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历史

清朝是如何收复新疆的?

2023-03-17 11:17:42  来源: 温伯陵公众号   作者:温伯陵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

  清朝的历史,必须和世界历史进程联系起来看。

  自从大航海以后,欧洲列国就开始在全世界跑马圈地,他们通过漫无边际的海洋,在各大陆板块边缘的岛屿和半岛上建立殖民地,掠夺香料、黄金等贵重资源。

  菲律宾、印尼、中国台湾、北美的新泽西和佛罗里达、印度次大陆的斯里兰卡等率先沦陷地区,无一例外都是这种性质的岛屿和半岛。

  而历史规律决定了,“得寸进尺”才是人与人、国与国交往的主旋律。

  于是从17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列国便不再满足于大陆边缘的殖民地,不约而同地深入各大陆板块腹地,积极在内陆开拓殖民地。

  英国和法国进入北美深处,和印第安人展开激烈交锋,并且进入印度腹地,准备挺进中亚地区。俄国在欧洲没有出海口,便翻越乌拉尔山一路向东,掠夺欧亚大陆腹地的皮毛。

  在这样的背景下,雄踞东亚的大清和欧洲列国迎头相撞,便是必然结果。

  只不过大清遭遇英法的海上挑战,要到19世纪,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而大清遭遇俄国的陆上挑战,时间要早得多,标志性事件是新疆的准噶尔部崛起。

  如此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身处其中的大清并不了解,但是没关系,世界的巨变,逼迫大清必须做出选择。

  2

  1644年入关的大清,最初并没有雄心壮志。

  这个政权原本是满洲贵族、漠南蒙古贵族、辽东汉人军阀通过“八旗”整合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所以大清具有异族政权和阶级压迫的双重属性。

  入关以后,大清做为东亚最成熟的统治集团,和缺乏武力的大明文官士大夫集团联合,并把大明的卫所军人改编成绿营,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征服中国的事业。

  以小族凌大国,趁大明虚弱的时机鲸吞天下,可想而知,大清的核心统治集团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

  “能守住到手的领土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称霸东亚呢?”

  虽然蒙古高原的喀尔喀蒙古、新疆的卫拉特蒙古、青海的和硕特蒙古、西藏的僧侣都臣服于大清,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大清的羁縻属国,和大清没有实质上的隶属关系。

  这种政权之间的关系,和大明时期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这也算领土扩张的话,那大明的西部边界应该在葱岭,而不是嘉峪关。

  所以准噶尔部在新疆崛起的时候,康熙皇帝根本不在意,也不觉得准噶尔对大清有什么威胁,在很长一段时间,康熙和噶尔丹都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1671年,噶尔丹继承准噶尔部的台吉之位,立即向大清理藩院汇报情况,并给康熙送上进贡物品,康熙也承认了噶尔丹的台吉地位,给与丰厚的赏赐。

  这次互动是康熙和噶尔丹交往的起点,此后十八年,他们两人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

  噶尔丹吹捧康熙是“执掌力轮大可汗,以经纶治理天下,深谋奇功传遍八方”,康熙则表扬噶尔丹是西陲英雄。原本藩属国进京朝贡有人数限制,但康熙对准噶尔部不做具体要求,以至于噶尔丹每次都派数千人进京朝贡,然后领取数千份丰厚的赏赐。

  噶尔丹是黄教弟子,于是在1678年,五世达赖喇嘛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封噶尔丹为“博硕克图汗。”

  藩属政权的首领称汗,对大清来说,属于严重的僭越行为,但康熙可能是不在乎,也可能是鞭长莫及,便承认了噶尔丹的地位,从此在来往书信中不再称“噶尔丹台吉”,改为“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图片

  总的来说,大清和准噶尔、康熙和噶尔丹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关系,如果这段关系保持下去,康熙基本不会对西部用兵,大清也不会有实控疆藏的野心。

  但问题是,噶尔丹是有野心的,俄国也是有野心的。

  准噶尔部曾追随成吉思汗征战,虽然不是黄金家族的直系成员,却世代和黄金家族联姻,是黄金家族非常倚重的军事力量。蒙元退出中原以后,准噶尔部也一度控制蒙古高原,出过太师也先等豪杰人物,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这些祖先的往事,成为噶尔丹记忆深处的辉煌历史,所以自从继位以后,噶尔丹便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以准噶尔部为基本盘统一新疆,再出兵青海、西藏、蒙古高原,以成吉思汗为榜样,以黄教为意识形态,重造大蒙古帝国。

  噶尔丹要重造大蒙古帝国,面对的最强大敌人是俄国和大清,次一级敌人是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的可汗,再次一级敌人是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城邦政权。

  敌人有强弱,那么征服也有先后顺序。

  大清是必征之敌,属于心腹大患,俄国的重心在欧洲,属于疥癣之疾,于是噶尔丹决定“远交近攻”,具体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先向大清示好稳住康熙,同时结交俄国获取援助,赢得准噶尔部崛起的时间。第二步征服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地,巩固基本盘,第三步夺取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第四步是以“俄蒙联盟”组织起来的大半个欧亚大陆,兵临北京和康熙决战,重演也先在土木堡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蒙古复兴蓝图,噶尔丹也可称为一代枭雄。

  那俄国为什么要支持噶尔丹呢?

  一方面是俄国向欧亚大陆扩张,必然要和大清交锋,那么扶持新疆的噶尔丹,便能打一场付出小收益大的代理人战争。

  另一方面,俄国征服欧亚大陆的经济目的是收集皮毛,卖到欧洲赚钱,而以游牧为生的蒙古部族,正好做收集皮毛的经济代理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噶尔和俄国的关系迅速升温。

  噶尔丹继位的十年内,除了和康熙频繁写信,还向莫斯科派出六批外交使团,“友好的获得了俄国当局的友谊”,俄国还允许准噶尔牧民到南西伯利亚放牧,答应不收留逃亡俄国的蒙古王公。

  而迷惑了康熙、结交了俄国之后,噶尔丹开始在新疆持续用兵,到1679年便攻克哈密和吐鲁番,基本统一新疆北部地区,兵锋直逼嘉峪关和青海一线。

  关于这一点,甘肃提督张勇在奏报里说的很清楚:“噶尔丹侵吐鲁番,渐次内移,住居西套,前哨已至哈密,去肃州仅十余日。传闻虽未可信,然其情匿测,谨以奏闻。”

  至此,噶尔丹和准噶尔部成为大清的西陲边患。

  那康熙决定收复新疆了吗?

  还是没有。

  当时康熙正在和三藩打仗,在新疆开辟第二战场几乎不可能,只能下诏抚慰噶尔丹,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此时大清在东部已经没有敌人,但康熙依然没有下定决定和噶尔丹开战。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新疆地区脱离中国已九百年,还不是大明朝的故土,只要噶尔丹不侵犯大清的利益,康熙就能容忍。

  然而,噶尔丹不懂康熙的态度,抱着恢复大蒙古帝国的雄心壮志,还是碰到了康熙的逆鳞。

  1688年5月,噶尔丹以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不尊重达赖喇嘛为借口,举兵3万东征喀尔喀蒙古,走出复兴大蒙古帝国的第二步。

  6月,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遭遇噶尔丹的骑兵,两军鏖战三日,土谢图汗大败而逃,噶尔丹又击败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基本扫荡了喀尔喀蒙古的有生力量,占领蒙古高原。

  喀尔喀蒙古诸部丧失了牧场和牛羊,实在活不下去了,便纷纷南下投奔大清,当时出访俄国的大清官员见到这样的场面,在日记里写道:

  “喀尔喀国人男妇追随,驼马络绎而南,不下万数,奔忙倥偬。”

  漠南蒙古是大清的铁杆盟友,而喀尔喀蒙古是漠南蒙古的远房亲戚,他们投奔大清,大清就不能不管,于是康熙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牧场,并调拨张家口、独石城、喜峰口的粮食赈济他们。

  东征进展的如此顺利,大出噶尔丹的意料,噶尔丹觉得不能沽名学霸王,便决定趁胜追击,和喀尔喀蒙古、康熙会猎于北京城下。

  其实在东征前,噶尔丹就向俄国派出使者,希望和俄国结成战略同盟,获得实质性援助。

  按照以往的交情来看,噶尔丹对结盟的事充满信心。

  但是很不巧,那年俄国正在雅克萨和大清打仗,等噶尔丹的使者抵达俄国的时候,俄国已经战败,并和大清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不方便光明正大的支持噶尔丹,便派出使者悄悄送给噶尔丹一批枪支大炮。

  噶尔丹在东征途中接收了这批装备,实力更加暴涨,一路追到乌兰布通地区,距离北京仅仅700里。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遇到瓦剌南下,决定亲征,结果做了瓦剌留学生。现在瓦剌的后裔又兵临城下了,背后还有俄国的支持,康熙也做出了亲征的决定。

  不同的是,康熙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竟然打赢了。

  康熙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古北口,命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兵出喜峰口,自己则亲率主力,和两路清军在乌兰布通会师。

  为了抵御康熙,噶尔丹命令部下,把一万多头骆驼的腿捆在一起,这样骆驼就卧在地上,而噶尔丹的士兵藏在骆驼后面,向清军射击。

  两军交战一整天,打的非常艰苦,而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一路清军从侧面冲进噶尔丹的大营,骑着战马一顿砍杀,噶尔丹大败,连夜撤退,并向康熙保证:“不敢复侵中华皇帝之喀尔喀。”

  这场战争,不仅激化了大清和准噶尔、俄国的关系,也彻底撕下喀尔喀蒙古的遮羞布。

  以前喀尔喀蒙古可以说,我们可以做大清的藩属,但大清不能干涉我们的部族事务。但经过噶尔丹的一顿折腾,喀尔喀蒙古完全靠大清的保护才活下来,有什么资格要求独立自主?

  再者说,喀尔喀蒙古都打不过噶尔丹,又怎能打过大清?噶尔丹可能再次东征,难道大清就不能北伐?

  思来想去,喀尔喀蒙古的王公们决定,跪下投降吧,以后风里来雨里去,就跟着大清走了。

  康熙非常高兴的和他们订立盟约、划分牧场、设立旗盟,每年还调拨45万两银子和大量粮食,来供养喀尔喀蒙古的王公和牧民。

  从此以后,喀尔喀蒙古便成为大清实控的外蒙古,可以说,这块地方是噶尔丹送给大清的。

  3

  噶尔丹东征,除了给大清送来外蒙古以外,也对康熙的地缘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既然噶尔丹能扫荡外蒙古,兵临北京城下,说明准噶尔部的实力非常雄厚,俄国的支持非常给力。这次击退了噶尔丹,那下次呢,下下次呢?

  大清能保证,每次都能取得胜利吗?

  而且蒙古是大清的盟友,如果噶尔丹经常东征骚扰外蒙古,那么外蒙古对大清的忠诚就要大打折扣,紧接着,漠南的内蒙古也会怀疑大清的实力,他们会不会脱离大清的掌控,倒向噶尔丹甚至俄国,谁能说得清呢?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清便是自断羽翼,到时候以满八旗的薄弱实力,如何驾驭偌大的中国?

  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康熙的脑海里,迫使他做出一个决定——西征,消灭噶尔丹。

  只有如此,才能保护蒙古,进而保卫大清。

  1695年,俄国援助噶尔丹一千鸟枪手和车载大炮,送到外蒙古和东北交界处的克鲁伦河,让噶尔丹自己去取。

  俄国这么做,目的就是诱导噶尔丹和大清作战。

  而听说俄国援助装备,噶尔丹也觉得大有可为,便起兵三万,沿克鲁伦河而下,接收了俄国装备,直抵内蒙古和黑龙江交界处的巴颜乌兰山。

  次年正月,康熙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东路统帅,指挥黑龙江、宁古塔、盛京八旗和科尔沁部蒙古兵,沿克鲁伦河西进。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西路统帅,指挥陕甘的八旗和绿营出宁夏,截断噶尔丹的退路。康熙亲自做中路军统帅,指挥满蒙汉主力部队出独石城,迎战噶尔丹。

  这场仗其实打的挺轻松。

  1696年5月,康熙到达克鲁伦河时,噶尔丹还没有从乌兰通布之战的阴影里走出来,不敢和康熙正面作战,便撤离克鲁伦河。

  探子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康熙时,康熙都笑了:

  “克鲁伦河是天然屏障,要是噶尔丹和大清隔河相拒,还挺麻烦的,现在噶尔丹竟然撤退了,我无忧也。”

  于是康熙命清军追击噶尔丹,噶尔丹大败,“降而来者甚多”,噶尔丹一路向西跑,又在土剌河昭莫多地区,被费扬古的西路军击败,噶尔丹“引数骑逃出。”

  康熙第二次亲征大胜。

  1697年春,康熙认为“此贼一日不灭,边陲一日不宁”,于是亲赴宁夏,发动第三次亲征。

  经过昭莫多大战的失败,噶尔丹经营二十余年的势力已经土崩瓦解,而且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其东征的时候起兵响应大清,转战科布多和天山南北,导致噶尔丹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麾下只有几百骑兵,沦落到“捕兽为食”,基本没有战斗力了。

  这次面对康熙的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觉得没有翻盘机会,便在三月份喝下毒药,了此一生。

  噶尔丹死后,康熙册封策妄阿拉布坦为准噶尔汗,统领准噶尔的故地。

  康熙觉得,野心勃勃的噶尔丹死了,策妄是朕亲自册封的,嘉峪关以西肯定安宁了吧?

  但这只是康熙的一厢情愿,嘉峪关以西非但没有安宁,反而比以前更乱了,因为策妄的野心不比噶尔丹小,而且比噶尔丹走的更远。

  受封准噶尔汗不久,策妄便出兵哈萨克、转战新疆各地,没几年就控制了天山南北,恢复了噶尔丹全盛时的疆域。

  而且策妄在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有想法,他觉得蒙古诸部都是信奉黄教的,而黄教领袖在西藏拉萨,那么要征服蒙古诸部就必须征服西藏,把黄教领袖掌握在手里,挟黄教以令蒙古诸部。

  在18世纪就用意识形态配合军事征服,策妄的理念还是很超前的。

  于是在1716年11月,也就是大清消灭噶尔丹的20年后,策妄派出6000精兵,穿过青藏高原的无人区,经过8个月的艰苦行军进入西藏,随即攻克拉萨,成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准噶尔进入西藏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拉萨已经陷落,康熙也不知道策妄的真实用意,但康熙很清楚一件事:

  西藏是云南和四川的后背,一旦准噶尔控制了西藏,就能出兵云南四川,直接威胁大清腹地,到时候西北和西南两路作战,对大清不利。

  于是,65岁的康熙决定出兵西藏。

  1718年3月,康熙命西安将军额伦特、侍卫色楞从青海出兵,分兵两路进军西藏,两路清军在西藏那曲的喀拉乌苏河会师,和准噶尔军打了一个多月,就被准噶尔军截断粮道,两路清军全军覆没。

  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满朝震惊。

  很多大臣都说“藏地险远”,我们不要再去西藏打仗了,准噶尔要就给他呗。但康熙还是那句话,西藏是云南和四川的屏藩,绝对不能给准噶尔。

  同年10月,康熙命将军傅尔丹、富宁安统兵出阿尔泰山,为北路军,牵制准噶尔部。命平逆将军延信统兵出青海,为中路军,直奔喀喇乌苏。定西将军噶尔弼、副将岳钟琪出四川,为南路军,沿川藏险路进入西藏。

  而为了协调三路清军,康熙又封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进藏清军。

  事实证明,中国王朝只要铁了心做一件事,就没有做不成的,包括进军西藏,历朝历代都没有派重兵进去过,但康熙说进,就一定能进去。

  1720年8月,噶尔弼和岳钟琪的南路军就攻入拉萨,延信的中路军也抵达喀喇乌苏,准噶尔的五百残军,从藏北草原逃回新疆。

  为了防止准噶尔卷土重来,康熙命岳钟琪和延信先后留守拉萨,并拥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布达拉宫坐床,至此大清实控西藏,版图上又多出一块巨大的土地。

  原本进军西藏的时候,康熙命青海的亲王罗卜藏丹津一起行动,承诺攻克西藏以后,封他为实权的西藏汗。

  但西藏的一系列事情尘埃落定时,已是1722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当年康熙就驾崩了,真正论功行赏要到1723年(雍正元年)了。

  雍正表示:“先帝的承诺,我不知道”,结果罗卜藏丹津不仅没有成为实权西藏汗,赏赐也只是“加俸银二百两”,雍正还封察罕丹津为亲王,和罗卜藏丹津互相制衡。

  其实雍正的用意不难理解。

  青海是进藏的跳板,也是黄教盛行的地方,如果青海和西藏连成一体,就很容易演变成政教合一的强大地方势力,只有把青海和西藏分开,才能起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所以罗卜藏丹津知道封赏结果后,大怒,当年就联络了20多万旧部和喇嘛起兵造反。雍正也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苏丹、岳钟琪、常寿为副将,统领满蒙八旗和绿营兵马,开往青海平叛。

  年羹尧和岳钟琪们用速战速决的战术,仅仅用七八个月时间,便平定了青海的叛乱。

  1724年,雍正设立青海办事大臣,并在青海设立扎萨克,用控制蒙古的方式治理青海,1728年,雍正设立西藏办事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领导五位噶伦处理西藏事务,并常年驻兵两千。

  就这样,通过和准噶尔的战争,大清实际控制了青海和西藏。

  4

  随着大清实际控制外蒙古、青海、西藏,基本达到剪除准噶尔羽翼的战略目的,只等最后一击,就能彻底铲除准噶尔,实际控制新疆,消除俄国扶持代理人乃至直接干涉中国的隐患。

  1731年雍正派使节出使俄国,就明确告诉沙皇安娜一世:

  “彼准噶尔所居之地,虽与内地相距遥远,今我朝廷将使其地为耕地,变其属下人众为朝廷直接统治之民。”

  这份外交辞令,可以看作是雍正给俄国的战书,也是大清实控新疆的宣言。

  但是吧,雍正数次出兵准噶尔,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发,反而损兵折将。

  例如1731年7月,清军傅尔丹部被准噶尔包围在和通泊,常禄、马尔萨、巴塞、海兰、定寿、马尔奇等将领战死,万余人的清军只剩下两千人,非常惨烈。

  经过这些失败,雍正已经打消了铲除准噶尔的心思,和准噶尔约定以杭爱山为界,杭爱山以东属大清,以西属准噶尔。乾隆继位后,也遵守了这份合约,还和准噶尔开展贸易,一片停战和平的景象。

  而那段时间俄国和准噶尔的关系,也维持着“合作+斗争”的状态。

  一方面来说,准噶尔在争夺外蒙古和西藏失败后,被困在新疆一隅之地,在战略上很难有大发展,所以准噶尔的外交态度就是“联俄抗清”,希望借俄国的支持援助,保住新疆的地盘。

  另一方面,准噶尔屡次战败,导致俄国开始怀疑准噶尔的实力,便在合作的名义之下,对准噶尔提出更多的领土、经济要求。

  例如1716年,俄国听说准噶尔的叶尔羌有金矿,便派出两个团步兵、七百骑兵、七十名工匠的小型军队,跑到新疆争夺叶尔羌,最后被策妄阿剌布坦击退。

  1728年前后,准噶尔向俄国输出的商品价值1.2万卢布,俄国向准噶尔输出的商品价值1.8万卢布,俄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总的来说,大清和准噶尔依然是在天下体系里交往,俄国想把准噶尔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准噶尔谋求在大清和俄国的夹缝里生存。

  如果就这样下去,俄国会继续向新疆渗透,逐步完成殖民或半殖民的目标,乾隆在天下体系的指导下,可能不愿意主动出兵新疆,损失八旗有限的兵丁。

  那么再过几十年,俄国就会逼近嘉峪关,进而图谋内外蒙古和西藏。

  但是运气这个东西很奇妙,一旦赶上了,挡都挡不住。

  1745年,策妄阿拉布坦的继承人噶尔丹策零死了,其次子“以母贵、嗣汗位”,但这个新大汗才13岁,又生性残暴,勉强做了几年大汗,便被准噶尔实力派给推翻了,拥立噶尔丹策零的长子继位。

  此人是噶尔丹策零的私生子,没有自己的嫡系军政力量,1752年又被准噶尔实力派达瓦齐、阿睦尔撒纳推翻。而阿睦尔撒纳是俄国支持的,也准备挟洋自重,和达瓦齐争夺准噶尔汗位,结果两年后被达瓦齐击败。

  阿睦尔撒纳觉得俄国靠不住,一咬牙一跺脚,爷投清了......随即带着两万部众投奔大清,本人还亲自到热河朝拜乾隆。

  阿睦尔撒纳向乾隆汇报:

  “准噶尔已经乱了十年,各部族兵力孱弱,牛马死亡不计其数,正是大清西征的绝佳时机,如果皇上出兵的话,我带路。”

  听到这番话,乾隆敏锐的发现,消灭准噶尔的机会到了,便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并发出上谕:“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此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朕再四思维,有不得不办之势。”

  也就是说,乾隆得到了带路党,了解了准噶尔的详细情报,准备一举消灭准噶尔,终结大清和准噶尔的战争。

  1755年2月,乾隆命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副将先锋,永常为定西将军,萨拉尔为副将先锋,统领5万兵马、15万匹战马,分兵两路西征准噶尔。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有没有带路党,战争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康熙、雍正年间,准噶尔的实力强劲,几乎没有实力派投降大清,所以大清和准噶尔作战几十年,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现在准噶尔衰落了,有实力派做大清的带路党,结果就是新疆几乎传檄而定。

  史书记载:“台吉、宰桑或数百户、或数千户,携酮酪,献牛羊,绎络道左,师行数千里无一人敢抗颜者。”

  到了5月份,清军就攻入伊犁,达瓦齐带两千余人逃往南疆,很快又被父老乡亲们搜出来送给清军。

  雄踞西陲百余年的准噶尔,至此覆灭,大清初步实控新疆。

  为什么说初步呢?

  因为雍正曾想把准噶尔的人口变为“朝廷直接统治之民”,但乾隆背离了雍正的治疆路线,消灭准噶尔后,分封了四个大汗共治新疆,大清留守军队只有五百。

  乾隆是把外蒙古、西藏的治理模式,完全复制到新疆去了。

  阿睦尔撒纳投降大清的目的,是借大清的力量消灭准噶尔,自己取代准噶尔独掌新疆。乾隆封阿睦尔撒纳为四汗之一,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于是在清军主力撤离以后,阿睦尔撒纳便扯旗造反,驻守伊犁的定北将军班第兵败自杀,俄国听闻新疆地区重燃战火,也给阿睦尔撒纳写信,对他的造反行动,表达了最大限度的口头支持。

  事已至此,乾隆便出兵再次西征。

  正好1757年新疆地区天花盛行,牧民和牛马死亡不计其数,清军趁机长驱直入,7月份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国,大清平定北疆。

  而就在阿睦尔撒纳造反的时候,大清扶持的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罗尼都、霍集占也在南疆造反,准备在南疆建立伊斯兰教的国家。

  所以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乾隆在1758年命兆惠为定边将军,统领清军接连攻克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喀什等地,击败大小和卓,彻底平定南疆。

  就这样,大清和准噶尔征战70年后,正式实控新疆。

  5

  把大清收复新疆的过程捋一遍,我们可以发现,大清从辽东的弹丸之地起家,直到收复新疆成为雄踞东亚的大国,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计划。

  大清走的每一步,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能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大明朝衰弱了,努尔哈赤默默积蓄实力,随后果断起兵称霸辽东。李自成灭明,中原群龙无首,多尔衮起倾国之兵入关逐鹿,夺取万里河山。

  准噶尔崛起西陲,康熙为了保护蒙古和北京,开始长达七十年的清准战争,这个过程中有过犹豫和反复,但终究是坚持下来了,逐渐实控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把大清的版图翻了一倍。

  能做到这最后一步,和两个条件是分不开的。

  在欧洲列国深入内陆的国际大气候下,大清和俄国迎头相撞是必然的,要守护辽东、漠南、华北这三块大清的根基之地,就必须主动出击,把边境线尽力推到最远的地方,御敌于国门之外。

  在以小族凌大国的国内小气候下,大清皇帝面对人口众多的汉人,又必须不断和塞外少数民族结成同盟,补足小族人口的短板,以此和数量庞大的汉人相制衡。

  这两个现实条件结合起来,便成为大清开疆拓土的动力。

  而俄国深入欧亚大陆腹地,事实上切断了游牧部族的退路,导致蒙古诸部不可能和匈奴、突厥一样,战争不利时流窜到欧亚大草原,到伊朗、东欧等地谋生。

  这个现实条件,又成为大清实控蒙疆藏的助力。

  总而言之,大清的版图远超大明,不仅是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世界历史进程的推波助澜。

  从此以后,大清取得了和俄国争夺新疆的主动权,也构建起中国内陆的坚实防御线。

  一百多年后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本质上是大清和准噶尔战争的延续,而满蒙汉回藏的脆弱平衡,也在太平天国起义、汉人力量崛起的大背景下,变得支离破碎,给辛亥革命埋下伏笔。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