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剩余价值的渊源、演变及其对当代经济的启示

2023-08-17 15:35:5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叶风尘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引子

  哲学意义上,宇宙存在一个基本的规律:因果律。有因才有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因果律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前后次序不能颠倒。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个理论错综复杂,说法不一,争议较大。从因果律的角度,资本主义只是剩余价值的果,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的因。如果止步于对于结果的批判,不去探究结果背后的成因,真相就不会浮出水面。

  下面探讨的真相,是剩余价值的成因,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主义的成因,前者在时间顺序上是第一位的。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演化,成因都不会演化,它是超脱于具体社会形态之外的经济体的自在规律。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的析出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从基本生活的保障到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第次发展。下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进化到上一层级。有需求才能催生出产业,每一层级的产业都需要它的下一层级的产业为自己输送劳动力,每一层级产业也都会为它的上一层级产业输送劳动力。

  要想为自己的上一层级产业输送劳动力,自己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生产效率高到一定程度,它的产品需求就会饱和,劳动力就会析出。效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农业没有效率,就不会诞生工业;工业没有效率,就不会有今天璀璨的物质文明。

  需求饱和,产品会过剩,劳动力也会过剩。过剩的产品可以养活过剩的劳动力,过剩的劳动力投入到新兴产业,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剩余价值和劳动力的析出,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百度百科归纳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基本概念的解释,第7条: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源于第二产业或者第一产业析出的劳动力。拓展理解一下:不仅是第三产业,所有产业在它的建立之初,都需要它的下一级的产业的劳动力析出。

  要想析出劳动力,就要获得效率;要想获得效率,必须付出代价。农业化时代,人类获得效率的手段,隐含在产品的生产手段之中;工业化时代,轻重工业剥离,生产效率更高,人类获取效率的手段独立于产品的生产手段之外。农业化时代,剩余价值能代表劳动力的析出;工业化时代,剩余价值不一定能代表劳动力的析出。

  普通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只是普通剩余价值,它只能析出剩余的产品(剩余价值),并不能析出劳动力。能析出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建立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它就是马克思提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既能析出产品,也能析出劳动力。能析出多少的产品,就能析出多少的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剩余价值有着同样的外在形式-利润,很容易混淆。实际上,普通剩余价值不过是劳动的手段,相对剩余价值才是劳动的目的。只有析出劳动力,经济才会增长。

  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理解,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数量。这种劳动力的数量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原始的劳动力数量,一类是析出的劳动力数量。原始的劳动力数量代表着原始价值,它并不会因为劳动力的析出而贬值;析出的劳动力数量代表着原始价值的增值,增值意味着经济的增长。

  相对剩余价值率、资本利润率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和剩余价值率有关吗?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的比率。这个剩余价值率只能表达两大部类的比率,不能表达增长。用相对剩余价值代替剩余价值,得到相对剩余价值率,它可以表达劳动力价值的增长率或者经济增长率。由于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价值并非固定的比例,所以它是近似的经济增长率。

  相对剩余价值远远小于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率也远远小于剩余价值率。由于轻重工业大体要维持1:1的比例关系,理想状态下,剩余价值率为100%,相对剩余价值率就要小很多了。相对剩余价值率只是代表了劳动力的析出,相当于经济增长的软件,这个增长率能否实现,还要看它的硬件,企业固定资产的增长率。

  固定资产的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后者来源于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有关。在中国,关键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是3年。建设项目属于重工业,建设资金要沉淀三年才能变现。为了维持生产的均衡,重工业要把一半的生产能力留给自己,于是变成了六年才能变现。这样,中国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6年,即资本利润率16.7%。

  现实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中国只有75%的产能利用率,0.75×16.7%=12.5%,即中国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是12.5%,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理论上限。如果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足够高,可以析出足够多的劳动力,这个理论上限就可以实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相当于农业可以为工业析出足够多的劳动力,最高经济增长速度很接近于理论上限。

  第三产业的收入来源及其剩余价值

  回过来看,第三产业的收入是不是来源其它产业的剩余价值呢?是,但是这个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普通剩余价值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铺垫,相对剩余价值才是社会进步的源泉。相对剩余价值只能由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原则上不能析出劳动力,所以不能贡献相对剩余价值。

  虽然不能贡献相对剩余价值,但是无论哪个行业的劳动者,都会贡献剩余价值。理论上,所有劳动力的劳动价值都是一致的,劳动力价值也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每个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也是一致的。很多人纠结于复杂劳动应该创造比简单劳动更高的劳动价值,站在劳动价值论的角度,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复杂劳动,来源于简单劳动的析出,就算复杂劳动再了不起,其成就也必然体现在劳动力的析出成果上,特别是简单劳动的劳动力的析出成果上。

  还有人纠结于明星的收入高,是不是创造的价值也高。马克思在早年间,曾经纠结于价值是构成的还是分解的。一个线段是由几个单独的线段组成的,还是一个线段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的线段?最终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分解的,它的总长度不会因为我们分成长短不一的几段而有所变化。唱歌唱得再好,也不能析出劳动力,线段的总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每个劳动力都会为社会贡献剩余价值,但是这个对剩余价值的贡献是我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这涉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发现:价值转形,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轻重工业分工之后,这个分配有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按照资本的权重分配。换句话说,谁拥有的固定资产多,谁分配到的剩余价值就多,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就多。这种按照资产所有权分配整个社会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它是价值转形的前提条件。

  轻重工业的分工与价值转形的形成

  没有轻重工业的分工,剩余价值就不需要拿出来重新分配,所有产业的剩余价值都封闭在该产业的内部。虽然剩余价值依然会存在,但是不会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转移。此时,我们能看到的剩余价值(利润),其实只是相对剩余价值,它代表着一个行业要对另一个行业进行劳动力的输出。因为资本密集低的产业不能向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转移剩余价值,所以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很低。

  价值转形所带来的效率是社会的效率,资本家是如何看出来分工的好处呢?它和规模经济有关。工厂生产一件产品,要投入各种资源。工厂不仅要支付各种资源的生产成本,同时要为各种资源的占用支付时间成本。一件产品的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利润)共同构成的,生产成本变化不大,但是时间成本变化很大。

  我们把一个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看成是一条流水生产线,流水线的前段是投入,流水线的末端是产出。既然是流水线,就需要满铺在制品。只要前段有投入,末端就有产出。前后两次投入之间,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节拍)。

  节拍短,投入的钱可以很快收回,但是需要铺设较长的流水线。因为中间的在制品多,所以时间成本较高。在流水线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增加一个节拍(指工位),可以增加一个产成品,那么增加一个节拍,也必然增加一个在制品。

  一定会存在这么一个节拍:增加一个产成品所带来的收益恰好等于增加一个在制品所付出的代价,亦即一个单位产成品的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恰好等于一个单位在制品的融资所支付利息(盈亏平衡点)。这个节拍所对应的产量,就是工厂建设所需要的最小规模(临界规模)。在不考虑市场饱和度的情况下,规模越大,资本利润率就越高。

  流水生产线是福特生产方式的杰作,后来丰田生产方式又总结出一个流,让所有产品都不需要等待,一个一个的流动。现实中,不是所有的生产都采用流水线,但是基本原理都差不多。不管哪个方式,挣钱的诀窍就一个,要快!一快,产量就上去了,工厂的规模也上去了,所以才会存在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

  分工后,一家重工业的工厂可以服务于很多家轻工业工厂,而一家轻工业的工厂也需要很多家的重工业工厂的服务,所有工厂的生产规模都提高了,真正进入到了社会化的大生产阶段。如果一家重工业工厂只能对应一家轻工业的工厂,轻重工业就不会分家,彼此的生产规模都很小,资本利润率也都很低。

  轻重工业分工后,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就剥离了,剩余价值可以拿来进行社会统筹。此时,我们在个别劳动力身上看到的劳动时间,只能代表劳动力价值,不能代表劳动价值。由于不能自圆其说,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仅包含剩余价值,还包含价值转形。

  轻重工业分工之后,轻重工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必然要通过剩余价值(利润),专门从事分配剩余价值的阶层出现了,恰好这个阶层的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则,就是价值转形所需要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于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起来了。

  由于轻重工业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第三产业不能向重工业转移剩余价值的原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转形都是不完善的价值转形,两大部类的生产是不平衡的,只能通过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自发调整两大部类的生产平衡。相关内容,作者另有论述,这里暂且不表。

  结束语

  本文以崭新的视角,解读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以及两类不同性质的剩余价值的区别,剖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率、资本收益率、经济增长率等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轻重工业的分工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也澄清了当前社会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模糊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叶风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