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讲故事

难忘在井冈山的哪些日子 (三)

2021-08-29 17:18:16  来源: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网   作者:翟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5月17日(星期日) 中雨 微风

  上午:到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学习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参观朱毛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龙江书院。

  因为小学课本里那篇《八角楼的灯光》,让我们从小就知道了井冈山八角楼。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西北面,距茨坪36公里。

  当地群众称这栋位于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的土砖结构两层古楼为八角楼,是因为该楼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在这两篇光辉著作里,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而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同时,朱德、陈毅、谭震林等也经常在这里办公和居住。

  现楼内陈列着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尤其是其中的一盏轻便简朴、被熏黑的、靠灯芯燃出豆点亮光的小油灯,即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用过的许多油灯中的一盏。

  这盏小油灯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如今人们早已弃它不用。

  然而,这盏小油灯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遥远模糊的回忆,而是预示着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随着讲解员的娓娓倾诉,我们来到了位于井冈山宁冈县城龙江河畔的朱毛会师广场(又称红四军建军广场)。

  该广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广场前有会师桥。

  当年会师时,朱毛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

  会师桥原为木桥,建国后建为石桥。

  会师桥头建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1977年施工,1980年5月4日落成。

  会师纪念碑高19.28米,碑身宽3米,四周用大理石镶成。碑的正面是“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贴金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词。

  朱德《红军会师井冈山》诗:“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碑底座正面是纪念碑文。

  井冈山新会师广场还新铸了大型朱毛会师铜像。

  新铜像增强了新会师纪念广场纪念、教育、集会、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使新会师广场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

  据了解,这尊大型朱毛会师铜像材质为锡青铜,重5.4吨,高5.8米,是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担纲设计制作的。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又来到了距今已有174年的历史的井冈山龙江书院朱毛会师纪念馆。

  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胜利会师后,为了加强对两支革命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于是在龙江书院召开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时出席会议的有连以上干部一百多人。

  会议不仅讨论了“朱毛两部合编”的有关事宜,包括组织架构、体系、干部等,而且特别由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强调了纪律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并任命了连以上的干部;在四军中设立各级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四军军委,毛泽东为书记。

  1927年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在龙江书院创办边界第一所红军教导队(即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培养部队下级军官和地方武装干部。

  教导队的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干部参加。

  虽然,红军军官教导队只办了两期,但却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政人才,也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经验。

  故此,“龙江书院”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

  如今,品读“龙江书院”墙壁上的标语口号,蓦感仍是那样质朴而深邃、简单而实用。

  总之,井冈山会师,不仅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而且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亦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下午:我们继续身穿红军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登上黄洋界,体验红军的战斗生活,感受了当红军的光荣与自豪,感悟了革命先辈官兵一致、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黄洋界下,原名五里横排,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

  该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

  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

  从海拔500米的大陇镇到海拔1300米的黄洋界哨口,当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全程3.1公里,如今我们徒步行走一个来回也要1个多小时,体质欠佳的人是没有毅力走完这个往返路程的。

  当年,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

  当时,毛泽东、朱德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们也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从而鼓舞了军民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彰显的是一种贵在有恒的毅力。

  也就是说,在我们面临不可预知并且无限增多的困难时,不半途而废,不颓然缴械,而是凭借坚韧和才智,像朱毛红军挑粮上山那样,一步一个脚印,逐一击破每一个困难,最终我们就会高唱凯歌。

  而当我们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时,就为了这个“恒”字,我们就必须把头埋得很低,要象朱毛红军挑粮那样把眼光关注脚尖,把嘴巴腾出来帮助呼吸。

  此时,我们就不可能气宇轩昂,也不可能振振有词,只能以攻坚刻难的姿态,维持踏踏实实、稳中求进的步履。

  走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我蓦地想起了朱毛红军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不怕流血牺牲,解救穷苦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想起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想起了自身平常或多或少表现出的惰性、平庸、安逸、享乐。

  于是,自觉面对朱毛红军挑粮精神,蓦地感到自己逊色了许多,蓦感甚是汗颜和羞愧。

  于是我想: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让人体验到的“恒”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去养成;而“恒”的可贵之处,亦正是其培养我们优良品质的可贵之处呵!

  于是我想:穿红军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亲身体验当年官兵同甘共苦之情;现场听讲朱德扁担的故事,目的就是让我们学员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再现革命先辈的艰难,汲取创业力量的精华。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巍巍雄壮的黄洋界。

  于是,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集体朗诵起了毛主席诗词——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又名:汪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

  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

  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四个团乘红军大队欲归未归之际,向黄洋界发起进攻。

  当时,朱云卿、何挺颖、陈毅安等红军将领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凭险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从而保卫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远扬世界的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

  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

  由此可见,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上立有两块纪念碑,一块横碑,一块竖碑。

  这两块碑屹立在黄洋界哨口的最高处,遥相呼应。

  其中,横碑的正面镌刻的就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镌刻的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

  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因为,在这里还可观看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

  5月18日(星期一) 晴 多云 微风

  全天体验教学,过一天红军生活。

  在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的荆竹山“雷打石”等地进行铁纪教育、穿越峡谷、抢救伤员、胜利会师等实地红色演练,培养纪律严明、团队协作的精神。

  毛泽东宣布三大纪律遗址——雷打石,位于江西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

  说到雷打石,就不得不说荆竹山。

  荆竹山位于井冈山西南面,距茨坪12公里,是一个融红色人文、山水风光、民俗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因其原生态山水和民俗风情,被誉为“世外桃源”、“井冈山上的香格里拉”。

  从茨坪出发,约二十分钟车程,便到荆竹山景区。

  沿途,森林蓊郁,水声潺潺,平和休闲的感觉油然而生。

  景区内,一半为次原始林带,群山逶迤,古木幽长。

  一切,宛如丹青泼写的画图。

  景区园门前垒有二石,上刻“荆竹山景区”五个大字,亮人眉眼。

  荆竹山景区虽由四部分组成,但我最难忘的,就是这雷打石。

  雷打石为一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相传该石曾被雷击,故名“雷打石”。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时,曾在荆竹山宿营。

  当晚,毛泽东与止王佐派来的代表朱诗柳同床而卧,详细了解了井冈山的情况。

  现景区复原了这一历史,修土筑屋一座,名井冈第一人家;并置蜡像一对,再现了毛泽东与朱诗柳秉烛夜谈的场景。

  第二天早晨,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有《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的故事流传。

  现雷打石周边已修葺一新,辟有一广场,供人们参观这一功勋卓著、富含传奇的石头。

  广场四周树木掩映,点缀有五座浮雕,分别为“序幕——排头兵、午后登山”、“前奏——挑灯长谈、合床夜宿”、“高潮——雷打石宣纪”、“发展——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和六项注意产生”、“小成——桂东沙田正式分布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浮雕尽头,有英模园,沿山势 立起12尊青铜雕像,作品出自浙江大学艺术家之手;人物,有卢德铭、张思德、刘胡兰、江竹筠、邱少云、黄继光、雷锋、赖传珠、程儒珍、高建成、王伟、李晓红。

  英模园的这些青铜雕像人物,或冲锋陷阵、忠心为党,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英魂卫华夏,或视死如归,或身先士卒,或清正廉洁,将遵纪和团队精神书写得淋漓尽致。

  英模园尽头,有碑亭一座,上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石碑一块,背面镌刻着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走过碑亭,有红军小道及“江山亭”,相传为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的路径。

  立江山亭,林海苍茫,江山如画,豪情顿生。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井冈山的绿林首领王佐派联络副官朱诗柳前来迎接。

  毛泽东和朱诗柳彻夜长谈,不仅把自己的身世、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以及秋收起义部队攻长沙失利后艰难上山的情况一一相告,而且了解到王佐由于以往多次上过反动民团的当,疑心重重,处处警惕。

  毛泽东感到,要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寻求发展,就要立即为这支初上井冈山的军队立个规矩,建设一支人民拥护的队伍。

  1927年10月24日,在荆竹山村村头旁的一片收割完的稻田里,毛泽东在这支100人左右的队伍面前讲话。

  他站在雷打石上,热情地赞扬了官兵们冲破艰难险阻坚持革命的精神,兴奋地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的形势和王佐的情况,并向大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随后,部队经双马石进驻大井村。

  这是中国红军“三大纪律”的最早雏形。

  这三条纪律简朴而又易懂,迅速成为全体官兵的自觉行动。

  此时,我一边轻轻抚摸雷打石,一边在细细地想:

  荆竹山这块普通的石头,虽仅盈尺,却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纪律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

  听讲解员说,红军当时的“三大纪律”,其背后还有故事哩!

  比如,原来规定,不仅“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太具体了,而且带来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后来就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红军高度组织纪律性还表现在党的领导干部的清廉。

  红军不仅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其领导还带头艰苦奋斗。

  在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听讲解员说了这样一件事:

  邻居邹福业夫妇看到毛泽东和战士一样吃野菜,心里过意不去,趁他不在房间悄悄送来一瓢鸡蛋,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坚决退回去。

  在百般说服不成后,毛泽东自己拿钱交给了邹福业家,又把鸡蛋送给了伤病员。

  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色武装割据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红军有铁的纪律,所以才有拥护红军的很好的群众,于是就有了领导红军的很好的党,有了不断壮大的红军队伍!

  可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确实是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保证和制胜法宝。

  正是由于毛泽东主席是最早站在井冈山的荆竹山这块普通的雷打石上向红军部队宣布“三项纪律”的,所以其石的典型意义非凡。

  故此,1988年9月,井冈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荆竹山雷打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待续——)

  作者简介:翟峰知青年代曾在农村任教多年,系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委委员,四川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第四、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广元市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并系中国法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杂谈文集多部;获奖多项。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