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讲故事

《南征北战》背后的牺牲——血染的八一军旗!

2014-09-05 14:32:55  来源: 新华网-发展论坛   作者:金友若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南征北战》背后的牺牲——血染的八一军旗

  一

  宋东旭能打仗,凡事身先士卒,在部队中威信特别高,特别受指战员的尊敬和信任。宋团长的能打善战,抗日战争时期在冀南军区就有口碑。

   宋东旭是河北省巨鹿县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精明强干、文武双全,1942年11月,冀南军区六分区遵照中央的指示,由十九团中的连排干部组建运河大队(亦称武工队),宋东旭任队长兼政委。1944年1月,十九团团部恢复,宋东旭任团长,王大华(开国少将)任政委。抗日战争期间,十九团参加了百团大战、“反扫荡”作战等许多战斗,由于战绩显著,十八集团军总部授予该团为“冀南战斗模范团”光荣称号。1945年10月,十九团改编为二纵六旅十六团,宋东旭十六团政治委员,由于作战勇敢,指挥机智又改任团长。在冀鲁豫战场的多次作战中,宋东旭率领十六团始终保持着机智迅速、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豫皖边战役开始时,二纵围攻定陶城,宋东旭指挥十六团突击队,仅十多分钟就首先登上定陶城。接着,他又率领第1营、第2营攻入城内,和兄弟部队一起,将守敌全歼,打得干净利落。刘华清上将赞誉他:“每次作战都是身先士卒,是我们全旅和全纵队的优秀团长之一。”

   “宋东旭特别能打”还隐含了宋东旭的两个特点,一是作战勇敢坚决,二是指挥机智灵活。这两点在郑庄寨战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郑庄寨战斗开始的攻击中,四旅与六旅的主攻团均因攻城的梯子太短而未能奏效。再次向郑庄寨之敌发起攻击,第四旅将郑庄寨北门炸开了一个缺口,但在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下,虽多次组织强攻,却未能攻入。四个主攻团只有十六团在宋东旭指挥下,从一个爆破炸开的寨墙缺口迅速突入寨内,一举攻击成功。不到一个小时,十六团竟攻入寨内七个步兵连,两个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并一个团部两个营部。十六团突入寨内即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并直捣敌人八十五师师部,部队先后占领了西街和敌人榴弹炮阵地,活捉了敌参谋长,缴获了榴弹炮、九二式步兵炮各八门,俘虏敌人六百余人。打得敌人惊慌失措,四处告急求救。

   此时,敌八十五师、一一零旅的两个团和敌五军已相继向我军猛扑过来。由于我军战略预想已经达到,为避免被敌军包围,凌晨5时我军各攻击部队陆续撤出战斗,突入寨中的十六团因与六旅联络中断而未撤出。敌增援的部队集中兵力向十六团发起猛攻,敌人以优势兵力、集中的炮火和美制燃烧弹将十六团压制在十几间民房和一个炮楼内。

   团长宋东旭、团政治处主任于哲坚定、沉着地指挥部队与敌血战,宋团长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强将手下无弱兵,一营营长、老红军战士胡孝廉,优秀的营教导员王清进,英勇的三营营长耿明辉都战至最后一滴血;一连长朱华亭奋勇当先率队攻击西寨门,负伤后用步枪自尽;一连指导员李笑黎突围中冲出了西寨门,被敌密集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

   在敌人火力严密封锁下,最后只有四十人突出重围,其余的全部壮烈牺牲。团部作战参谋郭树春,突围时负重伤,肚子被打穿,肠子被打断,爬行数公里后被四旅侦察员救下,他是突围最后一人,即第四十人。(郭伤愈归队后,升任第二十九师司令部侦察科长,一九五一年三月,随二十九师入朝作战,一九五二年九月于五圣山防御战中遭敌空袭牺牲)。据最先看到十六团突围战士的人说:“不管从哪看,这些人都不象是活人了。”只此一句话,便可想象出这些战士所经受的战斗的惨烈程度。除了衣裳褴缕,混身是血外,人人都挂伤,而且还不止一处伤。一个近千人的团队在敌人的重围中,不放弃、不抛弃,战到一兵一卒,无一降者,真是令人敬佩、令人震撼!

   这次战斗,十六团不愧为主攻团,宋东旭不愧英雄团长,他们一举突入敌师部,毙伤敌千余人。给敌以严厉震慑,有力地拖住了敌王敬久集团,彻底粉碎了它加入山东战场的计划。但十六团也付出重大牺牲,损失了一个团部、七个步兵连、二个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连,阵亡将士九百一十八人。

   宋东旭和他的战友死得壮烈,邓小平政委说:“二纵打得好,特别是十六团打得好,五军被我们拉回来了。”当得知十六团在这次战斗中伤亡重大时,刘伯承司令员沉痛地说:“打仗总会有伤亡,要看全局,你们局部的牺牲,换来全局的胜利,这是值得的。”

   一位在郑庄寨战斗中冲出重围的十六团老同志回忆说:“部队离开民权县毕集地区之后,向北开进。北去的路上,二纵的首长和同志们心情特别沉重,特别是六旅的同志们,互相见了面无话可说,想说话,还没开口就流泪。更何况我本人就是十六团的,所有熟悉的首长和战友们一下子都没有了,那悲痛的心情更是难以表述。”这番话与爸爸跟我叙说的一样。爸爸说,当时他们全旅指战员悲痛异常,特别是看到六旅的行军队伍中,原来生龙活虎、浩浩荡荡的十六团不见了,剩下的二营跟随其他团队行动。而团部未参加突击的十几个后勤留守人员孤零零地跟在旅直属队的后面,那情景十分悲怆。

   二野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最壮烈的战斗是郑庄寨战斗,二野最英雄的团长是宋东旭。宋东旭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就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团级指挥员,如果能活到解放后授衔,那么,我军很可能会增加一位开国少将。

   发生在郑庄寨的血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并未记载。我军历史上很多大战、恶战,虽然伤亡巨大、损失惨重,但因战果辉煌或意义重大,都早已彪垂青史,唯有如郑庄寨战斗和金门、南麻、临朐等战役,因为失利,多年来极少在我军战史和回忆录中被提及,很长一段时间鲜有人知。

   革命战争回忆录,如《二万五千里长征》、《红旗飘飘》1-16集、《星火燎原》1-10册、《志愿军一日》等等,包括军事院校的战例教材,未有公开发行正式出版物上见诸郑庄寨战斗的文字。后来知道,刘华清将军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为《星火燎原》撰写了《难忘的郑庄寨战斗》,可惜当时不可能发表,直到2007年7月该文刊载在《星火燎原-未刊稿》上,与《十军战史》一起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这场悲壮的战斗,知道了宋东旭和英雄的十六团。军史应该记载他们,人们不应忘记他们。

   最近有人说,电影《集结号》的历史原型就是宋东旭和十六团的郑庄寨战斗。不管《集结号》编导者是否知道或借鉴过郑庄寨战斗,再逼真的电影也难以再现勇士们当年的英雄气概。

   希望祖祖辈辈的英雄也是我们今天的楷模,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因为他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是最可宝贵的!

   打敌八十五师是打其必救,吸引敌五军回援,以减轻山东我军的压力。野司命令二纵两个旅进攻固守郑庄寨的八十五师。由于种种原因,我军四个主攻团唯有六旅十六团在宋东旭团长的带领下,迅速攻到了敌八十五师师部,俘虏敌师参谋长以下600余人。被打痛了的敌人立即以两个团的兵力,从东西两个方向实施向心增援。关键时刻,十六团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纵队领导对寨内的态势难以判断,不好下决心。这时,情报科参谋苗杰(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参谋)侦听到敌八十五师的报话机中一片仓惶呼救:“共军已经攻进师部啦”、“顶不住啦,要求增援”。他立即兴高采烈地向陈再道司令员报告:“宋团长已经占领敌八十五师师部,敌人已经撑不住了”。陈司令严肃地问:“你能负责吗?”面对关系到一个纵队生死攸关的严重问题,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参谋一时语噎。

   此刻,号称国军五大主力的第五军已经迫近,如我部不及时撤退极可能陷入重围;若再集中兵力突进郑庄寨接应十六团撤离,又担心有较大风险。考虑到吸引敌五军以减轻山东我军压力的战略意图已经达到,野战军和纵队领导毅然命令部队迅速撤出战斗。而十六团由于联络中断,没有及时接到撤退命令。十六团的勇士们在团长宋东旭的带领下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顽强战斗,视死如归,每个阵地都打到剩下一个人一支枪,毙伤敌千余人。最后,900余勇士壮烈牺牲,只有40人突出重围。

 

  二  

      粟裕在毛泽东指示下展开“小淮海”,目的是消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任务,万不料,大战开打后,黄百韬非常能抵抗而国军在徐东的援救非常积极。毛泽东原定计划是刘邓战略配合一下粟裕,所以刘伯承指挥一部兵力向西进军。因为国军收缩太快,仅仅牵制一下的陈毅、邓小平竟然拿下了郑州和开封,消灭了一批敌军。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野战军已经很容易完成自己任务,继续向东牵制一下杜聿明是很正常的选择。   在关键时刻,刚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刘、陈、邓,做出了出击宿县切断徐蚌线的决定。   出击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杜聿明的战略封闭,把粟裕完成任务性质的“小淮海”演变成了封闭杜聿明的大决战。   如果刘、陈、邓不出击宿县切断徐蚌线,粟裕也就在徐州以东啃骨头而已,人家杜聿明抬腿就走人,哪里有大决战?   蒋介石迫于形势,立即让黄维这个书呆子指挥12万人马去进攻刘邓。   以刘邓的力量,面对黄维,正常之下只能退避,因为刘邓在张凤集战斗中让整11师弄得非常的苦,两个纵队硬是没有消灭整11师一个团。   现在让刘邓硬抗整个黄维兵团,压力太大。   在当时的情况下,粟裕的主力已经在徐州以东拉开,在和黄百韬激战非常胶着,一直到11月22日才完成战役。如果刘邓放过黄维,杜聿明、黄维合流,粟裕不但不能继续胜利,而是必须向山东老根据地撤退,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刘邓本不是黄维进攻的目标。   刘邓迫于形势必须拦阻黄维,所以邓小平讲话:即使中原野战军打光,其他野战军也可以解放全中国。   邓小平的讲话就是,如果中原野战军撤退,华野就要被重创,南线决战就是大崩盘。如果我们硬杠,就是拼命,就可能两败俱伤,为了革命,拼了吧。   中原野战军侥幸拦阻了黄维。   1948年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占领宿县,16日,毛泽东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总前委的成立,不是因为粟裕发起的淮海战役,而是因为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封闭了杜聿明。   淮海战役之后,论功行赏,已经被挤出华野的陈毅回炉担任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主要的工作就是和邓小平在一起统筹协调:两个政工负责决策,刘、粟、谭就一线指挥打仗了。

 

  三

 

  解放战争时期,烟台与苏军控制下的大连航运往来频繁,解放军在东北的兵工厂制造的炮弹、炸药、枪支、药品、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海运烟台,再由陆路运到华野部队和冀鲁豫解放区,支持关内解放战争,华野从北朝鲜采购的军火弹药亦从大连转运胶东半岛,胶东已成为重要交通要冲。

   胶东半岛是连接关内、关外最重要跳板。所以,蒋军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即为:占领政治根据地延安,占领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占领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以烟台为最终目标)。

   蒋军完成前两大目标之后,集结6个整编师(军)16个整编旅(师)51个团约15万人,组建胶东兵团,由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兼兵团司令官.在海军和空军等配合下,采取“锥形突进,分段攻击,求匪主力于胶东半岛尖端,予以歼灭”的方针,力争1个月内结束胶东战事,消灭华野内线作战主力,切断山东与东北的海上联系,破坏胶东内地兵工建设,摧毁解放军战略后方,以便尽快抽兵支援其他战场。

   当时胶东的十几万民兵组成的地方武装是华野主要的后备兵源,而胶东作为老根据地,储存了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兵工厂9个,有工人7000名,月产迫击炮50门左右,日式掷弹筒300多具,轻机枪和步枪300枝(挺)左右,步(机)枪子弹约30万发,炮弹近10万发。新华制药厂工人700余名,每月生产一定数量的药品和器材;被服厂有1000多职工,能制作13万套棉军装和29万双布鞋,后方医院、野战医院有4000多名医护人员,护理数万名伤员。还有后方机关、学校数万之众。胶东是解放军在华东的总后方,也是中共华东局机关所在地。陈毅、粟裕在电报中说:“胶东为我现在仅存之兵源、军火、医药、电料及各种军需器材补给地,如胶东被破坏迄今后战争供应影响至大。”

   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东兵团,只有第2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第13纵队,约15万人。

   8月下旬,胶东战役开打,蒋军拥有绝对的装备优势,至于我军因为南麻战役的巨大损失,二纵、七纵、九纵战斗骨干损失太大,比如,9纵头等主力73团(后来的济南第一团),仅南麻一个战斗下来,全团缩编成6个连(其中只有4个连能战斗,2个连是勤杂人员),虽然经过补充,但新兵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

  面对蒋军强势进攻,我军总体情绪低落,思想相当混乱,对能否保住胶东持怀疑态度。8月19日,华东局发出指示让后方机关、学校、工厂医院向大连转移。面对国民党的进攻,我军主要由13纵和其他地方武装打阻击,保卫胶东只能靠节节阻击换取时间以待蒋军露出破绽相机反攻。

   但是,范汉杰彻底吃透我军战术,吸取李仙洲、张灵甫在莱芜、孟良崮突出冒进之教训,将部队结成方阵,密集一体,严令不得冒进!这种首尾相连的“牛皮糖”式进攻,形成了“击首尾动,击尾首动,击中则首尾动”的态势,使解放军根本没有机会反击,几次阻击和反击也因为南临战役战斗力损耗太多而完全没有达到目的,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9月7日,蒋军占领平度。9日,2纵和7纵发动对诸城的攻击,以伤亡惨重而失败。战后,2纵、7纵情绪低落,谭震林甚至动了撇下胶东的9纵和13纵,南下到豫皖苏会和陈粟的念头,后经中央军委严令才打消观念。

   18日,胶东中心城市、华东局和华野东兵团机关所在地莱阳丢失。

  解放军几乎可以用“一触即溃”来形容,山东领导机关到胶东开会也指出“胶东可能沦陷”,“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相机改变局面”。

   9纵、13纵主力放弃胶东,掩护华东局和医院向外突围途中,在平度大泽山东北的道头附近,蒋军整8师和9师差点合围解放军9纵及华东局。当时情况极其危急,成败就在一线之间,许世友亲自率9纵拼死突围,“不怕死的跟我冲,冲出去就是胜利”。

   我军的指挥官虽然喜欢带头冲锋,但已经指挥15万军队的兵团司令许世友亲自带队,这也是孤例。

   9纵26师终于在葛门口与敌展开血战阻住整9师,华东局及部队一昼夜连撤180多里才摆脱险境,那是惨的丢盔卸甲。

   10月13日,蒋军占领威海,至此,胶东解放区全部沦陷!   蒋军在胶东战果巨大,占领十几个县城,但兵力本身不足又分兵防守,机动性大为减少。

   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当然是因为军事斗争的胜利,更重要是政治斗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到1947年10月,华东解放军的根据地基本丢失,没有了地盘。一支没有地盘的多达十几万的连战连败的军队,凭什么能够屹立而不倒?

  无他耳,民众的支持。

   共产党在胶东搞土改,政策执行得非常的左,遭到有产阶级的激烈对抗。但是,土改彻底抽掉了国民党建立统治的基础,还乡团和分地民众发生残酷的对抗。分裂的中国农村,已经没有了和谐共存的可能,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耕地,必须支持共产党和国民党死掐,直到一个垮台为止。

   1947年11月下旬,蒋军胶东兵团的整25师和整9师师部率9旅转投大别山战场,使胶东的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微妙的质变。   对于刘邓挺进大别山,因为损失巨大,坊间多有非议。

   我军之所以能够立足和发展,关键在于土改获得农民的支持,所以在丢失根据地后,也能够维持存在。但是,血肉连接的脖子绝对抗不过钢刀,只要蒋军能够一波一波的屠杀,民众最终选择的必定是屈服。

   到1947年,蒋军占领了大部分的根据地,也开始稳定在一些地区的管理,李先念丢弃的中原已经变成了蒋军进攻我军的后方基地,已经开始为蒋军提供兵源和资源。

   刘邓突然外线出击,确实损失巨大,但是,因为大别山位置过于特殊,这一宫边马,跳来跳去抽将,虽然没有炮击南京武汉,但也马踏联营乱窜的蒋介石极难受,弄的必须抽兵回防。

   这个打仗,当然不是踢足球,但多少也有些类似,刘邓老是在老蒋门边晃悠,弄不好一个单刀,就漏进去一个球。   一马卧槽逼死老将,并不仅仅是棋类。   朱棣曾经置重重拦阻于不顾,无后方大跃进径占了南京。

   刘邓在大别山,正如卡在蒋介石喉咙里的刺。

  1947年11月,蒋介石在胶东抽兵大别山,标志着蒋军结束重点进攻转入对重点的防御!

   蒋军在胶东抽兵,蒋军在胶东基本上没有了机动兵力,许世友兵团依托民众的支持,开始大发展,迅速席卷胶东内地广大农村,从而使胶东、渤海、鲁中南三大区连成一片,蒋军只能控制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胶东半岛内地,只有莱阳被蒋军控制,莱阳处于胶东腹地,与重兵设防的青岛、烟台互为犄角,是阻碍胶东根据地联成一片的最后一颗钉子,也是蒋军赖以牵制解放军的关键据点。蒋军这样的部署意图是:控制海港,掌握腹心,以机动兵力寻我军主力决战。

   仅仅几个月,胶东攻守异势,固然与华东的胶东兵团努力有关,但基本形势得力于刘邓在大别山的搅合。

 

  四

   再看胶东战场——范汉杰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让我军满世界运动的七零八落,他四处寻找我军主力决战而不得。于是,他根据常理判断,我军曾经最后保持的根据地肯定有我军的大本营,最起码是后勤保障基地。   11月1日,范汉杰命令阙汉骞(一年后,他指挥部队进攻塔山,救援锦州城里的老长官范汉杰,为塔山阻击战提供了反面力量)率领54师8旅、36旅主力及保安第5总队从莱阳东调向海阳攻击,7日占领海阳县城。    中央军委和华野首长大惊,电令东兵团:“不让敌人糜烂东海(地区),确保东海后方基地……”

  东兵团紧急命令13纵于8日会合胶东军区南海、北海独立团将海阳城三面包围。

  蒋军依据海阳城东北的制高点神童山和占领另一个制高点玉皇顶的13纵形成对峙,阵地多次易手。

  胶东兵团主力整54师大部在海阳被围,范汉杰偷鸡不成反而陷了前腿,11月22日,他急令54师198旅由城阳经灵山东援海阳。

  蒋军198旅刚乘火车上路,我军7纵、9纵即由胶高地区从陆路沿海边平行追击,13纵的39师116团于青威公路五龙河段阻击。

  23日黄昏,198旅3000余人进至上下仙游、蚬子湾一带被包围。蒋军和9纵猛烈开打。9纵经过300余里长途行军,相当疲劳,蒋军占有火力和地形优势,进攻遇挫,至25日拂晓形成对峙。26师实际上失去战斗力。   援军被围、范汉杰速令整9师76旅和整74师57旅(孟良崮战役后重编)分别从即墨、灵山再次出援,第57旅却被7纵其他部队阻于灵山以南地区。27日,第76旅由即墨进到南阡和卧牛山,向金口、仙游攻击前进;第57旅向灵山以北攻击前进。198旅也派出一个团出击至金口,企图与76旅东西会师,被解放军击退!南阡和卧牛山距离蚬子湾仅八九公里,靠近海岸,威胁很大,东兵团遂命第9纵队25师、27师及第7纵队第19师歼灭第76旅。27日中午将其包围于南阡卧牛山一带。以主力25师配属27师79团攻歼卧牛山之敌一个团,以27师(欠79团)归7纵指挥攻歼南阡之敌。

  11月27日12时,9纵以25师为主攻开始进攻南阡以南的卧牛山,不顾伤亡反复攻击,27师79团加入后才解决战斗,歼灭蒋军第227团大部计千余人。但,9纵25师74团丧失战斗力。

  7纵以第19师配属27师两个团在28日、29日两昼夜连续总攻南阡之76旅一个团,打得很艰苦,伤亡很大,至29日拂晓失败!27师和19师元气大伤。双方都形成了首尾不接,南北分割的情况,激烈的战斗又打了两天,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结果还是谁也吃不掉对方。

  这仗打的非常的意外。范汉杰原本想偷袭海阳,结果打成对峙,于是增援,于是被阻击,于是继续增援,于是再一次被阻击。

  就在双方纠缠的难解难分的时候,我军第2纵队在蒋军侧后突然攻克高密,全歼守敌第64师的1个团和县保安大队共1800余人。

  范汉杰见海阳之围末解,高密被占,又有两个旅被围,忙调整编第64师由城阳和8军第42旅的两个团、第103旅的1个团由龙口海运来援。

  解放军多次强攻各点被围之敌,但未能攻克,部队甚为疲惫,眼看援军渐至无法解决战斗,兵团命令7、9纵于30日凌晨撤出战斗,转移到五龙河以东休整。

  1947年12月2日,蒋军198旅和76旅在金口会师,向南撤回灵山一带。

  9纵是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几个主力团(其中13团是八路军山东部队的头等主力,即当时9纵25师73团)为班底组建起来的,清一色的胶东子弟兵,是许世友的起家部队,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就是出自该军,后来著名的“潍县团”(即27师79团),“济南第一团”(即25师73团)全出自该军。   作为华野头等主力的9纵四个团围攻蚬子湾敌198旅一个团,9纵27师与7纵19师5个团围攻76旅一个团,居然都打成对峙,可见当时双方战斗力的差距。   许世友12月2日在给华东局的报告中称“此次歼敌太少而伤亡过大(伤亡5000多,其中9纵接近4000),这是个蚀本生意!”他不得不令原本准备南返的2纵留下参加莱阳战役。

  战后,解放军总结,认为蚬子湾、卧牛山战斗没有打好,主要教训是没有集中兵力,战略上判断有误,战术上也是与敌硬拼,伤亡很大,也没有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时任9纵司令的聂凤智后来谈起这些教训说:“蚬子湾战斗,我们意见在即墨以东、蚬子湾以西打,先控制丘陵地,居高临下。让敌人来攻,当时成钧、韦国清都有这个意见,后来兵团说来得及,敌走弓我走弦,我们可以先到。我算了账,河流多、部队疲乏,搞不好要出纰漏。结果我到时敌已先占蚬子湾,我们又提议不去攻,采取守势,以逸待劳让敌来攻。但兵团命令当晚攻,攻了两天。最后伤亡一大堆,没有办法,撤出战斗。同时我军兵力也不集中,一个纵队打一个师。”

  按照聂凤智的回忆,成钧、韦国清和聂凤智三个纵队司令员都不认可许世友的战役部署,许世友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打的很苦。

  别看后来的坊间朋友护短,那个时候的高级将领是非常直率的。   这一仗使9纵元气大伤,直接撤离战场休整,仅以小部队支援了一下莱阳战役的打援!7纵19师在南阡攻击战中损失也比较大,以至于在莱阳攻城战中提前退出战场。

  国共双方在海阳、高密纠缠,范汉杰表现了优秀的指挥能力,蒋军也表现出极其突出的战斗力,能攻能守,特别是范汉杰突袭海阳,那是又准又狠。

  但,范汉杰在这一波纠缠中不但丢了部分军队,还丢失了高密地盘。

  为什么能打的最后失败呢?   解放军在根据地,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即使部队战斗力较弱,即使决策有误,但依托根据地也可以随时补给,随时恢复战斗力。

  蒋军虽然战斗力较强,但外线出击,没有群众基础,只能在交通线附近运动,吃着大亏呢。

  海阳、高密纠缠之后,东兵团的9纵等部队战斗力损失很大,但蒋军整个形势颓废,丢掉的军事要点基本不能收复。

  在这种情况下,许世友、谭震林不顾部队疲劳,乘胜强攻莱阳拔点。

  这两位脾气相投,都是喜欢霸王硬上弓的愣干。

  对于我军将领的指挥水平,蒋军不佩服,坊间有议论。说实在的,除了一些特别优秀的人物,比如朱德、刘伯承、徐向前,我对我军将领的谋划水准也不那么神往。

  但是,我们必须佩服我军将领的愣干精神,这种精神确实很可怕。

  共产党以弱小的力量起家,之所以能够赢得大陆,一个是民众支持,一个就是不怕死的愣干。

  1949年粟裕的十兵团进攻金门惨败,就暴露了我军将领整体谋划能力较差的事实。

   革命时期,我军将领的修养,不是太好,但赢了,因为民众支持和自己敢战。

  民间有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蒋军将领打仗,一些是为了保护“自由世界”,一些为了个人进步,一些为了弄一个吃饭的碗,遇到我军的不要命,往往就麻烦。

  12月1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司令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对当面情况展开研究,决定攻占莱阳,打开山东战场的局面,彻底掌握主动权。

  12月2日,东兵团指挥部命令2、7、9纵北上莱阳,13纵继续包围钳制海阳之敌。

  许世友的方案:7纵主攻,4日黄昏进入莱阳城周围地区,7天内必须攻克,10日拂晓前完成任务;2纵和南海军分区两个团集结五龙河两侧大野头水沟头一带,阻击即墨灵山方向北援之敌;9纵因蚬子湾损失较大集结于五龙河下游左村一带休整待命,必要时参加打援,作为战役预备队;13纵主力仍监视海阳之敌,随时准备开赴西线作战,一夜行军可开赴战场打援;胶东军区及东海、南海军分区等地方部队监视烟台整8师,阻击其可能的来援。   许世友的布局:13纵纠缠海阳,7纵主攻莱阳,两个纵队打援。

  许世友认为:7纵在7天完全可以拿下莱阳的5000敌人。

  说实在话,解放军的几个七纵,除了东野七纵战斗力超强一直保存在今天的54集团军里,就是晋冀鲁豫七纵,后来汇编进了一纵,也就是今天的16集团军,其他的确实弱,华野七纵,更加的弱。

  1947年11月下旬,蒋军胶东兵团的整25师和整9师师部率9旅转投大别山战场,使胶东的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微妙的质变。

       12月5日,形势发生陡然变化,蒋军整54师已开始由海上收缩撤往青岛,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亲自率13艘军舰和5艘商船接运,运输次序是36旅,军直属部队,最后是8旅,共一万五千余人,198旅由蚬子湾折回后直接编入援兵第1梯队,成为主力攻击。

  蒋军主动撤退,给予解放军更多的机动兵力,兵团决定13纵队除留39师监视海阳之敌,主力渐次西移。

  莱阳大战,双方打得极苦。

  莱阳大战,打的许世友几乎没有了任何预备队,最后是惨胜。

  许世友之所以能够莱阳惨胜,与桂永清亲自撤退整54师主力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蒋军为什么要撤退呢?有限的兵力不能应对广阔的战场。

  奇怪,中国难道还缺少两条腿的人?

  中国不缺少两条腿的人,但蒋介石没有供养过多的军队的经济支持:哪里来那样多的粮食?怎样将粮食运到已经被共产党的根据地分割的七零八落的孤城?

  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撤退确保核心据点。

 

  五

   现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全文载入。

 

  对刘邓出动后敌之对策的估计   (一九四七年八月六日)

  刘邓,并告陈粟谭,陈谢:

  你们对于出动后敌之可能对策估计如何?我们觉得敌可能采取两种或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但此种办法难于调动很多军队,估计可用于进攻者约十二个旅(或较多)左右,即七师、四十八师、十师、七十九师、三师、五十八师各两个旅。其中除桂系外,战力均不甚强。其出发地点不一,在短期内,势必参差不齐。如我能于运动中歼灭其四五个旅,其攻势必受顿挫,我可取得休息机会,以利再战。敌此种办法的基本缺点,是进攻兵力太少,我之回旋余地甚大,并有迫我渡江南进之危险(敌很怕此着)。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不急于尾我进攻。除上述十二个旅(或较多)外,并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共二十几个旅,以一个月至两个月时间,先从长江、平汉两线完成部署,然后向西向北进攻。此种办法之基本缺点,是给我以立足时间,且使山东攻势完全破坏,鲁西、豫东亦大部难保,即使集中二十几个旅,分两线多路进攻,我亦可能于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既以十二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你们必须同时准备对付这几种办法,而主要准备对付第一种办法,即用全副精神注意于运动中大批歼灭敌人,一切依靠打胜仗。陈、谢出豫西后,胡宗南对陕北攻势必被破坏,除现已东调十师两个旅、七十九师一个旅及骑一旅外,必再调至少六七个旅,使用于潼关、商、洛方面,估计一个月内,很难举行有力进攻。此外,我两路南出后,合肥、安庆、鄂东、汉口、平汉沿线,汉水流域及南阳、潼关、洛阳等地均须守备,而要守备这许多地方,非有几十个旅不可。敌在山东、鲁西、陕北之机动部队共有四十五个旅(山东二十九,鲁西八,陕北八),守备兵力则有九十六个旅(被歼者在内)。为要抽出几十个旅守备长江、汉水、平汉各地,不但有大减陇海线及其以北各地守备兵力之可能,且有将机动兵力一部改为守备兵力之可能。如此,则全局可能引起变化。只有在我南出兵团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缩回之情况下,便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军委

  未鱼

 

  毛泽东在1947年8月,判断蒋介石对于刘邓南下的应对方案大约是三个:1、蒋介石立即动用十几个旅进攻刘邓;2、蒋介石抽调部队完成集结后进攻刘邓;3、蒋介石在立即进攻刘邓的基础上从山东抽兵。

  按照毛泽东的预料,如果蒋介石在没有完成集结的情况下指挥十几个旅进攻大别山,因为兵力太少,刘邓可以运动战消灭部分敌人。

  按照毛泽东的预料,如果蒋介石如果在完成集结后进攻大别山,刘邓可以利用时间间隙快速发展。

  实际情况是,蒋介石按照毛泽东预料的第三种情况对付刘邓,一面进攻,一面集结兵力,所以刘邓在大别山得不到休整的时间,比较的苦,但对于国军的调动效果更加明显。

  毛泽东预料蒋介石一定从山东抽兵,“并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实际情况是蒋介石在胶东抽兵帮助了饶、许、谭。

  毛泽东在这个文章里有两个问题:   1、“只有在我南出兵团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缩回之情况下,便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

  毛泽东在刘邓南下时已经预料到刘邓可能损失极大而被迫退回晋冀鲁豫。

  毛泽东认为,即使有这种风险,也必须南下,因为如果不这样,解放区越打越小,早晚死路一条。

  毛泽东这一思路实际是对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建议在内线歼敌的纠正,快速出击,越快越好。

  今天很多人以刘邓在大别山的巨大损失和后来战斗力的下降否定挺进大别山是不对的。按照毛泽东的思考,即使刘邓南下损失极苦而被迫北返,也可以“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

  在毛泽东看来,即使刘邓大军付出巨大代价,只要能够走到大别山就算胜利。

  刘邓也不是愣头青,他们也知道南下可能是牺牲。共产党本钱短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肯这般PK的。

  刘邓立即出动,踏上了可能牺牲的征程。

  刘邓、特别是邓小平,因为军政首长力主南下,获得了毛泽东无比的信任。

 

  六

   陕北这个地方,极穷,极缺粮。

  抗战时期,陕甘宁没有现实的战争,但也不能维持生存,因为多收了公粮,有一个农妇就公开骂毛泽东,中共于是精兵简政,于是大生产。

  1947年,国军进攻陕北,一个情况是共军没有办法继续大生产,一个是老百姓也不能全心全意生产,另一个是战争必然直接破坏生产。

  如果没有外来帮助,陕北的粮食断乎不能支持战争,饿都饿死了。

  彭德怀后来比较感谢贺龙,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从晋绥弄来了粮食。

  粮食有时比武器更加重要,计毒最狠是绝粮。

  毛泽东曾经确定让陈赓来陕甘宁,结果还是南下了。

  无论是刘邓还是陈谢,无论是12万,还是8万,来了陕甘宁,如果在短时间打败胡宗南,还马马虎虎,如果战争持久,大家只能饿死。

  如果刘邓进入陕甘宁,陕北确实兵力扩大了,但国军因为刘邓调动在华北多出来的机动部队也可以跟进陕甘宁。

  这样就麻烦了,因为国军是联勤,军队可以不吃陕甘宁的粮食,刘邓就麻烦,他的根据地确实可以运一些粮食过来,冀鲁豫确实支持过大别山,但大别山要比陕北粮食多一些,最起码,大别山上可以喝凉水,这陕北有时候凉水也不能管够。

  我们下棋,一般是三种下法:1、纠缠吃子;2、寻机叫杀对方老将;3、谋势。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杀来杀去,而是“谋势”,也就是处处主动、处处逼对方跟自己的节奏。

  蒋介石全面你进攻,就是谋势,但因为丢了太多的兵力,而且形势确实大好。

  我有一个非常不主流的观点:解放战争的第一年,绝对不是党史里的自我评价,取得什么极大的胜利。

  我个人认为,解放战争的第一年,除了东北,整体上共军是失败,而且是大败,败到如果不快速改变战略就可能全面萎缩、一蹶不振的处境。

  很多朋友对于我不高评粟裕是非常不高兴的。坦白说,我认为粟裕很能打仗,但我认为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建议毛泽东内线歼敌。

  粟裕确实苏中有很大的战绩,但苏中最后丢了。粟裕孟良崮赢了,但沂蒙山没了。1947年9月,胶东也没有了。如果刘邓再去陕甘宁,中共的军队吃来吃去就吃晋冀鲁豫,因为那个时候的晋察冀也已经经济很困难了。   大家确实消灭了敌人,但没饭吃了,将要饿死了。

  现在有一种观点,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长征,除了军事的失败,最重要的是经济破产,大家已经快山穷水尽了。

  如果刘邓来陕甘宁,确实可以消灭部分国军,如果国军也跟十几万,大家纠缠到1948年,整个共军就靠吃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估计撑不过多长时间。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晋冀鲁豫确实给了大别山的刘邓和豫皖苏的陈粟很多粮食,但大家不要忘记,冀鲁豫当时基本摆脱了战争,他可以安心生产,而且因为军队的外线出击,他有了后勤保障的喘息。

  1947年,蒋介石进攻陕北,就好比下象棋,国军各路军马都已经杀过了楚河汉界,共军的兵马都已经退回了后卫,所以蒋介石就直接叩关拿老将。

  如果毛泽东丢了陕北过黄河,蒋介石利用黄河封锁共军,黄河以南全部是国军。蒋介石基本就不用打,共产党一百万军队估计只能“人想食”了。

  所以,毛泽东就在陕北公开坚持,拖住胡宗南不能进入山西

。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让刘邓突然弄了一个过河的“相肩马”,经常下棋的朋友知道,这个“相肩马”的位置不易形成,但只要站住这个位,三步就可以直攻老将。

  我们很多朋友,看到的是刘邓南下损失巨大,但一般不考虑刘邓如果不南下,在鲁西南绕来绕去,实际就是在根据地周围转悠,吃来吃去还是吃自己的。

  刘邓一个南下,就是和国军对攻。

 

  七

   1947年7月18日,中野6纵18旅在定陶北门隆重举行王克勤追悼大会,旅政委李震主持大会,六纵副政委鲍先志亲自赶来致悼词,旅副政委刘昌宣读了旅党委《进一步开展王克勤运动的决定》,全旅官兵决心将学习王克勤运动进行到底。

  刘伯承、邓小平给六纵亲自撰写唁电:“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一切为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我们对于他这种为人民立功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质,表示无限崇敬。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

  为纪念王克勤,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王克勤排”。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延安也相继组织了一系列悼念王克勤烈士的活动,《解放日报》还专门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悼念歌曲《展开王克勤运动》,歌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   从1947年王克勤牺牲到现在,已经67年,解放军经过了多轮次裁军,但王克勤所在的连队,始终保存在解放军的建制里,就是南京军区12集团步兵第34旅3营7连,他有一个荣誉称号——尊干爱兵模范连。   我之所以插入王克勤这一大段,是因为王克勤这个人物是我们研究国共战争的重要抓手。

  从王克勤加入共军后的表现看,他有极强的个人单兵,是一个射击能手。

  我们很多人强调高科技武器的重要性,这是对的,但很不够,因为必须考虑军队操作武器的能力。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重武器,就好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娴熟的开车一样。

  王克勤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级班长、然后排长。这个进步速度,在战争时期并不快,但就王克勤本人来讲,就进入了跃升阶段,因为他毕竟是刚刚加入革命的俘虏兵,毕竟需要一定的考验期才能提拔。

  王克勤在解放军的时间很短,但充分展现出管理天赋和理论归纳天赋。

  王克勤对于中共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榜样,最重要的是王克勤的思考给共产党的军事训练开启了一扇大门。

  王克勤牺牲的时候,仅仅一个排长,但他直接影响了纵队、野战军总部的决策,而且他的牺牲竟然牵动了延安总部的心。

  因为贫穷、因为掌握的训练资源的短缺,共产党掌握的人才确实少于国民党,但,人才短缺的共产党最后打败了人才丰富的国民党,因为国民党浪费了太多的人才。

  人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就需要慧眼去发现,如果人才不就手,那么就需要培养和选拔。

  共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相当多的技术人员来自于国军的俘虏。

  我们知道,共军无线电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将王诤,王诤也是俘虏兵。

  所以,国共打仗,时间的延长,对于国民党非常的不利,因为共产党可以相对从容搞社会变革增加自己的群众基础和二线兵团,同样共产党也可以利用国军俘虏增强自己部队的技术含量。   国民党既不能搞社会变革解决社会矛盾,也没有经济力量充分训练自己的后备兵员,时间越长,部队的战斗力越差。

  以四平街大战为例,国军确实重挫了共军,正如湘江大战弄苦了共军,但他仍然能够挺过来。

  国军就不同,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71军和后来在辽沈战役逃出生天的52军在四平街大战都被重创,他们的损失虽然也被补充,但是,不可能完整恢复。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以刘邓在大别山的那十几万没有重武器的官兵竟然能够和黄维的机械化兵团打阻击,可见国军战斗力下降的何等厉害。

  因为,共产党的基层有老红军张思德、有解放战士王克勤、有刘胡兰、有董存瑞。

  这几位,最大的干部是王克勤,排长。

  这几位,都牵动了最高领袖毛泽东的心。

  这几位都样儿八经的走进了中共的党史。

  共产党的军队,当然并不都是张思德、王克勤、刘胡兰、董存瑞,但他的基层部队凝聚力和牺牲精神确实远远超过国军。

  我之所以单独讨论王克勤,是因为他解放战士的特殊性。

  共军革命中出现过张国焘、王继芳这样的高规格叛徒,他们也确实给共产党以极大的打击。

 

  但是,国军有更多的官兵投入共产党的阵营。我们不讨论傅作义之后的随大溜,我们看共产党艰难时期的典型。

  王继芳投入国军后,给了一个少将,然后就特务了,然后国军撤退大陆之际就把他丢弃了。

  王继芳这种干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作战科副科长,虽然不是高干,但绝对是核心部门的人物,也绝对有工作能力,国民党可以不给少将,但绝对不应该不重用。

  国民党的这种行为就是对非本系统干部的排斥。

  潘朔端是正儿八经的师长,级别确实比王继芳高一大截。潘朔端起义后,共产党对他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建国后他长期担任昆明市长。

  至于王克勤,他在国军那边,如果没有个人的人际机遇,能够被提拔的可能非常的低。

  被提拔,不仅仅是一个岗位问题,还有一个是被器重和赏鉴。

  王克勤的被提拔,当然有偶然性,但更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一个是王克勤确实非常有能力,另一个是中共干部选拔机制相对公平。

  战争时期的中共,干部的选拔要公允的多,没有文凭什么的硬杠杆,走后门的也不多,因为太艰险。

  说一个刻薄的话,如果王克勤不加入共军,就这种煎熬了六年的老兵油子,有这样高强的单兵素质,只要心眼灵活一点,一般死不了。

  加入共军后不同,作为基层干部、作为党员,你要敢于冲锋,敢于带头冲锋,这种打法,决定了基层干部的损失率太高。

  但是,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生命固然重要,但感情更加重要,一个人的生活被人照顾,一个人的能力被人认可,一个人的感情被人关注,在这种大家庭的感觉,可以让人奉献一切。

  战友,是共军内部的高尚而真诚的感觉。

  共军,在这里我不用解放军这个称呼,也不用中国军队这个称呼,共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唯一能够和美军正面对决而没有惨败的军队,也是少有的一个没有被苏联核战争吓住的军队。

  如果以指挥技巧论,说实在话,上不去档次,刘亚楼在苏军那里才一个少校,林彪到了苏军估计也弄不上元帅。

  没有人敢于轻视苏联红军的指挥技巧。

  苏联红军的一个少校绝对不可能立即担任美军的野战军的参谋长,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共军确实缺干部。

  这种说法,对于中国的军队而言,有些不愉快,但这是实情。

  我们今天在网络上争论这一群将帅的能力如何如何,其实呢,有些尴尬,他们可能和朱可夫、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彭德怀确实把麦克阿瑟弄下课了,估计,如果是朱可夫或者艾森豪威尔和彭德怀硬杠,弄不好也要下课。

  就彭德怀那糙的像菠萝壳一样的指挥,平手相斗,就他那毛手毛脚的“程咬金三板斧”的嫡派传人,确实吓人一跳。

  中国军队能够和美军硬干一架,不是什么指挥技巧,也不是什么现代化武器,更不是举国后勤,而是底层指战员的敢战精神。

  为了不连累战友,邱少云一动不动被烈火烧死,邱少云的死,让美国的火力侦察没有一丁点价值。

  为了掩护战友,黄继光扑上了机枪眼,黄继光的死,让美国的现代化武器丧失了威力。

  打败麦克阿瑟的不是彭德怀,是邱少云和黄继光,是创造了政工制度的毛泽东。

 

  八

   抗战结束,国共首战邯郸战役,刘邓指挥刚刚成立的野战军,完胜国军几万部队,其中竟然有国军的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带领部队起义。

  邯郸战役说明,国共内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应当是运动战,辅之以阵地战,游击战急剧下降到次要的位置。

  但是,我军对此的认识程度不等,一向喜欢正规战的刘伯承,因为长期指挥129师,所以他的部队快速完成了部队野战化。而“苏中七捷”就带有明显的游击运动战色彩。

  对于刘邓挺进大别山,因为损失巨大,许多非议莫过于最能打的野战兵团变成了游击兵团。

  历史就是这样, 《南征北战》背后也有牺牲。中原逐鹿,刘邓和粟裕、中野和华野从容完成了主配角的角色转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