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联想卅七年”之第四章 联想初创时期的辉煌

2021-12-05 15:32:0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陶勇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989年11月14日,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成立,当天,作为集团总工程师的倪光南正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博览会上拿到每月一万余套联想Q286微机的订单。

  到1991年,联想成功开发出五款ASIC芯片,并实现产业化,最具体的体现是:联想程控交换机与联想激光打印机均采用联想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

  一、“联想”名称的由来

  众所周知,联想集团的“联想” 名称源自联想汉卡,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用“联想”二字作公司名称的却并非始于1989年11月14日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成立。

  早在1984年,广州市工商局注册企业名录里就出现了一家叫“联想”的企业——“广州联想电脑设备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注册人就是计算所公司(联想)早年的合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厂长。

  1984年,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开始与中科院计算所倪光南课题组合作生产“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该厂与457厂、大连科华公司等四家是获得技术成果转让授权,共生产600台“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

  后来,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又和计算所公司(联想)合作开发“GK-86A联想式汉字/英文终端机”和推广联想式汉卡,为联想早年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为联想与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合作的产品说明书。

  2021年5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2021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联想集团以1453.3亿元品牌价值再次荣获海外榜Top50第一名,比去年上升21.8%。同时,联想集团在总榜的排名由去年第21名升至第19名,品牌价值增长17.5%,再创历史新高。

  当前,大凡具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品牌价值对外可以提高公司的声誉,对内可以激励员工的士气。通过品牌价值的评估,可以直观考评一家企业每年的品牌管理成效。事实上,品牌被认为是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体现的最重要资产。就联想而言,30年来业绩可圈可点的就是品牌价值,除此之外其余地方乏善可陈、几乎没有称道之处。

  “联想”品牌因为联想微机而声名鹊起,但联想微机却是承袭联想式汉卡而得名。

  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早期积极帮助联想汉卡的推广,因此也对“联想”品牌的创建有着一份贡献。

  该厂曾以“联想技术中心”的名称帮计算所公司(联想)在银行开设帐号;后来,又以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的名义为计算所公司(联想)注册了“广州联想电脑设备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由计算所公司(联想)经管,进行采购器材等业务。

  而把“联想”这样的技术名称作为公司名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这就是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为联想做出的独特贡献。

  正是在该厂注册的“广州联想电脑设备有限公司”启发下,1989年11月19日,计算所公司才改名为“联想集团”。

  二、计算所公司改名叫“联想”

  1989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即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成立。

  在联想集团成立大会主席台就坐的有严济慈、周光召、迟海滨、余志华、侯自强、胡昭广和曾茂朝等。

  美国IBM公司、AST公司和法国梅兰日兰公司等国际计算机著名机构都向大会赠送了花篮。

  从柳传志、李勤、张祖祥、胡靖宇到张品贤、胡锡兰都已到会。而作为集团总工程师的倪光南和集团副总裁的吕谭平,此刻正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在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计算机博览会上拿到每月10000余套联想Q286微机的订单。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即席致词:

  “计算所公司在几年实践中,为解决科技和生产密切结合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天,我们对联想计算机集团抱有很高期望,希望你们带头开创出一条航道来,去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锻炼成一艘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钢铁大船,坚定地朝你们的目标努力!”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茂朝指出:

  “计算所办公司的目的是把公司作为计算所联系社会的桥梁,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窗口,把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事实证明,计算所数十年科技成果的积累,人才的锻炼和培养,为公司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数年来公司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和商品所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又为计算所的科研方向、任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因此,我们把公司一直看作为计算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符合当代高科技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把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迅速反馈的良性循环。”

  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高技术产业需要高的资金投入。对此,曾茂朝坦言,“计算所中长期的科研工作和大型工程任务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以及由此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材,就是联想未来产品开发的基础和源泉。”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解释联想集团名称的来历:“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而后,又连续开发出联想FAX通讯系统、联想CAD超级汉字系统、联想GK40等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联想系列产品。尤其是我们今年研制生产的联想Q286微机,目前已创造120万美元的产值,并正以每月3500套的批量,率先打开国际市场,销往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的50多间公司。”

  他说,“公司创办五年了。这五年中,我们沿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扣紧了‘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题,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道路。”

  对于汉卡,柳传志是这样介绍的:“我们研制开发的联想汉字系统,自投放市场三年多以来,共销售了两万套,创产值6000万元,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经过不断开发完善,联想汉字系统形成了6个型号,10个软件版本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六大领域,在国家机关、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部队院校的现代化管理和生产、科研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国民经济建设。”

  柳传志接着说:“联想汉字系统的成功,一是由于汉卡的主要研制者倪光南总工程师最早地突破传统观念,高度重视市场的需求而不断改进产品;二是形成了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队伍。早在前年,周光召院长在给我们的信上就特别强调,要我们注意形成一条龙的队伍。我们众多的研究员、高工、工程师打破了传统观念,充实在这支队伍当中,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

  柳传志总结道:“五年来,公司开发出156项科技成果,转成产品并产生很大经济效益的有27项。目前公司自制产品和二次开发的产品占总营业额的80%以上。1988年,在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700多家高技术企业内,计算所公司成为拳头产品最多,也是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的公司。《经济参考》报把计算所公司列为全国计算机行业科技开发效益最高企业中的第一名。”

  三、自主开发ASIC芯片七型汉卡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英特尔公司也进入了微机支持芯片组市场,并向PC厂商提供“公板”,这缩短了它的新CPU进入市场的周期,但也压缩了其它厂商的创新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主板电路设计的增值空间也越来越小了。实践使倪光南认识到,中国计算机产业在硬件方面如果不掌握集成电路芯片这个核心技术就始终受制于人,因此,1988年联想就开始发展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技术。

  当时,倪光南在在7型联想式汉卡上首先采用了自主设计的ASIC芯片并获得成功,于是,倪光南又在联想微机设计中,加入自主设计的ASIC芯片以提高增值。这样,由香港联想R&D的孙祖希、张岳松等开发了VL总线和PCI总线的IDE控制芯片,这种芯片总共销了近百万片,虽然由于竞争,利润很小,但数量很大,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尝试。

  2014年7月26日凌晨,华为旗下海思公司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王劲离世,享年42岁。王劲1996年加盟华为,长期从事基础技术工作,是华为芯片研发的领军人物。王劲主导研发的芯片,使华为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几家可以跟高通分庭抗礼的企业之一。

  电子行业咨询公司iSuppli首席分析师顾文军2014年7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目前国内共有6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年营收达到或接近10亿美元的仅有海思、展讯通信两家,它们在移动处理器、基带芯片等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其他企业,“向上突破有很大难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WCDMA和LTE领域几乎没有专利和技术积累。

  事实上,当年在中国IT界,芯片产业是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领域,由于事关行业主导权,中国许多本土企业,都在努力尝试在此“方寸之间”有所作为。

  ——1988年的联想芯片技术

  然而,早在1988年,联想芯片技术就初现端倪,而华为1993年才涉足芯片研发,可以说,华为整个就是联想学生的份,联想曾经领先华为好几年。

  今天,人们都知道集成电路技术(芯片)和软件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但在1980年代的中国,人们对芯片还很不了解,很少有公司敢于去碰芯片研发。

  而联想1988年就开始发展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技术。

  当时5型联想式汉卡已推出,联想总工程师倪光南看到计算机硬件向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在联想式汉卡中采用集成电路技术,即采用ASIC来做下一型汉卡,以提高性能价格比,延长联想式汉卡的寿命,也通过它,在公司开发中引入新技术,事实上,倪光南的这种想法在当时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中是比较超前的。

  ——ASIC芯片的效益

  实践证明,1990年采用了ASIC芯片(DLX9000)的7型联想式汉卡推出后大受用户欢迎,成为联想式汉卡中销量最大的一个型号,它的性能价格比高,不但把原来5型的两片卡缩成一片,毛利率也高达98%左右,在总共销售出去的16万套、八个型号的联想式汉卡系列产品中,7型卡占有突出地位。倪光南及时引入芯片技术对于提高联想式汉卡的性能价格比和延长寿命都是必要的,如果那两位的方案不停下来,市场的选择也将是ASIC技术的方案。

  图为采用了ASIC技术的7型卡,它成为联想式汉卡中销量最大的一个型号,图中方形的就是DLX9000芯片,它集成了约6000个门,采用1.5微米工艺,在当时是较先进的。

  四、联想微机形成系列

  由于那时外国公司的新产品首先在国外发布,到中国发布要延迟半年左右,而国内公司一般没有自己的开发部,新机型要从国外进口,也很慢。所以,1991年11月,联想在国内率先推出第一台486微机、1993年11月,联想在国内率先推出第一台586微机——都比其他公司领先半年左右。

  联想386微机。

  那时,联想正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微机开发力量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投入,很快赶上了国内其他微机公司。到1991年底,联想微机获“亿利达”科技奖,1992年底,联想系列微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全国用户评为“最佳国产微机”。1993年联想微机销售出现了问题,但这主要是体制、管理、销售策略等等造成的,1994年杨元庆接手微机部后,并没有改造微机开发部门,联想微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联想486微机。

  作为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有效推动,亿利达科技奖是由著名学者丁肇中教授倡导,香港亿利达集团公司刘永龄董事长独资赞助。

  联想系列微机通过鉴定和国家"火炬计划"验收。1991年底,联想微机获亿利达科技奖,1992年底,联想系列微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全国用户评为“最佳国产微机”。

  为鼓励科技发明和教育建设,刘永龄先生从1985年开始,在国内先后设立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中科院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奖”、“亿利达科技奖”、“吴建雄物理奖”及在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设立的“亿利达奖学金”等,每年的各类奖项金额达150—200万元。

  图为1994年5月10日《国际电子报》关于联想新系列微机上市的报道,联想微机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图为联想有关推出386微机的报道。

  所以联想得以在国内推出第一台486(1991年11月)和第一台586(1993年11月),都比其他公司领先半年左右。那时,联想正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微机开发力量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投入,很快赶上了国内其他微机公司。

  图为在1993年16届演示会上首先在中国推出的联想586微机。

  图为1994年4月6日《工商时报》关于联想电脑率先降价的报道,而在1993年时,微机价格只能由企划部定,销售部门无权改变。

  图为199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联想微机售量将达到4.5万台的报道,联想微机的前景鼓舞人心。

  图为1994年5月10日《国际电子报》关于联想新系列微机上市的报道,联想微机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据倪光南院士介绍,主要因为体制、管理问题和销售策略错误等等,1993年联想微机销售很差,造成严重积压。倪光南院士特别强调:“1994年杨元庆临危受命、担任微机部总经理。杨元庆接手微机部后,并没有改造微机开发部门,而是把柳传志原来的‘由行业直销和和代理分销相结合的策略改变为完全由代理销售的策略’,领导微机部迅速扭转销售形势,此后,公司推广联想微机取得巨大成功。”

  图为1994年5月15日《联想报》登载杨元庆“谈微机营销策略”,将过去不合理的“行业直销和和代理分销相结合”的策略改变为“完全由代理销售”的策略。

  图为1994年5月15日《联想报》登载“倪总展望形势”文章,努力抵消柳传志就联想微机散布的悲观论调。

  图为1994年7月13日《计算机世界》关于联想微机1994财年首季销量过万台的报道,标志着联想微机已走出低谷。

  图为1994年7月13日《经济日报》关于联想微机占国内市场10%、列第三的报道,联想微机的前途一片光明。

  图为柳传志1994年7月29日发表了他从1993年“8.25大会”以来第一篇肯定联想微机方向的文章。

  以下为联想微机历年销量: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0

  7000

  17000

  17000

  50000

  98000

  220000

  460000

  790000

  1470000

  2618000

  五、自主开发CSVGA芯片九型汉卡

  7型汉卡研发成功后,联想又和美国一家做计算机显示芯片(VGA)的Trident公司合作,倪光南把联想式汉卡的功能集成到一个VGA芯片上。联想为此派出了许志平、秦梅芳、李思东等到美国合作,并成功地开发出了TLX9200芯片,在这个芯片上集成了21000个门电路,这个集成度在1990年时是比较高的,由此构成的是集成度更高的9型卡,也称为CSVGA卡。

  图为采用TLX9200芯片的9型卡(又称CSVGA卡)。

  联想的手册宣传说,这是从汉卡时代发展到汉字芯片时代。尽管9型卡能卖到4000元,有较高的利润,但倪光南也清楚地看到,与任何一个高技术产品一样,从1985年开始的联想式汉卡的已经临近寿终正寝。

  图为TLX9200版图,其上集成了21000个门,采用1微米工艺,在当时其集成度是较高的。

  9型卡推出后,微软公司的Windows正在逐渐替代DOS,另外,PC硬件发展非常快,1993年586已经出现,倪光南认为,486以上的微机采用Windows,汉字功能完全可以用纯软件实现,因此他决定不再继续发展硬汉卡,而支持当时汉字事业部总经理皮卓丁发展中文应用软件的计划,即后来的LX-Office计划,倪光南希望通过发展中文应用软件继续联想汉字部的事业,可是,后来随着皮卓丁、樊毅等等的离开,联想汉字部事业部渐渐化为云烟。

  TLX9200的成功吸引了大洋彼岸产业界的眼球。1993年,美国的另一家著名的VGA公司来找倪光南接洽,提出合作开发Windows框架下的汉字芯片。

  倪光南很明确地告诉他们,在Windows框架下,这样的开发已经没有现实意义,这个公司对此深疑不信,痴心不改地又与国内另一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联姻”尝试续“香火”,结果双方来电不来“孕”,皆大悲哀地以所有努力付之东流而收场。

  上面这个事例,说明倪光南对于市场的深刻理解——不为表面上、暂时的成功而迷惑。据当年的同事介绍,倪光南常说:“在领导开发中,决定不做什么有时比决定做什么更难。”

  六、联想1+1家用电脑改变中国

  1991年秋,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访问香港,倪光南向院长周光召汇报说,联想R&D部正在开发一种“家庭电脑”,采用“All-in-one”(一体化)主板等措施,微机成本可以降低一、二千元,这种电脑可以卖到中国的许多家庭中去。周光召听了很高兴,给以热情的鼓励。总裁柳传志当时也在场,也赞同这个项目。

  图为《计算机世界》的报道联想1+1家用电脑》。

  ——联想首创“家用电脑”概念

  家用电脑,顾名思义,就是专为普通家庭用户所设计制造的微型计算机,和其他微型计算机,比如商用电脑相比,在硬件结构和系统、软件结构上,基本无异,主要是功能用途上有所差异:家用电脑主要侧重于影音娱乐和游戏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习办公方面的能力,可以满足家庭用户的绝大多数需要。

  家用电脑的出现彻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完全改变中国社会面貌。

  1992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家用电脑——联想1+1家用电脑横空出世联想家用电脑所谓“1+11”是指1内存、1个软驱,这样方便家庭应用。

  1992年,联想经过深思熟虑后,成立家用电脑事业部并在全球率先提出来“家用电脑”的概念,并推出了家庭型电脑,促进家庭用户需求的兴起。而这款家用电脑的命名经历了一番“竞标”产生。

  当时,《联想报》刊登了一则征名广告,有上百个应征者,经过几轮筛选:“金钥匙”、“小太阳”、“1+1”等脱颖而出。

  再经过无记名投票后,“1+1”完胜,这是联想生产技术部工程师樊波的独特创意。

  1992年10月24日,《联想报》发布公告:“这姗姗来迟的娇儿在问世伊始就注定要有一个响亮的称号。‘1+1’脱颖而出,成为联想教育/家用电脑的品牌。”后来,公司将第一台联想1+1家用电脑赠送给樊波,樊波说1+1是一个横着写的“王”,中国的家用电脑就应该是卫冕之王。

  不过,联想家用电脑项目推广最初是 “联想教育电子”总经理许志平负责,他在市场开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正是许志平通过有奖竞赛,为联想家庭电脑确定了“联想1+1”品牌,这是一大功劳。

  1994年后,杨元庆掌管的联想微机部接收了“联想1+1”品牌,很快,微机部推出了“联想1+1”星座系列家用电脑和“联想1+1”智尊系列教育电脑,从此,“联想1+1”品牌成为中国家用电脑第一品牌。

  ——严格的质量把控

  据了解,联想1+1家用电脑的生产流程通过结构严谨的流水线——装成一台计算机要经过四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先取出一个空机壳,取下前面板,卸下软驱挡板和硬盘槽后,仔细检查并清除机内的杂物,然后把电源装在电源槽内并连接电源开关。

  第二道工序首先要把主机板安装好,并按要求把内存条上到主机板上,然后上紧串行口和并行口,第三步是把彩显卡和I/O卡安在固定的槽内,最后把前面板上紧。

  第三道工序中先把“3英寸”和“5英寸”软驱分别推进各自的槽内,用螺钉固定,然后安装硬盘,先把硬盘安在硬盘架上,再把硬盘架推到硬盘槽内卡好,并用螺钉固定好。

  第四道工序是把“3英寸”软驱电源线,“5英寸”软驱电源线,硬盘电源线,喇叭线,指示灯线和主板插线接到规定的位置。

  如此一来,1+1电脑的配件就全部各就各位了。

  如果你认为经过这四道工序后就大功告成那就大错而特错。这离出厂还差得远呢!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检查系统内存是否完好,然后进行电脑的基本设置,如:系统日期、系统时间、软驱的类型等等。这样一台电脑才被完全生产好。

  而下一步则是一次次更严格的检验。据统计家用电器的故障率在前72小时较高,如前72小时无故障那么下一个故障高峰是电器使用后7~10年左右。因此1+1要经过72小时严格检验,即常温24小时、高温24小时、终检24小时。在检验中运行QA程序,并用汉字检测盘检验硬汉字芯片。

  在常温24小时内工作人员要每小时巡查一次,记录检测结果,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闯过常温检测这一关,等待1+1的是更严峻的高温检测,由于在35℃的高温、70%以上的湿度下故障率很高,所以工作人员要随时巡检、记录。

  最后,是终检调试:删除以前QA检测结果,重新运件行QA检测程序16小时,重新对虚盘进行格式化。

  此外,在三天的检测中,每天工作人员都用最新版本的病毒检测软件对机器进行抽查,杜绝了病毒的入侵。

  经过一路闯关,联想1+1家用电脑“修成正果”,进入销售渠道,供用户购买。

  ——“联想电脑快车”开行全国

  “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一些电脑商店,家用电脑的销量直线上升,单是等着买联想1+1家用电脑的人就排了几百号。联想1+1家用电脑在市场供不应求,5 月份出厂2000台,两个星期就卖光,6月份上市3000台,又是不到两星期就告罄,有的用户干脆带着钱、开着车来厂门口等着提货。” 这是新浪科技在报道联想1+1家用电脑时,借用一位叫谢宏章的读者之口描绘当年的热销盛况。

  1995年5月10日,联想批量上市了国内首款万元以内的名牌电脑——联想E系列386电脑,并制定了以科普教育刺激市场成长的策略。

  新浪科技报道称:1995年5月12日,联想规模空前的科普教育活动“联想电脑快车1995年中国行”以北京市政府为起点,开始全国之旅。活动明确提出了“掌握电脑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身份证”的鲜明主题。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等北京市政府高级官员检阅了“联想电脑快车”。接下来的3个月内,在全国数十个个城市的科技馆、文化宫、政府机关、商店厂矿、中小学校举行了近百场产品巡回展示和电脑知识咨询活动。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了电脑知识,并且熟悉了联想那个内圆外方的蓝色标识。

  为促进家用电脑市场普及,1995年9月,联想还投入500万元,联合《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八家新闻媒体, 共同举办代号为“联想电脑驾校”的为期一年的电脑科普有奖征文活动。富有感召力和情感色彩的“联想1+1”广告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到1995年底, 中国已有30家以上媒体专门开辟了电脑科普教育的专版或者节目,这极大地促进了电脑在中国的普及,同时树立了联想作为中国家用电脑第一品牌的形象。1996年,联想第一个推出“万元奔腾电脑普及风暴”,用多媒体的概念推销家用电脑,由此带来了家用电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联想专卖店(后来联想1+1专卖店)为此应运而生后,在国内品牌电脑中引领潮流。“慢慢地,人们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联想专卖店的黄底蓝字大招牌,可以说,正是这些专卖店灌输给了国人PC品牌的概念和模式,也成就了联想稳居国内家用电脑市场老大的局面。”

  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推广奖

  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中,推广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表彰在推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1998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首次增设了推广奖,这无疑地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在接受作者采访时回忆道:在信息产业领域,由联想集团总经理杨元庆领衔的联想“1+1”家用电脑获得了推广奖,成为联想集团第三次获得的国家级奖励。应当指出,杨元庆等推广的联想微机包含了五大系列,那次申报得奖的“1+1”家用电脑不过是其中之一,由此也可以充分说明联想微机整体推广工作的巨大成绩。

  倪光南院士接着指出,高技术产品的推广包含着技术的持续创新、规模生产的组织管理、品牌运筹、市场开拓、销售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支持服务的实施和完善等等。实践证明,杨元庆当时的一系列决策和措施是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的国外报道说,联想是挖了HP公司的经理来才做好销售的,这不正确,因为杨元庆是在联想公司中成长起来的。他在联想中固然担任过HP公司代理产品部门的领导,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但究竟如何推广国产微机,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此前的1990—1993年,联想原先所采用的、以做终端用户为主的微机销售方式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在1994年后,他“临危受命”率领微机部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很有创造性的,没有他们的这种努力,今天联想微机就不可能登上中国第一的宝座。

  ——关于Wintel框架下创新

  倪光南院士进一步说明,高技术产品推广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对PC厂商来说,在Wintel框架下如何创新需要探讨,当年的联想“1+1”家用电脑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回顾历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Wintel对PC的控制还未达到现在的程度,那时芯片的集成度也不很高,主板上还有许多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分立元件,所以各家的主板设计和性能各不相同,这给了PC厂商增值和创新的空间。联想微机的主板历来都是自己设计的、有创新。例如1990年,我们在国内推出的联想286,首先采用了16MHz主频和零等待设计,它的运行速度是当时国内最畅销的AST/286的1.6倍。又如联想386SX和386DX推出时主频分别是25MHz和40MHz,而当时市场上同类机的主频还是20MHz和33MHz。1991年10月,我们在演示会上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86微机,这比其他公司在中国推出486要早半年左右。

  但后来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特别是从1993年起 Intel进入了芯片组领域,到1998年就占有了超过 90%的市场份额,Intel还提供参考设计并直接向PC厂商提供主板,这使各家PC的性能和推出时间趋于一致,大大缩小了厂商增值、创新的空间。

  为此要研究在Wintel格局下的对策。由于软件和集成电路是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应把这两方面作为突破口。例如,联想“1+1”家用电脑的“幸福之家”随机软件,采用拟人化三维场景设计,颇受用户好评;联想的主板采用了SpeedEasy免跳线技术和智能化可管理技术等等,也是创新。

  上述“幸福之家”是在软件方面的增值,而主板的SpeedEasy等等技术则包含了BIOS软件和专用集成电路二方面的技术。当然,除了这二方面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努力创新。

  八、联想品牌逐步形成

  时期

  大致时间

  与联想品牌关系较大的一些事件

  创建期

  1984.—1989

  1984.11.计算所公司成立;1985.5.推出联想式汉卡并于198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3.联想286推向国际市场;1989.11.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

  成熟期

  1989 –-1994

  1990在国内推出联想系列微机并于1992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推出联想“1+1”家用电脑;联想微机被评为国内最佳微机、成为国产微机第一位

  繁荣期

  1994—现在

  联想微机(包括“1+1”家用电脑等五大系列)推广取得极大成功,跃居中国第一、亚太第三;1998联想“1+1”家用电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类)

  1994年以来,联想“1+1”家用电脑和其他联想电脑系列推广的一个重大成绩是大大发展了联想品牌。

  品牌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个品牌的价值和能量存在于用户的心目中,它是广大用户长期以来对这个品牌感受、了解和认同的结果,所以品牌是公司的一种战略资产也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联想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认为,按照历史情况,可把联想品牌的发展大致分成上表列出的三个时期:

  ——创建期

  联想这个品牌主要是通过计算所公司推出的联想式汉卡(汉字系统)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这一拳头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性能、质量、服务等等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并获得了以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许多荣誉,在1989年11月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所以说,“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

  ——成熟期

  在这期间,联想主板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推广,成为我国计算机界出口量最多的产品;在国内则推出了联想系列微机(从286到586),它在推出时间、技术、性能、质量、服务、价格等等方面都在国产微机中处于前列,被用户评为最佳国产微机,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还开始推出联想“1+1”家用电脑,此后,联想微机成为国产微机第一品牌。

  ——繁荣期

  1994年以后联想微机的推广取得了极大成功,先后推出了商用电脑、1+1”家用电脑等五大系列,联想微机每年销量都翻一番,终于超过了国外微机,跃居中国第一。联想1+1”家用电脑已占国内家用电脑市场的50%以上,成为家用电脑最佳品牌,再加上其他的联想产品也纷纷涌现,这些都繁荣了联想品牌。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