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讲故事

我是工人的儿子,农民的孙子,我在北京上学

2018-03-16 17:09:44  来源: 微工荟   作者:冬木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过去的2017年颇不平静,从引起全社会关注的虐童到被遮掩的广州的那件事,无一不让人心生悲凉,而我的人生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些小小的故事。

  我的家庭在我的身上打上了烙印

  在谈这些故事之前,我想先分析一下我的家庭。

  诚然,精英主义者们惯常的论调是能力至上,不屑于谈论为他们的能力奠定了根本先基的家庭背景,只是在言谈举止之中透露出些许优越感。

  但我,只想更为客观地剖析自己,从中看到千万与我同命运并渴望着改变的青年,并与之一道检验着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固化到了何种程度。

  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县城水电站的工人,国企改制那年下岗,后又重新考上了原单位,只不过不再为国家工作,只是一名薪酬微薄的雇工。

  我的亲生母亲曾是酒店服务员,与我父亲离婚后便前往大城市打工,我的继母是县城的一名小公务员。

  我的爷爷曾经是农村的一名干部,当过兵,本质仍然是农民;我的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妇,从年轻时种地和操持家务,拉扯大我的父亲和姑姑后,又开始照顾年幼的表妹和我。

  这就是我的家庭,从爷爷起,每一代人及其经历都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中国,还有千百万与我类似的家庭吧。

  我的父亲因为进入国企,搬到了县城,是那个年代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可命运无常,随着国企改制,妻子出走,我的父亲一时间坠入人生的深渊。

  后虽努力重新开始,但仍然挣扎在社会的底层。我虽有过叛逆,但他的辛苦,我皆记在心中。

  后在大学里参与对农民工的志愿服务和调研,念起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敬意也更深了几分。

  我的家庭给予了我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条件。我的起点是父亲当年的跃迁,正如每一个家庭一样,父母奋斗的最高点便是孩子的起点。

  而越是中等收入以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命运就越紧密,那些古老的养儿防老、望子成龙的思想在这样的家庭联系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

  多亏了父亲从农村到了县城,我才能够在县城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在一个小镇里完成了初步的世界观建设,但对未来对社会对历史则仍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按部就班地上了大学,才开始真正的世界观改造。

  然而,即便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走在人多繁华的地方时仍然浑身不自在,只有一个人埋在图书馆里时才会有些许轻松的感觉。

  除了我天性里那一些内向,这种不自在的感觉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时代,这个农村、城镇、城市人口快速流动却阶层日益固化的时代。

  根据大学四年我四处游历的直观体会,农村的衰败和缩小,是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如今城镇(包括乡镇)人口占据了中国的绝大部分省份人口,小城镇与大城市的矛盾日益凸起,如我辈从出生起,便注定了要直面这样的矛盾。

  阶层的固化造成的悲剧,这无关乎道德

  阶层固化的利剑刺得我最疼的那次,是我的初恋的离开。

  当时的悲伤可能永世难以忘怀,我也永远忘不了那段时间的颓唐。

  当时还是正月里,南方的天气渐渐暖和,已有春的迹象,而我从家乡一路到了东北,祈求着最后的一点希望。

  东北的冰天雪地凝固了所有希望,并将之击碎,忍不住的热泪被漫天飞雪嘲笑。

  从一位能力平平的小镇青年和出身城市中产养尊处优的女孩在一刻的那时起,这样的结局或许是注定好了的。

  我们的差别远不止性格和三观的不同,更是连带着培养起这样的性格和三观的社会联系和家庭背景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始终贯穿在我们的爱情之中。

  例如出门,我习惯坐公交,而她习惯打车,并没有什么谁节俭谁浪费的道德审判,而是在各自从小接触的教育里,这都是符合各自家庭消费能力的正常习惯。

  这样极不相同的“正常习惯”的碰撞,在从最初的摩擦到最后的渐行渐远中埋葬了本与阶层无关,源于人性的爱情。

  当我在电话里听着她哥质问我何时能买得起房买得起车,让她妹妹幸福时,我的喉咙哽咽了,被一位好心的中产者如此劝告离开他的妹妹,我只能暗自苦笑。

  那段日子里,即便我认清了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以及有着深层的原因,但依然没法振作,而整日颓废不堪,梦中也常常见到她,见到她回来的面庞和离去的背影。

  前几日,一位重庆的城市女孩和男友一道回男友在农村的老家,结果却不欢而散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争论。

  在城市长大的那位女孩为了适应农村的环境和男友的父母,已经尽力做了一些改变,如她自述,在家都是12点才起床,而在这却已经9点就起床。

  她对人也很礼貌,但最后仍然逃不过被男友的父母指责为懒,不适应的环境最终将这位女孩“逼”回了重庆。

  大部分媒体不过是从道德的角度来判断孰对孰错,或许两个人有一位能够多些耐心,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耐心则是滋润爱情的必需品。

  在相当一部分评论中,指责男孩的似乎更为激烈,当初追求时“我养你”的誓言,一旦追到手之后,就抛之脑后了吗?

  问题似乎被导向了父母和女朋友谁更重要的方向。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这个事件背后的真相真的仅仅是缺乏耐心,不守誓言么?

  我与我的初恋的阶层差距就如同这位重庆女孩和农村男友,这种分手的背后,绝非单纯个人化的原因,而是有着无法撼动的社会基础。

  分手,不过是阶层固化对个人生活约束的一种表现,控制着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惹女孩难过的,不是男孩的不关心,而是阶层固化的铜墙让男孩无法给予女孩所想要的关心。

  这种所期望的关心是由女孩生活的环境所塑造的。更让人心碎的是,这铜墙,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对面,却永远无法走到对面。

  只有扎根于这个时代和群体,我们才有未来

  后来,我遇到了现在的这个女朋友,她来自我家乡的农村。

  同样是家庭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她的身上,她节约、勤奋、却心态极差,在关键的考试常常无法正常发挥。

  心态的脆弱,几乎是在外拼搏的农村、小镇青年所共有的心态,因为后无退路,一旦失败,可能便无法留在城市。

  那些寄托了家族希望的青年更是如此。

  他们努力地、小心翼翼地朝城市移动着,害怕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随时让他们离开,奋斗的希望、努力的成果随时可能化为乌有,并且难有再次爬起来的机会。

  就拿考研来说,家境稍微富裕些的子女,除自身的学识功底更为扎实外,一战不成,还可以不工作回家再好好复习一年。

  这些往往也是高学历的父母也更为支持子女的深造,并不急着让子女工作。

  再富裕些的家庭送孩子去英美澳等国读研究生镀金,相比国内更为难考的研究生,已成了固定的套路。

  简言之,家庭阶层的不同让其子女有着不同的自由选择的程度,这机会,也是代际传递的。

  我的女朋友和我一样,在秋招的时候过于摇摆不定,一起艰难地度过了那个秋天。

  不出所料,我们因为各自不同却有相似成分的原因,双双落榜了。

  来路可期么?是的,来路可期。

  我们在这人间的底层摸爬,若无来路,便总有一天会劈开一条路。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将会与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并存,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才是社会该有的模样。

  而今,我们将迈进全面小康社会,但前方却并不是人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一同进步,而是一个阶层与阶层之间日益隔离的社会。

  我努力地从自己的故事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的元素,放到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框架中来分析。

  这些元素有身份、阶层、奋斗,还有现实的残酷,而这只是这些元素的外衣。

  在这些元素的内核里,是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才使得整个分析成为可能。

  人的本体就如同一次次实验的累积,只不过这些实验难以做科学上的控制变量,和可重现模拟。

  人生如同历史学一样,作为价值探求的素材而存在,可以无限地逼近真相, 可以不断地阐释以获得新的认知。

  我个人的故事只是当今中国无数工二代、农三代群体历史的一个片段,我的未来和努力只有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群体,才能够有它应有的光芒。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