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中医

叩开中医之门--写给正在学习或准备学习中医的朋友

2011-04-16 12:59:18  来源: 深圳红歌会   作者:yf_369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叩开中医之门  

   

写给正在学习或准备学习中医的朋友  

   

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令不少仁人志士神往。又苦于不得门道,无法进入到光辉的医学殿堂,发掘绚丽的瑰宝。今天把本人的学习心得与喜爱中医的朋友分享。  

一、学习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古人云:“秀才学医,笼里抓鸡”。意思是说有文化的人学习中医,就好象在鸡笼里面抓鸡一样简单,伸手就来。但是这个文化是指传统文化,而非现代文化,更不是西方文化。所以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注意传统文化的学习。因为中医起源于二、三千年的古代,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祖国传统文化形影相随,无法分割。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十分有益。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些古典文学,明清时期的就可以。  

二、读几本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中医书藉,汗牛充栋。初学者更不知从何开始,先读什么,再读什么,如何去读?大家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根本。学习中医也一样,首先要读的书就是基础理论书。有些人认为学习中医“书必经典,师必名家”,这样方能获得中医精髓,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医经典大都成书于古代,文字生僻,语法特别,文意很难把握,一个没有丁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初学者又如何能准确掌握经典的要旨呢?所以初学者千万不要去读什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类的医学经典。假如你非要开始就读这些书,那么很快你就会对中医失去兴趣。就算你能坚持读下去,并对经典名句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指导你中医养生、治病,最终学非所用。  

初学者可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最好是教材类的,大、中专、函授的都行。这几本书都弄懂了,你就不仅仅是中医入门,而是个名符其实的中医医生,就可以坐堂接诊,悬壶济世,为人民服务了。要成名成家,就再读些医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和你对中医的感悟。  

三、如何学习  

书找到,接下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首先是读,要坚持,根据自己的时间确定一个学习计划,比如多长时间读完一本书,一般安排二、三个月读一本,对重点东西的要背下来。比如五脏六腑的功能,十二经络,八纲辩证,常见证型,以及舌诊歌诀,脉诊歌诀,色诊歌诀,药性歌诀,汤头(方剂)歌诀……。这个有现成的,也可以自己编。  

按下列顺序读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对重要的理论要牢记,不一定要求甚解。  

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要多练习,不管遇上谁,只要是熟人,就跟他四诊一番,心中得出个结论,再回家与书本理论验证一下。特别要注意的是切脉时只学七种脉,不要贪多“二十八病脉”,“十怪脉”都学。七种脉就是一种正常脉象加上六种病脉。六种病脉就是浮脉,轻按即得,主病在表;沉脉,使劲按才有,主病在里;迟脉,每分钟低于55次,主病属寒;数脉,每分钟超过100次,主病属热;虚脉,细弱无力,主正气虚;实脉,坚实有力,主邪气实。其它脉象留着提高时学。  

学习《中药学》时,注意每类药的共性和个性,分别掌握它们的个性。比如辛温解表药中,共性是辛温解表。个性呢,风寒表实证就用麻黄,发汗力强;表虚用桂枝,发汗力弱;夏季风寒用香薷兼化暑湿;细辛、白芷止疼力强用于风寒头痛甚者,这样处方用药时就很有针对性。  

学习《方剂学》时,记忆方剂可用分解的方法。比如补气的四物汤由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四味药组成,加陈皮就是健脾、益气、和胃的异功散;再加半夏就成健脾化湿的六君子汤;再加香附、砂仁,就成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合补血的四物汤就成了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再加黄芪、肉桂就成了气血阴阳皆补的十全大补汤了。这样只要背熟几十个汤头歌诀,就能记住二百多个方子。  

读完了上面四本书,你已经入了中医之门,下面将是登堂入室了。接下来就应该读《中医内科学》。学习《中医内科学》最要紧的是实践,抓住一切机会实践。身边的人就是实习对象,要是身边谁不好了,赶快诊诊,能够辩证论治时,开上一方,服上两剂,或者扎几针,灸几穴,说不定人家的病就好了。没有一定的把握时,不可施治。有条件者利用时间上医院中医门诊实习。一边读书,一边看病,坚持下来,就是中医医生了。  

中医学习就这么简单,还不赶快行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