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文史-读书 > 文艺

秦明:“情感上的左翼,理性上的右翼”——说说《三体》的精英主义问题

2023-02-11 15:04:3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秦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按:这些天,郭松民老师一边阅读一边在微博上点评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尽管笔者对其中的个别看法并不完全认同,但总体立场和观点笔者是基本赞同的。

  伴随着电影版《流浪地球》以及电视剧版《三体》的上映,围绕刘慈欣小说所展现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无疑已经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舆论事件。所以,郭松民老师的点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遗憾的是,某些已经“魔怔”的“《三体》粉”听不得不同意见,还反过来给郭松民老师扣上了“魔怔”的帽子。兹将笔者此前文章的一部分整理发出,供读者参考。

  ————————

  作家刘慈欣与导演姜文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那就是“情感上的左翼,理性上的右翼”(笔者朋友语)。

  一方面,刘慈欣的作品蕴含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式的济世情怀与悲天悯人,如他的《赡养人类》用近乎直白的隐喻表达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厌恶,他的《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作品又隐含着浓烈的反帝及爱国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又经常刻画群众“短视愚昧”,而“远见卓识”的精英常常不被理解,甚至被多数人的“B政”票决而死,这在小说《三体》和《流浪地球》原著中,表现得其实都很明显。

  小说《流浪地球》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结局的“坚持真理的人都死了,暴民却活了下来”,更在于牺牲2/3的人以延续人类文明、投票决定谁死的,这种近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政策,竟然能被人类一致通过而推行下来。

  不过,在电影版的《流浪地球》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对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歌颂,更有对集体主义、群众伟力(饱和式救援)和愚公精神的歌颂,其价值取向对原版小说几乎是掉了个“个儿”。作为前传的《流浪地球2》明线主旨其实仍在讲述“传承”以及歌颂愚公精神,“抽签决定50%的人进入地下城”的政策被全球其他国家一致通过之后,电影里也有一句台词,大意是中国持保留意见,不赞同这种做法。

  笔者不知道这样的价值观“翻转”,主要是导演郭帆以及编剧龚格尔等人的因素,还是参与监制的刘慈欣的“醒悟”。

  或许正是电影《流浪地球》的这种好评,让很多左翼“小清新”对刘慈欣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抱着强烈的好感,当然也包括数年前已经名声大噪、却“社会达尔文气息”爆棚、右得不能再右的《三体》。

  作为一部完全虚构的科幻小说,刘慈欣自己数次讲过《三体》是一场思想实验。既然是实验,实验所用的材料、环境条件都是刘慈欣人为设定的。小说的世界观是极其黑暗的,(如很多人所分析的,这可能与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所供职的国企正面临改制、下岗分流,他以及他周边的人都处于焦虑、迷茫,竞争留岗过程所表现出的种种丛林法则、人性黑暗有关吧);小说在情节设定上又是极端精英主义的,群众被设定成愚昧、自私、贪图享乐的“群氓”,救世的希望被寄托在少数忍辱负重、有远见的精英身上……罗辑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设定展开的。

  在此前“共存”与“清零”的争论中,“清零派”将自己以及“清零”的执行者与罗辑对号入座,而在此之前则是将罗辑与遭受后世之人诋毁的毛主席进行对应——这样的强行“双向奔赴”,显然是对毛主席和刘慈欣的双向误读。

  小说的虚构设定本来就与现实世界无关。即便要强行对应,我们不妨把三体人对地球的进攻,与已经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对还处于落后农业国地位的中国的侵略进行对比。

  《三体》中,“救世”的希望被寄托在作为执剑人(引力波威慑控制者)的罗辑一个人身上,所谓群众其实只需要服从、跟随就行了。遗憾的是,“不知死活”的群众还把罗辑视作“B君”。

  而现实世界的抗日战争中,毛主席及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所做的主要努力就是充分地发动群众,动员起全民的抗日力量。

  即便是毛主席晚年,也绝不是他拍脑门决定的“社会实验”,不过是阶级斗争的延续,至于其失败的更本质的原因,主要不在于群众“不理解”,而在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反复性、长期性,以及阶级力量的对比——这个对比不能局限于一国之内看,而应放眼整个世界范围,敌人不仅仅是新生资产阶级,也包括帝国主义和国际资产阶级,以及内部残留和外部不断输入的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的力量的影响。

  将《三体》中的精英主义与毛主席的群众路线进行强行缝合,这是很怪异的!

  顺着“人类从不感谢罗辑”的精英主义逻辑,此前的防疫争论中,有些人又搬出“群众跳火坑”的说法,并且罗列出毛主席从秋收起义、井冈山、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的遭遇,来强行解释“防疫转向”。意思就是毛主席一直是“少数派”,不被“群众”理解,“群众”一次又一次要跳火坑,然后毛主席被迫一次又一次跟着跳进去,然后在革命事业遭遇巨大挫折时候,觉醒了群众、扭转了乾坤……这样的解读完全是对历史、对毛主席的巨大误读。

  或许在“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和红军高级领导那里,毛主席是少数派;但在红军基层将领和士兵、在苏区群众那里,毛主席从来都不是少数派,否则仅仅一个“士兵委员会”也不会获得那么多红军将士的支持、取得那么好的效果,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要跳火坑的恰恰不是已经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而是少数自以为高明的精英;真实的历史斗争过程,恰恰是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民主,同精英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及红军高层“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

  毛主席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些我们在“清零”执行过程中是看不到的)

  在小说《三体》中,罗辑从来没想过走群众路线,把三体人埋葬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电视剧里的台词完全是对人民战争的蔑视与嘲讽);而小说的设定(面壁计划)也根本不可能允许罗辑去向群众解释道理、发动群众——正如笔者上面所说,这个虚构设定本来就是刘慈欣“人为设定”的,并不是真实世界所遭遇的“应然”局面;设定出来的“应然”,恰恰是刘慈欣自身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的主观故意……

  即便我们要将“面壁计划”与现实世界强行对应,不妨看看共产党人在白区斗争的历史,当时同样存在两条路线的分歧:

  一条是精英主义式的,如现在的影视剧所渲染的频频出现“枪战”和武打,把地下工作者表现为武林高手,少数英雄人物借助色诱、暗杀等手段与敌人斗智斗勇;

  而另一条则是在毛主席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指导下,开展广泛而细致的群众工作,建立据点,建立关系,深入社会,争取了包括工农群众、手工业者、小商人、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同情革命事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一条路线在是被批判的,而后一条路线才是隐蔽战线斗争的主流,这才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真实历史。

  【文/秦明,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子夜呐喊”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