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公众号交流时,【江南一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社会化大生产能不能离开资本?社会主义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能不能离开资本,不需要资本?”“你把资本和劳动完全对立起来,根本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资本!资本主义的资本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社会主义的资本掌握在全体人民手里!资本和劳动并不必然对立!”
另有叫【大龙】的网友说:“消灭资本提法不对,资本是钱(资金),钱没有阶级性,谁掌握就为谁服务。要消灭的是私有制,是利用资本剝削人民的黑心资本家。”还有一位叫【李勇】网友认为:“资本是好东西啊,为什么要消灭呢?消灭了资本,让大家都饿肚子喝西北风吗?真好笑”
社会主义企业要不要资本?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并给出答案。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两个概念:1,什么叫社会主义企业?2,什么资本?只有明确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有一个公共基础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一,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企业?
什么是社会主义?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1949年版本)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资产阶级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劳动阶级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说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则相反,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产增殖);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生活需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的生产。
归纳起来:
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为生产主体,以资产增殖为目的;以活劳动(工人)为资产增殖的手段,本质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资产者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吸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使资产不断增殖的行为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以生产劳动所有者为生产主体,以消费满足为目的,以积累劳动(生产资料)为消费满足的手段,本质上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生产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满足自己不断发展的消费需要的行为方式,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什么叫企业呢?
企业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个体存在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形式。
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实体形式。我们把这种以资产者为主体、满足资产所有权、以满足资产增殖为目的的企业实体,称为资产实体,与资产实体相适应的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企业则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以生产资料公共使用为基础的、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实体形式。我们把这种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满足劳动所有权、以满足消费需要为目的的企业实体,称为劳动实体,与劳动实体相适应的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制度——劳权制度。
二,什么是资本?
资本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是讲工作的条件,也可以是做某种事情的凭借,即使在非经济领域也有较多的用法;其次,在经济学上,对资本也有不同定义和理解,例如,西方经济学把它理解生产物品或生产要素(资本商品,资本设备);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把资本理解为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运动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就是一种价值的自我增殖运动,而这种运动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商品化,这种运动的主体便是资产所有者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这种运动的内容就是资产处于不断增殖的循环状态。在《资本论》第二篇,马克思详细说明了资本的运动的内容和特征。
马克思在把资本的流通过程与商品的流通过程比较中,说明了资本流通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说明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内涵: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以商品开始,通过货币中介,再回到商品:例如,我去把种的稻子卖了,再用卖稻子得到的钱去买需要的衣服等生活用品,整个过程实际表现为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为质的区别;而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卖而买,开头和结束都是货币,例如,老板化钱请了工人和买相关材料机具制造出产品后再卖出,又变成了货币,整了过程实际表现为货币与货布的交换,表现为量的差别。资本的流通过程之所以会有意义,是因为投入的货币与回收的货币发生了量的差异.例如投入了100元,回收时变成了110元、120元、……。也就是说,在资本的流通中,原来预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还产生了增殖。正是有了这种增殖,所以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而这增殖的价值量,就是剩余价值。
“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时又在这种变换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扩大自己,价值作为这一过程的扩张着的主体,首先需要一个独立的形式,把自身的同一性确定下来。它只有在货币上才具有这种形式,因此,货币是每个价值增殖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在简单流通中,商品的价值在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对立中,至多取得了独立的货币形式,而在这里,商品的价值突然表现为一个处在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不仅如此。现在,它不是表示商品关系,而可以说同它自身发生私自关系。它作为原价值同作为剩余价值的自身区别开来,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而二者年龄相同,实际上只是同一个人。”
“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本必须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而剩余价值只是这种运动中产生的增量,资本家则是这个运动的主体。因此,没有资本的运动,也就谈不上剩余价值,而没有资本家也谈不上资本的运动,当然也谈不上资本。
在上面,我们明确了资本的概念和涵义。那资本家的概念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是这样来定义的: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子,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一一价值增殖一一是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家的基本概念,明白了必须在运动中来看待资本和剩余价值,也明白了资本家,只是那些能够执行资本职能的经营者才算是真正的资本家。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要把它理解为一种运动,也就是资本家用占有的生产资料不断吸收剩余劳动以达到增殖目的的运动。
资本作为一种价值的自我增殖的运动,其主体是资产所有者或资本家(股东),其生产目的就是剩余价值。
三,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谁都知道,我国的公有制(国家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通过剥夺私有者或经过合作化的途径实现的。那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第一个变化是:单纯的资产所有者已经被消灭,劳动者在占有自己劳动力的同时成了资产所有者。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单个劳动者作为资产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独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单个劳动者作为劳动所有者是独立完整的。只有独立完整的劳动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引起的每二个变化是:由于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无差别的(至少在同一个企业,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个体性的存在,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方面存在着差别,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满足由此差别决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引起的第三个变化是: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单个企业已经不可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方式存在,还是以集体方式存在,在劳动所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的条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只能以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以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这是公有制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或特征。
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于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社会生产主体;由于它消除了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别,它使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动所有权包括劳动管理权和劳动分配权,也就是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权利。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是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本质上使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和按劳分配成为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因而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地主或资本家、股东等等,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使大家在资产所有方面不再存在差别;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讲的是劳动所有权,而不再是资产所有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因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是以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
四,为什么社会主义企业不再需要资本?
当我们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企业,什么是资本之后,当我们弄清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三大变化之后,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社会主义企业不再存在资本。
为什么社会主义企业不再存在资本?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资本家或股东。一个企业没有了人格化的资产者,那资本运动也就没有了它的主体。这就好比一条蛇没有了头不能游,一只鸟没有头不能飞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资本家这个主体,所谓的资本运动当然也就不会存在。
2,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每个劳动者都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劳动者有权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利用公有资产,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使劳动者不再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因为没有了劳动力了的卖买,没有了劳动力商品化,也就没有劳动形成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价,自然货币也不可能转化为资本。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产者为主体。资产者以资为本,采用资本生产方式,理所当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企业以工人为主体。工人以工为本,这是常识性的东西。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就是资本经营方式,而社会主义企业则是工本经营方式,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采用的是按资分配方式。所谓按资分配,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成果由资产者——资本家或股东凭借投入的资产价值量进行生产成果的分配。而劳动者则是被排除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之外的。如果我们承认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那么,资本家和股东所分配生产成果本质上就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产权私有制企业就是资本生产方式的个体形式。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采用的是按劳分配方式。所谓按劳分配,也就是企业的生产成果由全体劳动者凭借劳动投入量分配。因此,按劳分配企业是所有劳动者都参与分配。当全体劳动者凭借劳动参与生产成果分配的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成果,要么是满足大家的个体消费需要,要么是满足大家的公共需要。在这里,不再存在什么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因此,按劳分配企业本质上就是工本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企业是工本生产方式的个体形式。
五,实践中工本生产方式的企业早已经存在。
在实践中,作为工本生产方式的企业早已经存在。不说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也不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家庄、南街村。就说民营企业的华为、胖东来。
现在我们来看华为的生产模式。
谁拥有华为?华为在2019年初作出清晰回答:“华为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华为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达到96768人,参与人仅为公司员工,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机构持有华为股权”(《华为的力量》第220页,赵建飞 蒋国强、聂晓红 著,中国中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华为公司基本法》对于员工持股的说明是:“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认同华为的模范员工,结成公司与员工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将不断地使最有责任性与才能的人进入公司的中坚层。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资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险、股权、红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这里的“按资分配”主要是指华为实行的虚拟股份制和TUP(基于绩效的现金激励计划)。说到股份制,人们自然想到的是按资分配。但华为的虚拟股份制与一般的股份制又是有本质区别的。那就是并不是你有钱即可配股的。一个员工能不能配股,能配股的数量是多是少,是由这个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说到底,这里的所谓股份是员工的劳动贡献或职责状态所决定的。因此,这里的股份制制性质上不是“资产份额制”,而是“劳动份额制”。如果用劳动一元论的观点看,这里员工的股本购买,性质上只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投入而已。
我们如果把华为的生产结果模式与生产队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同样可以用“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模式来概括。在这里,用于个人收入分配的、以余额形式出现的生产成果,性质上已经是消费价值,而不是剩余价值了。因此,华为模式事实上是工商企业中的典型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典型的工本生产方式。“以奋斗者为本”,这奋斗者当然是员工了。因此,“以奋斗者为本”实质上只是工本的具体提法。以员工为本,以工人为本,也就是工本的具体说法。“奋斗者”所以要强调奋斗的涵义,是为了把作为主体劳动者的工人与雇佣劳动者的工人相区别而已。
我们再来看胖东来。
据了解,胖东来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上实行三分法,即每年总利润的30%用于贡献社会,30%用于垫付成本,30%用于员工分配。当年拿出增量利润的40%用于员工激励,而且用来员工发放的95%激励金额部分给到了员工,即使是保洁等员工也都能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也就是说,胖东来在利益分配上突破了工资制(通常的工资是市场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和产权制度。这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主要不是资产增殖,而是员工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突破,从一般产权企业把人当作工具、追求资产增殖转变为以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的另一种企业形式一一劳权企业形式。
当一个企业在分配上形成以员工为主体的分配机制时,劳动者已经成为企业在事实上的生产主体了。这时的企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而已经是工本的生产方式。作为资本生产方式的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它首先要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传统的工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资产盈亏的变化,以体现老板或股东的权利要求。而当企业员工全部参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时,事实上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资制度和产权制度,形成了以员工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已经是工本(员工以工为本)生产方式了。
形式上,员工参与红利分配的形式可能也是股份。但如果这里的股份多少所反映的是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和作用区别,那么,这里的股份制就不再是资产份额制,而已经是一种新的的份额制一一劳动份额制了(劳动份额制,即按劳分配制度的另一种叫法,由公维山在新浪博客首先提出来。山东临沂)。
如果一个企业在价值运动上不能表现为资产不断增殖的价值运动(资产实体),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存在资本运动,就不是资本的生产方式;而如果企业形成的是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价值运动(形成消费价值的运动),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工本运动形式,就是工本生产方式。
现代社会生产的主体及利益要求是两种区别的:一种主体是资产所有者,其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一种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其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而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形式,采用的是按资分配,就是资产经营方式,其实际的生产过程就是资产者利用自己的资产占有权而不断吸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过程,因而这种企业本质上就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和过程,我们把这种体现产权要求的企业称为产权型企业;相反,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形式,就是劳动经营方式,采用的是按劳分配,其实际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通过自己劳动形成消费价值,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消费需要,因而这种企业就是工本运动的形式和过程,我们把这种体现劳权要求的企业称为劳权型企业。
胖东来这种以员工为本,企业盈利除了用于再生产和回馈社会之外主要就是回报企业员工,也就是以员工为主体,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按照劳动状态或贡献差别进行分配的生产方式,本质上就是工本生产方式,也可以说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此从企业性质上看,胖东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实体。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