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传正气

纪实散文:有感于“红军渡”的“红色文化”

2023-07-27 15:45:40  来源: 中国教育报刊社系列网站   作者:翟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碑廊、纪念碑、纪念碑等所生动展现的特别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红色文化题材。

  例如,总占地5000余亩的广元市苍溪县“红军渡”的“红色文化”景区,由红军渡红军文化旅游区、西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区和嘉陵江杜里坝水上休闲旅游区三部分组成,这里不仅有红军渡纪念园、武当山森林公园、中华百家姓氏追踪园、相思书法碑林园和乡土树种博览园五个主题园区,而且还有巍巍塔子山,悠悠嘉陵江。

  苍溪县红军渡纪念馆坐落在塔子山下、嘉陵江畔,这里就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主渡口。

  站在红军渡纪念馆的广场上,远远望去,静静流淌的嘉陵江像一条玉带穿绕在苍溪这块革命老区的大地之上。

  在广元市苍溪县“红军渡”的“红色文化”景区内,既以“红军渡”为标志,又汇集着“功勋馆”“红军渡标志铜质塑像”“红军石刻标语碑廊”“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强渡嘉陵江战役的纪念碑·渡口遗址·渡江指挥所”“王渡场·红军街”等革命遗址、遗迹、碑廊、纪念馆、纪念碑这样的红色文化元素,以此而构成了“苍溪红色文化”。而“苍溪红色文化”,即是以这样的展示,而成为了“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红色文化题材”中的独特一卷——

  (一)

  “功勋馆”

  红四方面军转战苍溪的三年,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红军,当时的苍溪全县人口仅有28万,其中就有3万人参加了红军,并有妇女、儿童约10万人参加了支持红军的志愿工作。

  现在,注目于红军渡景区功勋馆,我们不仅可看到,在当年的川陕第三次苏维埃大会上,苍溪县被选评为了当时川陕苏区的模范县,而且还可看到,馆内巨大的红军英烈纪念碑上,黑底白字刻着按出生地所辖乡镇排列在石壁两面的红军英烈名录。于是,我们仿佛看到:在当时的整个苏区时期,苍溪烽火连绵,山河尽染,战火曾把这里烧成一片焦土,红军的足迹遍布全县,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苍山溪水,献出宝贵生命的有25000多人,其中有名可查的烈士达6000多名,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千里西征转战到川陕边区,趁四川军阀酣战之机,于12月底相继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创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正式成立。红色之火在大巴山熊熊燃烧,川陕苏维埃政权大旗迅速漫卷苍山溪水。

  1933年6月15日,红11师由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红30军政委李先念率领,粉碎了田颂尧“三路围攻”之后,继续追击溃敌扩大川陕红色根据地,迅速收复了南江的长赤,旺苍的木门,继占龙山场,随即由地下党员张统荣作响导,兵分多路进入苍溪,占领东河(宋江)沿岸。

  1933年7月上旬,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文昌宫(今苍溪县文昌镇)建立。新成立的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辖14个区苏维埃,95个乡苏维埃,539个村苏维埃,面积为2398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参加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的干部3000余人(其中妇女约600人)。

  1933年9月5日,苍溪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苍溪县文昌宫召开,到会代表230多人,其中妇女代表20余人。会上正式选举了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班子:苍溪县苏维埃主席蒋德洪,副主席王子和、蒋德兴、宋成先,委员张学忠、王锡文等。

  1934年2月,为粉碎刘湘“六路围攻”,红军收缩阵地,撤离苍溪。1934年9月中旬,红军取得了黄猫垭战役大捷,围歼敌军1万余人,毙敌4千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后,第二次进军苍溪,9月22日攻克苍溪县城,占领了嘉陵江以东全部地区。

  1934年9月下旬,县苏维埃地址迁到老观场。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十万雄师胜利挥师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4月初,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再迁至苍溪县城。

  著名的苍溪县黄猫垭战斗遗址——

  苍溪县黄猫垭战斗遗址位于苍溪县城东北102公里的蟠龙山梁上,山上盘龙寨和狮子寨之间的岩壁上,有一对黄色巨石其形若猫,故名黄猫垭。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追击中,徐向前总指挥亲率红30军及31军93师从巴中出发,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作先头部队急速穿插敌军后方,火速抢占了黄猫垭,切断敌孙震部退向苍溪的后路。

  红30军在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的指挥下连夜急行军,抢占了黄猫垭峡谷地带的两边山头。

  1934年9月15日拂晓,逃跑敌人主力退到黄猫垭,我军全线出击,一天一夜肉搏血战,敌人全部就歼,共毙敌旅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俘虏敌军10000余人,缴获枪支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获反攻以来最大胜利。黄猫垭战役大捷,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取得反六路围攻彻底胜利。

  为纪念黄猫垭战斗的伟大胜利,苍溪县人民政府于1967年修建了 “黄猫垭战役胜利纪念碑”竖立于黄猫垭口,李先念主席逝世后,特地要求将其骨灰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

  革命火种不断蔓延——

  自1933年6月到1935年5月,红军在苍溪的三个年头中,几乎无日不战。其战况之激烈,时间之绵长,战果之巨大,在苍溪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仅有 28万人口的苍溪县境内,有3万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战斗100多次。主要有反“三路围攻”中发生的激战池口、马梁包合击、四平山大捷、戴冠石遭遇战等战斗;“三次进攻战役”即“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中巩固发展红色政权所发生的激战永宁铺、攻占白鹤铺、钳制二道坎、袭击光山子、奇袭大获城等战斗;反“六路围攻”中进战县城所发生的龙岗山阻击战、激战燕窝岭、大杀回马枪、血染扫塘河、黄猫垭歼灭战等战斗。

  为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胜利,当年的广大红军指战员舍生忘死,艰苦奋战,献出宝贵生命的有25000多人,其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6000多名。当时,整个苏区时期烽火连绵,山河尽染,战火曾把这里烧成一片焦土,红军的足迹遍布全县,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苍山溪水,可谓处处皆胜迹,山山垂青史。

  当年,在军阀进行严密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苍溪人民群众忍饥受饿,接济出来的粮食是支援红军的颗颗红心,苍溪儿女血洒丛林,用鲜血和生命,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当年,在苍溪这块红土地上走出了罗青长、任荣、杨大易、吴忠、苏毅然、李泽民等6位中央委员,任荣(1971年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苏毅然(曾任山东省委书记)、李泽民(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等3位省委书记和任荣、杨大易、吴忠、李开湘、李明、樊学文、赵承丰、伍国仲等18位共和国将军。

  老区人民尤为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不仅更是情系苍溪,而且还留下遗嘱,将其骨灰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

  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地区转战期间,中共苍溪县委和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当地群众为红军行进提供帮助,在红军最困难的时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为战士们解决了许多问题。

  1934年,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苏区的封锁,物资运输极为困难,许多生活用品都买不到,不少红军战士吃饭没有碗,只能用盖房子瓦片来代替。看到战士们的生活如此艰难,不少群众主动为红军战士捐资捐物,苍溪龙山镇的木匠庞正言连续几天不休息,日夜赶工为红军战士们车出了上千个木碗,只为战士们吃饭能用上碗。

  由于长期战斗,红军战士大多着装破旧且杂乱,亟待统一军装。为了让战士们都能穿上崭新的军装,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文昌镇办了一个“红军被服厂”,周边乡镇的几十位手艺高超的裁缝师傅来到被服厂工作。要做衣和裤,哪来线和布?红军被服厂的工人同志们即从当地土豪劣绅埋藏的财物中搜查来白布、丝绸、纱线。白布要染色,没有染料,红军被服厂的工人同志们即用谷草灰兑水,再熬煮成灰色染料来染布。绵线都是自己纺。

  钮扣怎么生产呢?别看这小东西,当时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只有自己想办法造。钮扣用什么材料造?被服厂的几十位工人同志群策群力,开了个“诸葛亮会”,终于有办法了——

  红军被服厂的工人同志们上山砍了一些竹子回来,用刀削成条,再锯成小方块,磨成圆形,最后包上一层布(制衣余下的边角料),然后用针线钉上,于是“竹钮扣”问世了。

  有了充足的物料支持,很快,一件件干净整洁的深灰色军装送到了战士们手中,穿着崭新的军装,红军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器宇轩昂。

  川陕苏区模范县苍溪——

  苍溪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苍溪县苏维埃政府从宣传群众,扩红参军;打倒土豪,平分土地;发展党员,层层建党;建立政权,工农当家;发动妇女,组织群团;戒绝鸦片,增进健康;动员春耕,发展经济;拥军优属,组织代耕;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清剿土匪,维护治安;建立地方武装,保卫红色根据地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34年12月,在巴中召开的第三次川陕省苏维埃大会上,苍溪被评为川陕苏区模范县。

  呵,这正是——

  红军人马进苍山

  沿途撒下宣传单

  蜀道由此镶红色

  万里苍山红了天

  小小苍溪

  人人闹红

  青壮打仗

  妇孺支前

  打过嘉陵江

  迎接党中央

  哪怕前方荆棘密布

  革命信念永相存

  志士先驱长眠

  弥足珍贵精神世长传

  一股英豪气

  萦回苍山溪水间……

  (二)

  “红军渡标志铜质塑像”

  多年前,我就听说广元市苍溪县的“红军渡标志铜质塑像”,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冷锻铜质塑雕,又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1年3月9日在苍溪城郊塔山湾强渡嘉陵江的胜利,而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拔专款之后,再由四川省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王官工创作,并由当时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在苍溪城郊塔山湾红军渡江遗址处施工。于是,凭此资力、智力、群力,方使该铜质塑雕铸造而成。

  此后不久,苍溪“红军渡”即列为了四川省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尔后,又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面对这尊有新颖构思、生动造型的巨型雕塑,不能不使我产生一种神奇的感觉。这尊高9米、长14米的雕塑,是那样深邃肃然地用自己的古铜色调来衬托了这壮丽的嘉陵江畔,是那样静静地泊在了岩崖与绛紫色的霭岚之中令人遐思,是那样自信地任凭旁边湍急的大江东去,任凭那霍霍的水声掠过自己的头顶朝朗朗的云天而去……

  雕塑的大理石基座正中,镌刻着当年徐向前元帅亲笔书写的“红军渡”三个熠熠生辉的大字。面壁这三个大字,我仿佛又听到了“红军渡”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当年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粉碎了四川军阀拼凑的六路围攻,在这距苍溪县城七里地的塔子湾嘉陵江段的主要渡口展开了强攻。当时,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的将士们就是从这个渡口将75只“五板子船”推入江中,强渡过江,捣毁敌人苦心经营的江防线的……

  基座上奔涌的浪峰造型和木船、红军战士、赤卫队员的造型,形象地重现了当年红军在川北人民支援下强渡嘉陵江的壮丽场面:

  浪峰喧啸的江面上,满载着红军战士、赤卫队员的“五板子船”伴着浪峰,在枪林弹雨、硝烟漫漫中前进。船至江中,敌人的炮火掀起了排排丈高的大浪,把船托上了峰巅。瞬间,又将船抛进了波谷。船上的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毫不畏惧地怒视着前方。

  他们的身子紧紧前俯在船檐上,一只手紧握钢枪,一只手伸到船檐外,以手带桨地奋力划着船。船在枪弹炮火的轰鸣声和战士们的喊杀声中利箭般地直插敌岸……。

  雕塑上并肩齐进的一男一女两名红军战士和一名赤卫队员,他们双眉紧锁,昂首向前。

  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的身下,是犀利前行的轻舟,以及波涛汹涌的激浪。而基座上这样的生动造型,则非常生动而准确地表达了:当年红色革命老区的深厚军民鱼水情和团结一心闹革命的崇高境界。

  尤其是基座上那位栩栩如生的女红军战士雕塑的造型,在威严刚毅的一位男红军战士和一位男赤卫队员的衬映下,更显其在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战船上的那种气壮山河之飘然风姿——

  据现场听到的讲解和相关资料查询到的史实,群体雕塑基座上这位引人瞩目的女红军战士的原型人物叫石磨玉。

  据悉,石磨玉是出生于苍溪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一位聪明、活泼、爽快、刚强的女孩子。她从小与其养父和兄长靠打渔为生,熟知水性,练就了一身在波涛汹涌的江浪中撑舟飞渡的好功夫!

  在那峥嵘岁月稠的艰难革命战争时期,石磨玉不仅与当时苍溪驻地的红军兄弟姐妹结下了难解难分之缘,而且还坚定毅然、义无反顾地踊跃参加了红军,成为了当时不多的红军女战士中的光荣一员。

  1935年3月28日,石磨玉与其养父和兄长,在接到“急袭渡江”的命令,秘密探知敌船后将其夺回,由养父掌舵,运载战士渡江。

  船至江中,石磨玉的养父不幸被敌军炮火弹片中而不幸牺牲。于是,舵失主而船难稳,船只能在江水中不停地直打旋。

  说时迟,那时快,在这紧急关头,坚强的石磨玉强忍失父之悲,毅然地迅速接过船桨,拼命地划动起来,争分夺秒地飞速运载红军战士继续渡江。船至敌岸仅有十米之远时,石磨玉突然感到自己的军衣下摆一震,原来是被弹片打中了腹部。瞬间,自己的肠子伴着鲜血流淌而出,一直拖淌至船舱的地板上。

  此时,石磨玉根本顾不了这些,只见她咬紧牙关,双眼微微一闭,眉头紧紧一皱,迅速地弯腰捞起肠子,然后飞快地塞进了自己的腹腔,用皮带勒紧腹部伤口,忍住剧烈伤痛,拼进了自己最后的一口力,终于艰难地将船只划到了敌岸……。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石磨玉竭力强撑着自己极端虚弱的身体,微笑地挺胸昂头,向激战中的战士们挥了挥手,然后才缓缓地倒下。

  船上的所有红军战士,强忍着悲痛,高喊着石磨玉的名字,持枪握弹,杀声震天,愤怒地飞快冲上了敌岸,与敌人展开了拼死搏杀!

  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了!石磨玉和不少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奔腾咆哮的嘉陵江水……。

  当我们从现场讲述的情景中缓过神来时,目光即再次迅速地投向了这尊红军渡巨型雕塑——那古铜色的人物头像造型、那坚毅无比的脸庞神态、那投向远方的犀利目光……仿佛在告诫我们——

  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就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珍惜当下,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竭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而红军渡巨型雕塑上扬起的红军精神,既是准确地表现了当年红军战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又是历史和现实、开拓和继承相结合和革命精神……!

  当我离开这“红军渡标志铜质塑像”,登上塔子山,再回头远眺“红军渡”时,我蓦然想到——

  该铜质塑像即象一群思情绵绵的历史情人、革命功臣,正站在嘉陵江边,托着近百年的革命风云、托着徐帅挥洒的豪情向我们走来,正向大地展示着它昨日的深邃,向太阳舒露着它今日的思容……

  这正是——

  “红军渡”前思传承

  不忘初心永葆红军精神

  徐向前元帅挥毫题写

  “红军渡”三字犹如丰碑铸心

  大理石镶嵌锃亮闪闪金光熠熠

  黑色塔松苍翠欲滴挺拔葳蕤

  忠魂缅怀红军信仰精神支撑

  江岸星光红色征程铸就烈碑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永托英灵

  铭记宗旨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三)

  “红军石刻标语碑廊”

  苍溪县全境至今尚存红军石刻标语868条之多。

  走进嘉陵江畔红军渡“红军石刻标语碑廊”,这八个遒劲飘逸的大字是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亲笔手书。

  在红军队伍里,战士把革命宣传看作是一项基本的革命工作和重要的战斗任务。红军每到一地,一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面宣传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书写錾刻宣传标语,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

  红军石刻标语,对外,它是一种对敌斗争的强大武器;对内,它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战斗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普及形式。

  红军石刻标语,既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宣传工作,又是群众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象更多是苏区内外的人民大众,也包括广大红军战士,其目的是打击敌人,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来。

  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斗志,红军石刻标语是红军精神和红军文化完美结合的珍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苍溪红军渡景区对外开放后,从苍溪各个乡镇收集到当年红军石刻标语65件。

  关于这些红军标语的制作,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叫“神奇的标语”。

  该故事的主人公王文焕,三十多岁,个头不高,文弱书生,经常深入到敌控区的城镇、乡村各个角落张贴他写的红军宣传标语,甚至贴到敌人关卡。

  有一天,王文焕化装成小贩,进县城张贴标语,由于伪保长李秃子告密,王文焕被抓进了伪警察局,在随后的七天七夜里敌人用“鸭儿凫水、坐老虎凳”等残酷的刑罚,逼他供出地下党组织情况。

  王文焕毫不屈服、临危不惧,外号“干黄鳝”的伪警察局长青筋暴起,下令将王文焕押到县城西门河坝砍头示众。

  王文焕壮烈牺牲之时,县城数千群众掩面痛哭。

  当时,有二十多个王文焕家乡的农民奔到杀场,从匪兵淫威中抢出这位青年烈士的遗体,并安葬在王家山上。

  1933年红军进入苍溪后,在县境石崖上、房壁石板和其它建筑物上刻标语530多条,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各项方针、政策。

  红军石刻标语来之不易,群众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

  1935年5月,红军撤离苍溪后,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采取各种办法把部分石刻标语保存下来,不同内容的有一百多条。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和“共产党是工农穷人的政党”“工农-”“活捉田颂尧”“打倒豪绅地主”“打倒帝国主义,争取独立自由统一的苏维埃新中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劳苦工农群众自己耕种”“取消苛捐杂税”“赤化全川”“加紧戒烟运动”“加紧生产运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拥护苏维埃”等。

  纵观红军石刻标语,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些红军石刻标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反映了苏区劳苦大众与红军战士共同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美好愿景。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共产党的。如,共产党是工农穷人的政党、共产党是领导工农群众的组织、拥护共产党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土地革命的。如,实行土地革命,铲除封建势力、工农专政、平分土地,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穷苦工农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苏维埃的。如,拥护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是工人革命士兵和一切劳苦群众的政权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红军的。如,拥护红军、扩大红军、红军是武装起来的工农自己的军队、工农穷人自动参加红军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推翻国民党统治和打倒军阀的。如,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刘湘是剥削工农的强盗、打倒刘湘、活捉刘湘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争取白军的。如,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投入红军、共同去打我们工农的仇敌刘湘等国民党军阀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经济建设的。如,发展苏区经济,改善穷人生活、加紧春耕,不让苏区一寸土地放荒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提高妇女地位的。如,反对把妇女视为是烧茶煮饭浆洗补连的错误观点、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等。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有宣传文化教育方面的。如,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等等……。

  说到此,还不得不提到川北广元的红军城旺苍——

  当年,川陕苏维埃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迁入在旺苍县城之后,即在其城郊的南峰岩壁上,刻下了一幅长28米的巨大的红军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

  这幅巨大的红军石刻标语为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兼)主任陈昌浩手书,由广元县苏维埃政府錾字队錾刻,被认为是最长的红军石刻标语。

  如今,在旺苍张华镇两河村养生塘孝善桥头,还保留了有一块红军石刻标语的巨石,其高6.1米,宽7.2米,此即为以“西北军区政治部”名义錾刻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一、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

  二、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厂企业和银行。

  三、推翻豪绅地主阶级的军阀国民党政府。

  四、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政权。

  五、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

  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

  七、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给农民。

  八、改善士兵生活,分给土地和工作。

  九、取消军阀地方的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十、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旺苍后,人民群众为保存崖壁上的红军石刻标语,将其严严实实地糊上稀泥,让绿色茂盛的爬岩姜、巴壁藤等藤蔓植物长成一道绿色屏障,把红军石刻标语遮盖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群众又把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洗刷一新,使其不仅重现光彩,而且更加熠熠生辉。

  至今,红军城旺苍县境内还保存了红军石刻标语310多条。

  由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内容包罗宣传开创和发展建设根据地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了中国特有的革命历史文化珍贵资源。

  这些红军石刻标语,其长短、大小不拘,字体书写工整,短的仅四字,长的数十字逾百字。或对仗,或口号,或口语俗语,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寓意深刻,便于记忆。

  (四)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苍溪县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始建于1993年,是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3-1935年转战苍溪,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开始万里长长征的历史为题材而建的,2008年被列为首批免费开放的纪念馆。

  驱车前往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行进在蜿蜒而平整的山道上,丝毫没有崎岖颠簸的感觉。

  对众多参观者来说,这更像是一次惬意而有意义的旅行。

  遥想当年,红军急行军的山路,哪有这样宽阔,他们脚下有的只是羊肠小道和天堑鸿沟,更何况他们当时还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的。

  遥想当年,红军急行军的山路,哪有这样宽阔,他们脚下有的只是羊肠小道和天堑鸿沟,更别说是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了!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主馆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配套建设4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00余亩。

  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由五个展厅构成,分别是:长征前夕、激战嘉陵、挥师长征、苏区奉献、将帅风采。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还建有附属厅,其厅不仅有贵宾休息厅,而且还有多功能厅。其多功能厅可容纳100人,能召开小型会议,进行声光电立体效果放映。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其馆内陈列红军时期珍贵的革命文物有3600多件,纪念馆一、二楼陈列台中展出的工农红军革命文物有962件。其中,馆藏级别文物792件(三级布币670件,二级布币60件,三级刀20把,三级红樱枪19把,三级手榴弹23枚);石刻标语1015幅,全面展示不同内容的256幅;红军时期的纪念遗物55件(公文包23个,布袋21个,船模11具),最有影响的是“红军印”(现已陈列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钱衣裳”(国家一级文物)。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其馆内现存革命文物及资料、纪红字画、将帅题词232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武器、布币、石刻、读本)16件。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以珍贵的图片资料和实物为载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根据地、强渡嘉陵江、挥师长征的过程,再现红军长征胜利的生动历史和英雄壮举,宣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夺取新长征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苍溪县围绕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这个红色文创产品,不仅开发建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渡和市级爱教基地黄猫垭战斗遗址,而且随着《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和《广元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通过在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开展的相关系列活动,推动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红军印——

  陈列在苍溪县“红军渡”景区纪念馆内的红军印复制件,是当年苍溪县苏维埃政权政府的大印翻版。

  1933年冬,川北苍溪东溪乡黎家村张凯元(原苍溪县苏维埃政权政府秘书),奉命在东溪场召开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活动干部会。会议接近尾声时,国民党王志远的部队疯狂收捕东溪场。

  张凯元迅速到达已约定地点张家庙,将文件印信一道转移。

  行至中途,张凯元被特务告密,不幸被抓,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其交出文件、印章、组织名册。

  这天深夜,一位贫苦农妇乘匪兵进村时机,将张凯元救出,但敌人不肯罢休,依旧疯狂收捕张凯元。

  不久,张凯元同志再次落入敌手,惨遭酷刑,张凯元至死不从、临危不惧,决心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党的机密和红军留下的珍贵信物。

  张凯元同志再次被捕后,东溪穷苦人民捐集数百块银元,费尽无数周折,才使其未被国民党刽子手杀害。

  1951年春节,张凯元将用鲜血保存整整十六载的苍溪县苏维埃大印及其它文物献给人民政府。原件收藏在国家文物馆内。

  一件钱衣——

  1935年冬,一位红军伤员在苍溪的张权氏大妈家中疗养。

  这位红军战士离开张权氏大妈家时,悄悄把付给张权氏大妈的报酬布币盖于碗底下。

  张权氏大妈发现后,想追还已晚了,便将这些布币藏了下来。

  起初,张权氏大妈将这些红军付给其的布币报酬藏于墙缝里。此后不仅,张权氏大妈又将这些红军报酬布币装入瓦罐,窖入地下。

  然而,张权氏大妈总觉心里不踏实,最后熬夜把这些布币连成衣服样式,缝在一件旧夹衣内,常年穿在身上。

  后来,敌人曾多次登门搜查,皆未搜出这些红军布币。

  张权氏大妈熬过了充满白色恐怖的14个春秋,多次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耳目。

  直到1949年解放时,张权氏大妈才拿出这件钱衣裳,从夹层内取出这40张完好无缺的红军布币,请求人民政府替她还给红军。

  于是,这件饱含红军军民情的钱衣裳存于了苍溪县文管所。

  (五)

  “强渡嘉陵江战役的纪念碑·渡口遗址·渡江指挥所”

  嘉陵江,起源于秦岭山脉,奔流于高山峡谷间,与长江汇合于重庆,在军事上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陕南和川北,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

  1934年末,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蒋介石即亲自部署了针对红四方面军的“川陕会剿”计划,妄图将红四方面军扼杀在嘉陵江东岸。

  1935年1月22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北上。红四方面军在“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口号的激励下,迅速完成了渡江准备。

  然而,敌人为阻止我军西渡,以五十三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北起广元朝天驿,南至南部新政坝,约六百里长的嘉陵江西岸广大地区,纵深直至涪江沿岸。

  此时,嘉陵江的江上船只,全被敌人掠往西岸,并在沿江重要滩头修筑碉堡,布置障碍,妄图把我军堵在江东,包围消灭。

  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依靠苏区群众,在短短一个月之内,赶造出 75只渡江用船。

  同时,红军还在苍溪王渡镇东河里完成了划船、泅水等渡江作战训练。

  这时,沿嘉陵江西岸,布置的有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防线长达600余里,凭险固守,以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

  红军攻击这样一条防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为调动和迷惑敌军,创造红军强渡嘉陵江的条件,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主力12个团发动了陕南战役,于十几天内连克宁强、沔县和阳平关等地,歼敌4个多团,一时川陕震动。

  而此时,陕南地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和陕军杨虎城部,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已开始增兵布防。

  这时,川军邓锡侯部,也将其嘉陵江边的4个师部队向北移防,以此阻止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脱身。

  为达到调动敌人的战役目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即刻亲率部队南撤回到了嘉陵江东岸。

  1935年3月28日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夜色苍茫中强渡嘉陵江,打破了国民党军“困我于江东”的企图,实现了“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战略目的,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之旅。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壮举,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渡江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阆中直逼南部,一路由徐向前亲自率领直逼剑阁、广元、昭化、剑门关,红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一天就向纵深挺进七十里。

  自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24天时间里,红四方面军自苍溪塔子山下胜利强渡嘉陵江,连克阆中、南部、昭化、剑阁、梓橦、青川、平武、彰明、北川等9座城镇,歼敌12个团、1万多人,占领了嘉陵江至涪江之间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军史上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江大河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胜利,使全国各路红军士气空前高涨,国民党军阀心惊胆战。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现“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目标,为中央红军入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此,威震敌胆的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万里长征。红军渡因此即成为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如今的嘉陵江畔,矗立着一座刻有“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标语的石碑。触摸石碑,回望长征,带给我们对不忘长征之“初心”二字更为深刻厚重的领悟。

  呵,这正是——

  不忘长征

  不忘那八角花竞相开放的岁月

  不忘那么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墓莹

  不忘那绿叶衬托的皑皑雪山莽莽草地

  不忘那托付的美好希冀呵

  宛若从大地上空优雅地飞过的鸽子

  不忘长征

  不忘那二万五千里的曲折路径

  不忘那么多永远耐寒的颗颗闪亮红星

  不忘那足以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骄傲的红色精灵

  不忘那如泣的弹片讲述的催泪动魄的故事呵

  掠过我们的心域留下的深深印痕

  “红军渡口遗址”——

  苍溪红军渡口遗址是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遗址。

  红军渡口遗址原名塔山湾渡口,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距苍溪县城3公里处的塔子山下,国道212线从渡口之上贯穿而过。

  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后山低缓,叶茂林深。塔山湾渡口滩头平坦、开阔,水流缓慢。

  2016年12月,苍溪红军渡口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1935年3月28日,徐向前、王树声、王维舟等亲临前线,设渡江指挥所于塔子山后的谭家大院。是日晚九时许,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秘密将几十只木船从塔子山后经火头垭(今“红号垭”)抬到江边,轻轻推入江中。

  借是日晚的夜幕和江水声的掩护,渡江突击队偷袭成功。

  直到突击队连续摸掉三道岗哨,进至敌人营部时,守兵才蓦然发觉并进行抵抗。于是,红军袭击立即变为了强渡。

  此刻,红军安放在苍溪塔子山上的二十门迫击炮和几十挺机枪一齐怒吼。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红军渡江突击队舍生忘死,向西岸敌人阵地冲去。

  当晚,红军渡江突击队连克赵家山、杨家坝(敌旅部)据点。

  1935年3月29日拂晓,红军陆续渡江,扩大战果,兵分两路,向敌师部据守地东岳庙(今东青场)进击。

  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一部在鸳溪口强渡成功,从右侧向北进击;红九军主力在苍、阆交界处的涧溪口强渡成功,沿八庙、盘龙、东岳庙向剑阁方向进击。

  到1938年3月29日中午,红四方面军大部队架浮桥过江,迅速向敌阵地两冀席卷。

  至此,国民党军阀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六百里江防线,一夜之间即被我英勇的红军战士彻底冲垮!

  “渡江指挥所”——

  渡江指挥部又叫“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指挥部旧址”,当年叫做谭家大院。

  谭家院子坐北朝南,三合式,穿拱斗架,典型的川北民居。

  谭家大院的正房中部房间是当年徐向前总指挥的简陋住所兼办公室。就是从这里,徐向前总指挥发出了一道道正确的指令,指挥着数万红军将士勇敢作战,最终实现了“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战略目标。

  “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部遗址”——

  “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部遗址”位于苍溪塔子山后山下,是红四方面军取得渡江战役伟大胜利的重要军事指挥所。张国焘与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等同志在此直接指挥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六)

  “王渡场·红军街”

  “王渡场”系红四方面军渡江造船遗址——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所用的木船,是在距苍溪县城20公里的嘉陵江支流东河岸边王渡场附近赶造的。

  当时,红四方面军渡江造船的厂址设在蔡家院子外面河畔。

  当年,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亲临造船的工地作政治动员。在当时川陕省委和县、区、乡各级地方党组织及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夜以继日的紧张奋战,于1935年农历2月25日前,建造了适应强渡的船身小、形式巧、体量轻、航速快、每只可容一班人的“毛蚌壳”(也叫“五板子”)船75只,从而为红军胜利强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资保证。

  当时,红军还充分利用了王渡河滩与嘉陵江红军渡江主渡口相似的地形地貌,在东河上进行了渡江演练。于是,即有军事专家称这是红军的第一支水军诞生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全军向嘉陵江边移动,连战苍溪、仪陇等地,歼灭川军5个团,占领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仔细察看江边地形,发现敌军虽多,但防线太长,到处分兵把守必然导致到处防守薄弱。

  于是,徐向前总指挥看准了苍溪附近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

  这里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进行火力掩护;后山则坡道较缓,草深林密,利于大部队进行集结隐蔽。而且,这里河道弯向东岸,水流平缓,西岸又多是平滩,利于部队抢渡和迅速展开。

  当时,据守这段江防的是川军田颂尧部,不仅只有不到两个营,而且早已是红军屡次战斗的手下败将,故其战斗力不强。

  当年,红军强渡嘉陵江,关键是要有船。

  渡江战役前夕,由于嘉陵江上没有桥,江两岸的船只又被军阀掠走、烧毁,为保障我军渡江作战成功,急需在战前造出一批船只。

  当时,嘉陵江东岸的大小船只被国民党军破坏殆尽。

  面对困局,红军决定秘密造船。造船的地点,选择在离塔子山主渡口40里的嘉陵江支流东河岸边的王渡场附近。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经过筹备,造船地址选择在这里,不仅地势宽广,竹树茂密,是隐蔽造船的理想之地。此地隐藏于山间,周围竹林葱郁,紧邻嘉陵江支流东河,地势较为宽广,确是造船的理想之所。

  红军造船厂得到了苍溪人民的热情支援。

  当时,参加造船的铁匠、木工约150人,大多是附近村民。

  这些苍溪县的青壮年们从数百里外送来大批木材,当地老百姓还把自己点灯和漆嫁妆用的桐油都省下来送到工地。

  为防敌人侦察,红军造船厂的工地上不准生火,吃饭由附近村子送来,大家喝凉水、吃冷饭,无一怨言。

  临时造船厂搭建好后,造船工作得到了川陕省委和县、区、乡各级地方党组织以及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加造船的工人由川陕省委从苍溪、阆中、南部、巴中等县选调来的,有技术工人140多人,青壮民工200多人。

  这些铁匠、木工等技术工人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下,渠江两岸,昼夜兼程赶来。

  时任苍溪县委书记陈子谦,走乡串户动员群众支援红军,青壮年们从数百里外送来木料,当地老百姓把自己点灯和漆嫁妆用的桐油,都省下来送到工地。

  造船需要大量钉子,但当时只有一些破锅和庙里搞来的废钟,工人们便把废铁敲成碎块,然后在自建的火炉里熔炼成铁,打造成钉子。

  没有造船图纸,工人中的能工巧匠便自行设计。

  当时,红军上级提出的要求是:“小巧灵活,划行速度快,便于搬迁”。

  经过计划和商议,工人们都说三板子渔船就可达到要求,但是船身太小,载人不多,于是在制作时就放宽比例,改为底窄面宽,上大下小的“毛蚌壳”形的五板子船。

  当时,负责船只设计的宋二木匠和郑元福先造好一只试用,达到要求后,就大量制造。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造成木船75只,除几只较大的木船外,大都是能适应强攻渡江的“毛蚌壳”船。

  这几只较大的船,其长约2丈,宽约7尺,每只可容纳1排人。

  这大多能适应强攻渡江的“毛蚌壳”小船,长约1文4尺,宽约5尺,形似登陆小艇,每船可容纳1个班。

  后来的战斗胜利表明,这种“毛蚌壳”“五板子”,的确小巧灵活,在强渡江河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造出了100多条船和3座竹扎便桥。

  红军战士们和广大群众利用夜暗肩扛手推,将这些舟桥从高山上运到了渡江地点,完成了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

  而今,伫立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仿佛听到当年激战厮杀的呐喊声,和着风声在空中飘过。

  虽然,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倒在了这里,没能再跟随红军继续前进,但后人们心里知道,这些倒在这里的红军战士一直在聆听红军胜利的消息,最初是听到红军一路战斗、一路北上,后来听说红军改为八路军,带领全民族全力投入到抗日战争之中,再后来他们听说自己的战友,打败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大军,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这些倒在这里的红军战士一直心甘和自豪!

  如今,站在嘉陵江前,我们仿佛看见那百帆过江的队伍中,就有这些当年倒下的红军战士的身影,但后人们心里知道,此时,无论他们有怎样澎湃的激情、多么丰富的想象力,都无法想象一群脚穿草鞋的红军战士,跃入那一条条老百姓连夜造出来的船时,是怎样一种必胜的信心和悲壮豪情……。

  “红军街”——

  “红军街”系当年红军为准备渡江战役,秘密在驻扎距塔山湾20多公里的王渡场的驻地建起的“红军一条街”。

  当年红军在这条“红军一条街”上,一边造船,一边进行渡河训练。红军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打草鞋,编斗笠,打铁造船,自给自足,为红军胜利强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资保证。红军渡景区内的红军街,正是按照当年的“红军一条街”翻版重建。

  “红军街”占地1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宏伟的大门、蜿蜒的长廊、独具特色的川北民俗文化展览馆、谭家大院、红歌台和川北民俗文化体验区。

  走在这条为红军胜利强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资保证的红军街上,于是蓦然想起并吟诵起了这样一首现代诗歌——

  行走红军街

  牺牲生命也心甘

  街上走过红色苏维埃

  镰刀铁锤开出红色天地来

  红军街连着嘉陵江水河

  沿街都在酝酿红色生活

  沿街我看见呵

  英勇的红军战士

  正穿过茫茫硝烟

  在战壕拼杀呐喊

  他们滚烫的血

  染红了灿烂的天空

  他们豪迈的誓言

  染红了党旗下一次次书写的生命壮歌

  他们是我心中崇高的敬仰

  他们带着红军精神点燃的青春梦想

  一次次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七)

  后 记

  2003年以来,苍溪县开发建设了红军渡风景区,景区以强渡嘉陵江战役为主题,突出“红土地、绿山水、梨乡情”特色。

  2004年,红军渡风景区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8年,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

  2015年,苍溪县成功举办全国“薪火相传,再创辉煌”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火种采集活动。

  2021年建党100周年,红军渡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华诞,对景区内部进行修缮提升,新建了红色文化打卡墙等设施,让前来学习、参观的广大游客和群众能够更深融入红色氛围之中。

  当年,红军将士凭着“永远跟党走,一心为人民”的坚定信念,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一支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

  如今,走进苍溪红军渡景区,功勋馆和烈士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建筑群外观庄严肃穆,彰显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的确,作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每年这里都会吸引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感受红色文化。

  的确,如今已建成的地处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既是位于川陕渝红色旅游线、“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红色经典景区,又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道教西部正一派中心,还是一个以“红土地、绿山水、梨乡情”为主题,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道教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然而,作为“红军渡”的“红色文化”区域的众多后人们,只有不忘初心,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呵,这正是——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

  唤起了红色江岸之忆;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

  隐现着红军挥师北上之身;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呵,

  闪耀着红色征程上无数勇敢之心!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

  回响着当年红军将士怒吼杀敌之音;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

  呼唤着血染嘉陵江的红军将士之灵;

  “红军渡”的“红色文化”呵,

  铸就了红军长征的生命之魂!

  作者简介:翟峰,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法学会会员;40余年来在二百余家报刊和网媒发表四千余篇逾千万字文稿;作品曾荣获中宣部指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金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颁发的“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人民网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征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旅游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四川日报》《河南日报》《新疆日报》《人民代表报》《人民权力报》等数十家报纸的文学副刊暨《中国人大》杂志随笔栏目、《民主与法制》杂志随笔栏目、《北京人大》杂志诗歌栏目、《上海人大》杂志随笔栏目、《民主法制建设》杂志随笔栏目、《秘书》杂志文化副刊,以及《民间文学》《大众文艺》《荒原文学》《巴蜀风》《嘉陵江》等文学期刊;曾任职于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专委委员、四川省十至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四至五届工委主任等岗位,曾先后受聘为四川省人大制度研究会成员、省立法咨询专家库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曾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网“中国首届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奖”暨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的“中国绿色人物荣誉奖”;系九三学社中央表彰的全国第二批“九三楷模”;近十年出版有散文随笔杂谈文集《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边工作 边学习》《人大代表履职谈》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