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马越然:“社恐i人”也要“松弛”过新春佳节

2024-02-09 14:32:30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马越然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春节临近,各地张灯结彩,家家喜气洋洋,亲戚朋友的团聚越来越多。尽管充满着期待,但是互联网也有些年轻人发出了“惆怅”之声,大朋友和小朋友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可能有自己的忧愁。返乡和正在返乡的大朋友们已经开始担忧亲戚朋友们的盘问,学业、工作、婚姻的三连击让人难以招架。避而不谈影响氛围,虚假搪塞内心不安,聊天的尽头可能是沉默或者争吵,整个春节期间若要把同样的问题重复回答若干遍,令人身心俱疲。已经放假的小朋友们则担心在饭桌酒局上被要求“表演节目”,父母提议,亲朋鼓掌,或许还有“优秀同辈”珠玉在前,自己只能勉力起身。唱歌跳舞驾驭不了,魔术杂技现学已迟,饭后看个外国电影可能还会被考英语,让一众“神兽”秒变“社恐i人”,留下“心理阴影”。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各方纷纷下场讨论,观点不一。有些站在长辈一方的人认为是现在年味淡了,氛围大不如从前。学成归来的孩子们逆反期延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能理解大人的关爱,不愿照顾亲戚们的心情。站在孩子立场的一方希望长辈能更体贴晚辈平日的辛苦,更好地尊重晚辈的个人隐私和情绪,不要把孩子作为炫耀的工具,也不要利用传统文化和家庭关系“规训”晚辈。“置身事外”的评论者会认为春节期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带来了文化冲突,特别是城乡之间、代际之间、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冲突集中在了一时一地几人身上,在拜年声和饭桌旁显现了出来。

  上述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只是问题或许没有那么严重,可能不过是不同性格的人面临春节活动的不同反应。年轻人中有社交达人,热爱过年的热闹,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饭桌上载歌载舞不在话下。但年轻人中也有“社恐i人”,他们可能不善言谈,不喜热闹,甚至可能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都脸红心跳。

  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媒介视角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灵感,帮助寻找解决之道。从媒介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声音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中了。近年来,知乎等问答平台让同类信息更为聚集,网友围绕一个话题纷纷“盖楼”,将这个话题一路送上热搜。近年来流行的短视频,特别是近一两年爆火的各种角色扮演账号和短视频段子手,更是将这种观察和情绪通过表演具象化,还原了真实的场景,添加了夸张的成分,呈现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引发了舆论共鸣。

  从媒介内容的角度看,热烈讨论的背后,其实并不是愤怒和隔阂,很多时候反而是理解与温情。吐槽的背后,很多时候是网民分享自我的喜悦与继续投入生活的乐观。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分享以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分享,通过短平快的方式生产了媒介信息,初看也许情绪强烈,但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消解沉重意义后留下的是轻松和快乐。

  从媒介效果的角度看,此类媒介内容的集聚出现,提供了改变双方观点的可能,促使家人朋友之间走向理解。长辈可以透过短视频学会诸如“社恐”“i人”这样的新词,听到晚辈的心声,想象晚辈平日的生活,理解他们过年的反应。晚辈通过短视频自我解嘲、释放情绪、博君一笑、收获粉丝。

  知乎问答还是短视频也许提供了让长辈和晚辈观察彼此世界的窗口,但这背后的重点词无外乎是理解。面对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的情绪或者有时候的夸张化表达,我们不必过分紧张。新春佳节,亲朋相见,说话往往是最直接的情绪表达。哪怕是吵吵闹闹,也是情真意切,不妨一笑了之。所谓的“惆怅情绪”是健康的表达,其实也可以促进人们正视年轻人的诉求,帮助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当新年的钟声临近,当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春节抹不掉的底色还是阖家团圆的喜乐。(作者是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