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人民健康 > 中医

基层老百姓需要中医药!两会提议:让中西医并重在基层落地落实

2021-03-08 10:34:09  来源: 人民健康论坛   作者:壬岷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这几日,两会正在召开,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记者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委员的采访报道,颇有点感想。

  2020年她参加了“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北京乡村,她说,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很强烈,故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她呼吁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让中西医并重方针在基层落地落实。

  1965年毛主席626指示,造就了特有的“赤脚医生”制度。那个时候西药贵成本高,赤脚医生用的不多,最常用的两大法宝便是中医的“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不仅治疗费用低,而且疗效好。从1965年到1985年,赤脚医生在中国广大农村存在了20年,最后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笔者的老家是南方农村,对于农村大多数人来讲,有个小病小痛他们更愿意就近治疗,比如就近的乡村医生诊所或是镇里的卫生院。但是有些大的疾病,镇卫生院也治不了,就只能去到市里的医院了。现如今,还在坚持“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精神给农民治病的乡村医生也少多了,基层老百姓当然希望能有能治好病的好中医大夫,但是真的难找了,更何况是在农村。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去年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二本医学院的学生提的问题,她问:作为一名医学生,想本科就出来到家乡的县医院工作,是不是很没出息?她还说到,之前和同学聊以后的择业问题,同学都说以后要考研,然后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工作。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其实也很能理解这孩子的想法,毕竟现在早已经不是:“我是GM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的时代了。绝大多数优秀的人才资源都在往发达地区集中,往大城市集中,教育如此,医疗也如此。

  笔者老家是个四线城市,老家一个卫生部门工作的朋友和笔者说,市级医院招收人才挺难的,从本市考到重点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根本不愿意回来。他紧接着又讲了一个实例,当时医院给出的条件非常优越,比如上百万的安置费以及高薪,都招不来。

  在知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虽然大多数人都说尊重题主的选择,但大多数反映的都是县医院的发展不行,不少县医院在逐渐萎缩云云。简单来说,笔者看到的就是很多的县医院招不到或留不住优秀的医生。

  那么,问题的另一面就是,没有优秀的医生和技术,基层老百姓看病就难了,看不了又必须看的时候,就得往更上一级医院跑了。

  2021年2月,人民日报刊载了浙江省建德市乡村医生吴光潮的事迹:从1983年至今连续37年给村民看病只收取1元钱。而吴光潮,曾经是当地农村一名赤脚医生,他本有机会往“高处”走,但他婉拒了,他说:“我是党员,国家培养我,村民离不开我,我不能一走了之”。现如今,他仍用中草药、拔火罐、电针等中医药医术给村民们看病,且只收取1元钱。

  基层老百姓实际上是非常需要这样的中医医生的,吴光潮老人也可以说是“赤脚医生”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但实际上,在如今的环境中,吴光潮老人的事迹暂时还只是少数的个案。如若不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医疗整体逐利的大方向、大环境,这样的典型就只能是一般医生和医疗机构很难企及和模仿的对象。(参考阅读:村医连续37年看病只收1元,这样的典型该不该树?

  由此,笔者又想到海南的乡村中医黄海涛,这么好的一个青年中医,又愿意留守乡村,当地的政府和村民却不珍惜,真是让人慨叹!(参考阅读:海南农村这位人称小济公的中医被停业,几百患者焦急等待(系列报道)

  更甚至,一些地方护佑一方基层老百姓健康的还是“无证”的民间中医,对他们,是不是应该加以鼓励和扶持呢?

  当前基层的现状是“西医腿长、中医腿短”,要让基层有足够的中医药人,杨宇飞委员说还需要国家卫健委把中医药放在一个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还应改变整个医疗逐利的大环境,让医疗回归到公益性上来。

  希望杨宇飞委员这个建议能够早日实现,真正惠及到基层,来到农村人身边。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