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漫谈共同富裕

2021-09-28 15:10:0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原上草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能实现共同富裕吗?理论上肯定可以,中国有足够的物资生产能力,也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实践中,不是已经有的地方做到了吗?如坚持集体经济的上万个村镇。

  但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经济分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又似乎不可以。

  不过,只要修改一下共同富裕的标准,没有实现不了的。

  此话怎讲?

  笔者不是经济专家,不会拿那一套一套的洋名字洋概念来说事,如基尼系数之类。不是自己一点不懂,是不知道如何让广大群众听懂。当然经济专家们是否能让普通民众懂,那就看他们各自水平了。只是到目前为止,好象他们也并没有必要让下里巴人们听懂的意思。

  他们的理论,是构建一个纺锤结构,象北欧发达国家那样。这就是奋斗目标了。

  至于这个纺锤中间部分,多大才合适?形状偏向是近似棱形还是近似椭圆?并无固定标准。上网搜了一下,今天有人说,年入30万以上即达标;明天又有砖家说,年入6万即可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再过几天又听说10万就行了。但一周后又听说月入2万元以上才算。爱怎么定,就怎么定。反正专家说的都对。

  最富的人要有,最穷的也不必要消灭:消灭了穷人就不是纺锤而是一个炮弹头了,不符合“国际”标准。而且也不可能消灭。

  至于这套纺锤理论百姓能否接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是我一个人打工,能养活多少个孩子。都能象毛泽东时代那样养活三四个,那就满足了。当然这远远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也好,干部也好,小富即安思想是危险的。

  按照构想,上世纪末生产总值要比八十年代初提高四倍即翻两番,人均年生产总值800美元,也就是当时人民币值6000多元。注意仅是GDP,不是收入。这还只是小康标准,离富裕还有相当距离。翻两番这个目标早就超额完成了。可为什么中国普通老百姓就感受不到呢?

  这问题就得这样看:第一,被人拿走了多少;第二,老百姓实际收入占GDP比例是多少;第三,被通涨抵消了多少。

  毛泽东时代,我们没有统计GDP的概念。又是在一张白纸上起家,肯定远不如现在产值高,但赚到的也都是自己的钱,钱在国家手里,不管这钱怎么用,利润的一部甚至大部,既不会落到贪官污吏手里(哪象现在这么多贪官?),也不会交到少数大买办和垄断资产阶级和洋人手里。现在把人请进来,钱就不能不给人家,这好理解:靠大量引进投资增长起来的产值,当然要有不少于国际上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否则谁来投资啊?放血是肯定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定让单位产品上花费的劳动量比例越来越小。按理,科学发展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可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掠夺和压榨,日益上涨的房价让生产场地房租在产品成本上占比越来越重,要在市场恶性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也迫使老板降低成本只能从压低工人工资方面想办法。这就是不管西化派学者如何鼓吹今年GDP又长了多少,百姓都不感兴趣的原因。

  再来说通涨。改革一开始,通涨就跟着来了。从前几分钱的菜,一下就涨了十多倍,鱼和肉也长了几倍。到了现在,是百多倍了(不举例了,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再自己去感受)。现在几千块的月收入,比不上从前几十块钱管用。不过不要紧,赚到的钱比物价涨幅来得快就没问题。那时许多人放弃铁饭碗做起初期个体户,确实赚不少,不过比起善于钻空子的国字倒爷,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占人口大多数的打工们就没有这福气,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工资虽然涨了好几倍,可是永远追不上物价,钱包觉得还是紧巴巴,不管用。进入本世纪,当年的个体户除了少数人发了,大多数也垮了。这很正常:买的人还是那么多,卖的人多了,肯定得利就薄了。少数人先富的目标虽然实现了,可是基尼系数也越来越大。

  要说社会管治方面比不上毛泽东时代,民众绝大多数是认同的,但讲到经济生活,现在很多人就不服。这些不服的人里,先富就不说了,他们踩毛泽东时代是必然的;但大多是打工奴隶,甚至媳妇都娶不上,娶上了也生养不起,别说三四个,养一个也难!可是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在踩毛。出现这种反常识现象,不能不赞温水的作用太好了。

  此话又怎讲?

  从前在建国初期,要在一穷二白旧中国基础上建设国家,不勒紧裤腰带肯定不行,不就20多年,物质消费不可能有现在的水平。解放前资本家白手起家的,开始时日子同样不好过(官僚买办资本除外)。对于这一点,你去问问一些还在世的老资本家就可了解。就是1978年开始改革放开,在有了毛泽东时代打下的经济基础上,78到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民众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当时民众家里确实是电视机等电器开始有了,但基本上都是通过海外同胞“南风窗”所赐。有较明显改善的只是当年个体户,还有靠做倒爷发达的。

  需要提醒一下,六一年时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年困难,绝不比78年初期形势好,已经被官方和民间一致认同。退一步说话,即使按西化派学者所说的66年到76年“停滞不前”,但最反动的右派公知也从不敢对62-65年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取得的成绩说半个不字。用三年时间就把被“罪恶的三面红旗”“破坏”的经济恢复和提高了,苏修债务也还清了,广大群众都能感受得到那三年的巨大变化,可是后来那几年如何呢?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先说城市。从前人人工作,没有失业,也没有失业或企业破产危机。一个双职工家庭,虽然一个人每月只有几十元,加起来甚至不到百元,可是开国领袖、高干和高知们顶多都是三四百,企管也是二百以下。不要看表面少,用起来就见用。当时一个中学生,在校寄宿除了每月十元包三餐,没有其他支出,注册费很少。住和水电暖都不花钱,在校医室看伤病也不花钱。所以,连同交通费(学生月票二元)个人文具和卫生用品,十五块就够用了。上大学国家出钱。更重要的是住房,要么公家分配,要么租房也不高,月租十元水平以下的就可以满足需要。医疗除了特殊药品,基本上全报。不但自己的可报,连家属的也能报。所以不但普通工人也能养三四个,而且人民敢花钱。

  可能因为惯坏了,所以八十年代初期突然放开市场,物价急升十倍,有点类似休克疗法,就引起民间强烈反弹,导致社会出现动荡。之后,管理者学精了,工资物价都不急涨,一切慢慢来。于是,几十元的工资几十年后涨到现在几千元,上百倍了呀!物价和生活支出也在涨,可是这回只是“悄悄的进村,”温水里的青蛙就不鼓噪了。

  而让少数人急起的却不是温水,特别是放弃国家对企业领导的薪金管制后,企业内原来不大的差距就一夜之间增长几十倍。你尽可以说这是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经济发展的成果,可是,即使生产品真多了几十倍,也得卖得出去才能变现呀!

  市场需求不可能无限大。竞争下利润趋向平均值。能赚到就那么个数字了,有人涨就必然要有人跌,才能收支平衡。可是要明跌,青蛙们就不止是鼓噪那样简单了。于是管理者发明了下岗,两三个人的活一个人干,工资加几成、加一倍。据说这叫做提高效率,算了一下账,还真是那么回事:首先省了地方——要知道现在租金占了成本支出大半;其次省了各类保险;再就是省了至少一半工资支出。最后就是现在的996甚至007,七八千元,你不能说工资上涨得少,可是能工作的寿命也不会长。生命诚可贵,怪不得后生们要躺平了。靠卖命换来的钱,再多也没命花。

  从前读书时,对于教科书上“失业工人增多会降低在业人员实际工资”的说法无法理解。确实不可能理解:因为生活在一个没有失业的国家里。虽然收入不多,可是人人有工作,没有人啃老。如上文所述一个人工作尚且能养几个,那么一家有几个人工作,生活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公知们最理直气壮的口号,就是毛时代很“普遍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先不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时也不是一朝就富起来的,几百年前他们的工人饱了没有?只说自己。既然“普遍贫穷”,那天天挤爆酒楼享受“一盅两件”的难道是外国人?当时要没有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那么多老字号早就关门了,还怎样坚持到现在?尽管无良者都在说那时的坏话,人民是如何贫穷,可是,商店里酒楼里却人来人往,其兴旺景象连现在的步行街都根本无法比。如果因为出生在八十年代后,没有见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尽可以从众多老电影中找回从前的真实情景:那时花钱没有现在这样大方,没有花那么多钱用于购买群众演员和建设电影城假景布置,全是现场实拍。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和情景,甚至还要控制客流数量。

  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效益低下”的计划经济产物,工厂也好,商店也好,在所谓崩溃时代红红火火,却在后来纷纷倒闭。在一个大鱼吃小鱼的丛林世界里,就是今天富裕了,明天就一定会更好么?

  什么是共同富裕?本作者才疏学浅,只能暂时说这么多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岁河西,十八罗汉村共富了吗?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村镇一步一脚印,没有土豪也没有穷人。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