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实践本体论之利弊

2023-08-17 15:17:5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士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实践作为《费尔巴哈提纲》(简称《提纲》)第二条真的理性表述,45年前风靡一时。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第二段】开头句被频繁引用:“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按照这个表述:实践是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行为。这种实践者是共产主义者的对象活动,与共产主义者等同。《提纲》第二条,结合全文理解,尤其是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真的理性体现在革命实践中,在革命实践中实现真的理性。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有具体的价值指向,改变(自然与社会)环境。

  马克思为什么在实践前加上‘革命’限定词。《提纲》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按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的解析:“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这是针对私有制特殊阶段—资本私有制社会的解析,是狭义历史观的范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共产主义】资本私有制是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来支配工人劳动的社会,他们作为该社会的主导者和实践者,也主持着精神的生产。作为实践者显然与共产主义者是绝然对立的存在。马克思非常清楚两个实践群体的差异,他必须区实践者的阶级属性,指出二者的对立实况。在狭义历史观范畴内,对立的实践者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实践的共产主义者,二者实践行为和目的也是截然相反的。实践主体混淆了,实践目的必然相反,南辕北辙。笔者认为,明确主体避免抽象泛滥的实践观,这是马克思给实践加上限定词的第一个原因。

  《提纲》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特征,即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对象的差异。正是费尔巴哈把人类存在活动只理解成认识论行为,他倒退成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者。只从宗教、感情和思维与对象关系理解人的丰富多方面生活, 回归到思维自我活动中,成为空想主义者,瘸子打围坐着喊,而不是改变现实的‘革命’者。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区分开德国的客观唯心主义者,避免走入空想、不接生活地气的思辨哲学,返回古典哲学的‘唯一’抽象中。

  古典哲学‘归一’的 终极抽象,弊端是武断带有主观的猜测。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变成唯心主义的关键。这种主观的猜测是唯物主义进入社会历史的翻板。马克思避免自己思维的武断,把哲学之初否定的感性,发展为人的感性对象活动。主体分为文明社会前后的人、人类。文明社会即私有制产生,之前的人类、群体,具有对自然的一致性。此后由于社会管理者把众人让渡的权力窃取为私有,以此对社会劳动分工,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同时也前置下分配劳动果实的比例关系。蛋糕做得再大,不会改变这个比例关系。到了资本主义后阶段,资本榨取劳动者维持最低生理必需外的的产品,这种本性决定了这个社会蛋糕不能无限大,蛋糕最大边界以多数劳动者的最低收入和消费为极限。共同富裕是高士们画在石壁上的大饼,广大的劳动者取不下来。感性避免了抽象中的主观猜测,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征。不理解其哲学本体,就不能区分狭义和广义历史观,也就不能区分二者主体和本体差异,关键是与旧唯物主义混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主观主义之武断猜测臆想,这是古典哲学终极归一抽象无法解决的弊端。

  依照马克思哲学产生顺序,先是在《手稿》里针对资本私有制这一特殊阶段的解析开始,主体是工人—现实的个人,本体是感性对象活动—劳动,由此解析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相对一般劳动而言即感性对象活动,是人类始基性活动。最初与动物活动相类似,当劳动者能自觉劳动,不是与进食直接相连时,人把自己与动物分开。感性对象不但是劳动者创造对象,还是意识对象。人们在对象活动反映出自己的本质,物质的意识。

  语言是意识的符号,最初是人们感性交流的工具,不具有归纳、抽象性,不能透彻感性对象本质。哲学一定在文字产生之后。只有文字才能确立概念,思维叙述的基础。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发生巨变,不再是追求世界统一的原则,而是要说明人是如何存在的,始基性活动是什么?物质统一性,正确方面,承认物质自然先在性。错误,排斥否定了思维的特殊存在及其产生的历程。思维与物质没有直接联系,思维产生于人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劳动创造活动中,马克思在《形态》里表述为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广义历史观由狭义的资本私有社会逆推而来,由明显的物质与思维齐头并进的人类存在方式推断出劳动创造这种感性对象活动。用实践本体论抹杀了马克思表述文明社会前后的差异,异化观念的根基,人类解放与否的衡量标志。

  哲学是一种思维,无论你在前面加上‘科学’‘实践’等字眼,都无法说明其本质,思维不能直接改变现实,否则就陷入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维等于感性对象。哲学必须借助人的头脑,改变个体思维,然后才能率领广大的民众进行改变现实的物质行动。最后一位具有科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者康德告诫我们:实践要以人类价值观为原则。《实践理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是至高无上,是科学和人类行为不可打破的底线。科学是自然界的一对一联系的实证研究,道德与人类价值观不是研究者的行业准则。而康德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马克思的本体论某些方面契合了康德三大批判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说马克思哲学是人学、人道学也未尝不可。人与动物相比,具有两个独特性。一是能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是具有思维功能,明确区分自己与它物,还能把自身作为思维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思维。马克思哲学是一体两面,不能拆分的。这一体两面恰当的说明人的本质,用唯物论表述马克思哲学,势必分裂分割了马克思哲学的有机结合,遮蔽了其思维意识性,人们看不到马克思哲学的道德观,人类生存的价值观。

  人类始基性的物质生活创造活动,最初不具有明显的意识性,只是人类偶然的特殊活动。此后随着活动的三维性扩展,意识才逐渐成长,经过至少100万或200万年后才有了飞跃,有了文字后的哲学科学思维的萌芽。实践是具有明确主观意志的行动,用这样的词汇描述整个人类历史,带有先置的主观意味,把人类起点说成是突兀的就有了清醒意识,这不符合人类发展历史渐进的长期过程。人类探讨真理的可考据的历史不超过5000年,通过实践检验真的理性探索,不超过600年。大约从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大航海开创年代。理性思维是人类创造自己物质生活的副产品,辅助加速了人类创造活动,是人类二重性活动之一。康德以人类生存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实践立标,预示人们可能走邪路,以追求真理为名,毁灭人类发展的未来。康德的告诫在自然科学方面已成事实,以原子弹氢弹和生物武器足以毁灭人类三五回。社会学方面,美国出现石碑铭刻,要把80亿人类裁剪到五亿,消除一切低端的垃圾人口,只保留精英人群。不要把领袖的言辞剔除历史—具体时空背景,把具体对象演绎成普遍对象。这叫以偏概全,寻章摘句的篡改本意,以教条方式歪曲前辈的探索。真理只有相对,没有绝对。科学和社会学都是如此,而且社会学没有超脱认知主体的第三方标准。一句话,社会学的主观性标准强于自然科学的客体对象轨迹标准,认知主体受个体的主观价值标准、思维观念、经历和阶级性左右。在文明后的阶级社会里,没有各阶级一致认同的社会真理可言。以有涯个体人生,无法学习浩瀚的知识,但可以为自己生存发展立个有限目标和准则,为社会生存发展准则进行探索。这就是哲学的内容和目标,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都是这样的伟大探索人士。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