老人数量的剧增,基础养老设施却供给不足。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31833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7.5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年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数为50到70张的水平。像钱教授这样的“高收入人群”和“精英”群体养老当然无问题,因为这部分老人相对拥有更多的财力和社会资源,可以选择优质的、高档的养老院,但绝大多数普通老人呢?不可能指望“赌博式”卖房养老,何况手里的房子即便卖了也未必值几个钱,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因此,从北大钱教授的“卖房养老”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年人对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渴求,但另一方面却高度警醒着社会有关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让老年人生活的更幸福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保证和保障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较高品质的养老生活需求,应该未雨绸缪地进行规划和下大力着手解决。(毕晓哲)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