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试问谢小宛:人民公社失败在什么地方?

2023-10-31 09:14:3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今日浏览头条,看到了谢小宛的名为《乌托邦的南街村是空想的产物》的视频。打开后,谢小宛便说人民公社为什么失败问题。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问题:

  人民公社的实践是失败了?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专家的研究所提供的事实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在《王曙光:全面反思人民公社制度的利弊》一文中指出:

  “人民公社是中国工业化和赶超战略的产物。新中国从1949年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到现在大概七十多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这么迅猛的工业化在全世界没有先例。在这个进程当中,农民的组织化、农村的合作化,包括人民公社,都做出了极其重大的历史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人民公社30年的时间,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也为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对于这一历史事实,也要给以相当的尊重。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达到了历史高度,在这一时期,农村教育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的兴修等等,都得益于人民公社体制。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在70年代,联合国卫生署提出,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制度与合作医疗是全世界农村卫生工作的样板。毛主席说,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时期,农村的健康水平乃至全国的健康水平提高很快。农村消除了大规模的传染病和流行病,儿童的死亡率达到全世界最低,这些都是得益于中国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这一点,我小时候是有切身感受的,村里的赤脚医生随叫随到,村民看病几乎不收费。这个体制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反而丧失了,导致在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大面积的倒退,到现在还是在补课。

  人民公社为改革开放的启动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比如社队企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人民公社时期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支撑了中国的现代化,也支撑了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不应该割裂地看待两个时期,特别是不要把前三十年说得一塌糊涂,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在这里王教授明确指出了人民公社的历史功绩:

  人民公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剩余,主要是近一半的资金积累;可以说,没有人民公社体制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

  人民公社为改革开放之后提供了劳动力基础,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必要前提;

  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达到了历史高度,在这一时期,农村教育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的兴修等等。

  人民公社为改革开放的启动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比如社队企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王教授所提供的事实来看,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是离不开人民公社,而且正是人民公社发展基础之上形成的。面对这样的事实,我想问谢小宛:人民公社怎么就失败了呢?

  从我国人口增长数据来看,1956年我国是6.28亿人,到1982年是10.16亿人,人口增加了3.88亿人,增长幅度是61.78%。这一人口增长的数据说明了什么样的事实呢?第一是我国农业从养活6.28亿人的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能够养活10.16亿人。从1956年养活10个人,到1982年养活16个人,这就是人民公社生产力发展的最好说明。这一铁的事实,说明人民公社“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说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胡说八道。在一个农业大国,在处于以人力与畜力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上,人口的大幅增长正是生产力发展最显著的体现。这也是后来我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最重要的基础。一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它失败在什么地方呢?

  据统计,解放初期到1957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6.28亿亩增加到16.77亿亩,增加了4900万亩,年均增长为0.4%,此后到1980年,耕地面积增加到20.69亿亩,增加了3.9亿亩,年均增长0.9%,集体经济是小农经济时期耕地增长的2.25倍,人民公社时期新建水库83300座,年均增长4230座,年均建设速度是小农经济时期的34倍。人民公社时期增加的3.9亿亩耕地,8万多座水库,300万里人工河堤,2200万眼机井。各类堤防16.5万公里,有人估算,工程总量达到3610亿立方以上,如果按每平方30元计算,相当于10万多亿人民币的价值。,生产队模式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不仅是满足了我国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对粮食的需求,而且对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和国民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了资金的保障。据统计,1953年到1981年,中国政府从农民那里拿走了7000多亿的资金,相当于同期中国积累资金1.5万亿元的一半左右。可以这样说,没有二多年的生产队时期为国家提供的资金积累,也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实现。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角度来看,人民公社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它失败在什么地方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人民公社时期一直是饿肚子,是承包经营、分户包干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而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据统计,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1959年是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40公斤。从1959年到1979年,20年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了88公斤,平均增长速度是4.4公斤/年;而在1970年到1979年这后9年增长了51公斤,年均增长速度为5..66公斤。在这二十年之间,即使在人口增长了3个多亿,人均占有粮食的增长还是呈现出一个加速的趋势。

  如果我们按照二十年的平均速度来预测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4*4.4=357.6公斤,与1983年人均拥有粮食的数量360公斤相差了2.4公斤;如果按照后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测算,1983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该是340+5.66*4=362.6公斤。比1983年的人均360公斤多了2.6公斤。根据我们粮食产量的统计曲线,事实上我国在1964年之后,而这个时期,正是人民公社经过头三年挫折之后,经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调整,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期,粮食产量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上升通道。

  根据上面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即使不进行分户经营的改革,到1983年吃饱饭也是肯定的。因此把吃饱饭归功于分户包干是荒唐的。

  许多人不顾我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增加了61%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492万人的基本事实,不知道能不能吃饱饭与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关系,却把吃不饱饭当作否定人民公社体制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无知和愚蠢。

  谈及改革之后的农村,有位网友(变祥子的孔乙己:2023.10.28)是这样说的:

  “告诉我,全国农村有谁能把农村建设好?自己修路,办学校,搞生态,办工厂吗?根本就不可能,都是有钱都往城里搬。农村人也没哪么高的觉悟, 现在除了有吃住还有什么,农村单身的多得很,谁会说单干比集体好。以前单干争田争地争水邻居关系差得很,现在都在外面打工关系慢慢变和谐了点,毕竟红白喜事需要互相帮忙。”

  这位网友的言语不多,却产出了集体生产和分户单干的根本区别,也道出了现实的无奈。现在社会早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社会,现实的、有竞争力的生产力不再是原始形态的个体生产力。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结合为组织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才是现代生产力,才是有竞争力的生产力。而我国,一个在1949之时还是处于原始种植的农业大国,正是经过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改变几千年以来靠天吃饭的状况,使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增长阶段,从而满足了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一个现代化社会,是需要一个艰苦创业的时期,是需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人民公社时期正是这个艰苦创业的时期,而且是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生活艰苦是肯定的,但它创造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许多国际学者看来是创造奇迹的时期,而在我国一些人的眼中却是失败的实践!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