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顽石:请大家读读苏洵的《六国论》

2018-04-10 10:01:0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顽石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历史上有多篇《六国论》,以北宋苏洵的最为有名。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这就得稍微了解一下苏洵所处的时代背景。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而采用文人治国理政。而文人大多软弱,所以有宋一代在外交上从来就没有强硬过。

  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将官经常轮换,行军打仗必须严格按照皇帝的部署进行,不得越雷池一步(蒋委员长治军或是师从宋君)。这些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北宋前期一百余年间,宋军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多为败仗。而北宋后期到整个南宋的对外战争,更是败得一塌糊涂(出了一个能打仗的岳飞,还被当成余孽给整死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政府开支更加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加之豪强大肆兼并土地,致使贫富严重不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庸惰无能,必然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进贡大量银两及丝绸、茶叶等各种物品。“奉之弥繁”,导致百姓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国力越来越衰颓,此消彼长,可谓祸患无穷。

  苏洵洞悉北宋日渐羸弱的原因,可他不敢直接“妄议”朝政,于是借古讽今,写下《六国论》,用以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历代史家、政论家各有看法,观点未尽相同。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弊在赂秦”。应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洞见。苏洵发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感慨极具远见卓识,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警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即便在今天读来,仍然感觉振聋发聩。

  《六国论》以其鲜明的观点、严谨的逻辑、生动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和对时弊切中肯綮的抨击,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这是苏洵对中国文化做出的特殊贡献。

  《六国论》曾长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卖炭翁》曾长期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这些篇目于十来年前均被删除。顽石百思不得其解,像《六国论》《卖炭翁》这样的千古名篇,何以不能入语文教材编辑的法眼?

  【附】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18.04.0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