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张艺谋退步了?还是观众进步了?——浅谈让信仰断崖的《悬崖之上》

2021-06-05 14:34:55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郑娇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一、直观与感受

  深夜看完在学校不断加场的《悬崖之上》,内心却死寂一般。

  张艺谋可能真的江郎才尽了,亦或者他不适合拍谍战片?总之,他真的退步了,还不是一点。这是我看过的最差谍战电影,没有之一。

  郭松民老师将此片上升到信仰,意在表达精英们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信仰,真是非常客气了!但鄙人以为,此片连一丁点儿“信仰”的味道都不曾调配。

  近几年,影视作品多见谍战题材,此题材因其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和各种想知道“谁是卧底”的吃瓜群众,绞尽脑汁“猜猜乐”的福尔摩斯探案情节,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早已失去了谍战作品最初要表达的——“信仰的味道”。

  对于“信仰”,张艺谋谍战片的结果是:完美地“解构”了,而非“建构”。

  二,信仰不是暴力

  问题来了,“信仰的味道”应该是什么味道?或许暂时回答不上来,没有关系。

  我们换个角度来想想,“信仰的味道”最不应该是什么味道?

  最不应该是空呕味儿,最不应该是血腥味儿,最不应该是暴力味儿,最不应该是冰凉味儿,最不应该是喜剧味儿,最不应该是武打味儿……

  很不幸,这些奇怪的类似于“软柿子式芥末味儿”竟然齐刷刷地出现在这部所谓的《悬崖之上》里,致使我早已五味失灵,满肚子空呕,无法入睡。此片强烈不建议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观看,但我在片场看到了一个可能不到10岁的小朋友,不知道他看完此片,当晚会不会做噩梦,现在突然理解了电影分级的终极意义。

  在这里,不得不追问:拍电影的人到底对历史负不负责任,搞文艺的人到底对文化负不负责任,写本子的人到底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负不负责任?

  如果学电影分析的人,把这样的片子拿去一帧一帧剪辑,一帧一帧写分镜,内心不怎么强大的女生,不抑郁很难。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如果我们的英雄先烈看到我们用满屏的暴力和血腥来表达信仰,不知先烈们会作何感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些满屏的暴力和血腥是自己不满10岁的孙子辈儿要一口气全部消化的,不知道会不会气得活过来。

  原来,电影人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人的精神”,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生命的伟力”,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信仰”了。所以只能采取极其强烈的冲突和对抗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购买人们的注意力,让人看到全部的假丑恶,而不是让人哪怕看到信仰里的真善美的一丁点儿面相。

  诚然,“信仰”也许意味着“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可是《悬崖之上》里面有一丁点儿提到了“党、国家和人民”吗?共产党员楚良和王郁在谈到《共产党宣言》时的口气、眼神、动作、话腔多么地鄙夷与不屑。也许这是为了剧情需要,为了骗过汉奸特务,难道其他地方都不能稍微表现一下到底共产党员在为谁而坚守,为谁而战,为谁而奋斗,很遗憾,一丁点儿的痕迹也不愿意留下。但是影片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表达汉奸坚定的信仰和政治立场,他们杀人不眨眼,他们嗜血成性,他们对与自己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一律斩立决,大量着墨于特务的顽强战斗力,在影片中,共产党员却是那么地不堪一击,还专门挑了一个软骨头的叛徒大书特书。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两群黑衣人一直在打架,像极了“猫捉老鼠”,所以观众才会在看到特务抓错人,被打成一滩烂泥的时候,一片狂笑。

  不知诸君至此,有没有嗅到一点点上述的合成口味儿。明明是生死攸关的时候,明明是共产党员为了能继续潜伏下去,终于得以从生死悬崖边上得救一次的时候,这个时候,为什么要给特务被打成一滩烂泥的镜头,难道就为了博得观众一笑,笑特务是废物吗?不服吗?不服来战啊?不服单挑啊?你就是抓不到我,一群饭桶!(请诸君自行吃下这奇怪的软柿子芥末味儿)

  三、信仰:错误的展开方式

  如果真的要拍谍战,要拍隐秘战线,难道此时不应该去关心共产党员从生死悬崖走过之后,信仰是否依然坚定,为何坚定,因何坚定,为谁坚守?这个时候不正是展现信仰的时候吗?共产党员被敌人折磨致死,也不当叛徒,确实可以展现信仰,但影片也没有用镜头,认真交代过为什么共产党员被折磨成大小便失禁,被折磨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时候,甚至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潜伏的同志,这是为什么?但影片却只是偶尔用“黎明和黑暗”这一对模糊意象处理,而且无比珍惜笔墨,在最该表达的时候不表达,在不太有意义的镜头里才会出现这一对模糊意象,根本没有交代共产党员的黎明到底是什么?现在的黑暗到底又是什么?所以,小朋友看完之后,可能除了会做噩梦之外,也许在回家的路上会问他的父亲或者母亲:“爸爸,爸爸,妈妈,妈妈,到底什么是黎明?为什么那个大哥哥要牺牲自己?哦,原来一根铁丝可以打开手铐啊,哇,那个哥哥太经得住打了。”

  信仰真的不是只能用“暴力”和“血腥”场面来表达的,那为什么电影不惜花三分之二的镜头要用这些来表达信仰,因为“暴力”和“血腥”最容易用镜头表达,拍摄难度最低,对抗性强,冲突性强,更易于表达“信仰与背叛”这对矛盾,同时在人们内心扎实地构建了一个叙事:信仰就是流血与牺牲,信仰的味道是“血味儿”和无穷尽的“苦味儿”,换言之,没有“血味儿”的信仰可能不一定是信仰,或者就是假的。

  可是,果真如此吗?

  四,信仰:正确的展开方式

  为了避免让大家将“信仰”带入宗教色彩,我们换个同义词,“信念”或者“真理”。

  请问,我们在追求“真理”,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哪怕有再多苦再多累,我们觉得甘甜不?我指的是精神上的甘甜,或曰颜回式甘甜。我们中国的文字真是很讲究,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叫做“苦中作乐”。为什么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到,将粽子蘸着墨汁吃,还一下吃了俩,还满口说着“真甜”,习总书记对此做了一个精辟的论断:“真理的味道真甜!”

  还有我们的英雄先烈江姐、刘胡兰等,为什么我们一想到她们,我们感受到一股共产党员的英气和骨气,是柔而坚韧的,是可以撞击内心的,是可以激发斗志的,是可以砥砺人鼓舞奋进的,而非《悬崖之上》中的“软而霸道”的。此部影片并未将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真正立体地刻画出来,反倒将敌人的形象刻画得无比到位,因为敌人嗜血成性,因此容易刻画,而精神最难刻画,所以映射地拍一组对比序列,不失为一个讨巧技巧,但也只是讨巧罢了。

  再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小时候听咱爸咱妈说起,她们那个年代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不要受苦,有个房子能住,有个舒服的大床能睡,能吃上饱饭的那种朴素坚定信念时,她们虽然在奋斗过程中遭遇很多挫折和艰难时,只要一想到这些信念,一下有了奔头的那种感觉,突然之间就不累了,也不苦了,也觉得甘甜许多。

  有人会说,呀,这不是兴奋剂吗?这不是臆想吗?诶,您还别说,最终这臆想,它还就变成了活生生的甘甜味儿的现实。这个东西不叫臆想,而是前进的动力,只是老百姓的动力和一个国家的马达发动机动力配比与大小不一样罢了,但都叫动力,也都叫理想,也都叫信念,也都叫信仰。只是老百姓更多的是信仰自己,国家更多的是信仰老百姓,但老百姓之所以能朴素地信仰自己,是因为国家这台大的发动机,带动了老百姓这台小发动机的超高转速,以使老百姓自动加速奔跑。所以信仰不是悬在高空中的,不是贵族精英才有的,每个老百姓与生俱来都有,只是信仰的层次高低不同罢了。国家强盛之时,老百姓的信仰可能就更高,是对美好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国家衰败之时,老百姓的信仰可能就偏低,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吃饱饭,穿暖衣,有地住,有田耕,能满足物质生活之必需即可。

  我们纪念先烈,纪念革命英雄,纪念的是他们的精神,是他们的未竟之志,而非还原他们当时被打得多惨,被凌辱得多么血腥暴力,诚然,这些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共产党员的铁骨铮铮,但必须对此类镜头要有所认真交代,不能拍完暴力血腥就了事,应该大篇幅还原背后的精神气概,还原为什么他们如此硬骨头,因为这是一群有着建立新中国,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这才是谍战剧的“灵魂”和“影心”所在,如果只是为过一把武打戏的瘾,只是为了展现暴力和血腥,那么这不仅是对共产党的亵渎,更是对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先烈们的严重亵渎。

  这些本该在谍战剧中反省的根本问题,却无一展现。请问:导演,您通过此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作为一名青年人,真诚地希望您能为我们中华民族深远计,为民族的未来计,在理解信仰之时,不要退步了,因为观众进步了。当您滑向了信仰的断崖,融入退浪,后浪便会激流勇进,完成中华民族未竟之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