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钟建民:消费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理论认识

2024-02-25 10:09:56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我的《消费价值(共同富裕)生产方式的劳动构成和价值构成》一文上传公众号之后,长治一叟发表了评论:

  “把剩余价值改成消费价值也是形式主义。现代企业,甚至农村的农工商公司与四十年前的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秋后算帐,必须月发工资,工资事实上也是劳动力价格支付,关键是私企剩余价值都归私企扩大再生产和老板个人所有,集体企业的剩余价值要给全体员工分红。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再多一个消费价值概念有意义吗?”

  在《消费价值(共同富裕)生产方式的劳动构成和价值构成》一文中我谈到:

  “劳权企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是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对立的生产方式,我把它称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实行了按劳分配,每个员工都可以凭借劳动来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生产成果具有正向的比例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因此,在建立劳权制度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的成果会通过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体现出来,劳动者的收入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因此,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又是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

  我的观点十分明确: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在建立劳权制度的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实体已经不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而是一种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另一种生产方式一一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了。

  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学中要有一个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概念呢?

  一,消费价值是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理论表达的需要。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十月革命开始,现实社会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并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在多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是在俄国和中国等经济落后的个别或少数国家发生。因此,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产生了特殊性。

  从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无论是由十月革命产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是后来产生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取得了国家政权,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完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任务,因此,还不能说这些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如此,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是如此,我国也同样是如此。

  从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看,由于推翻剥削阶级的暴力革命率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使社会主义的革命过程,即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产生了特殊性,使这个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三个不同阶段:一是进行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和其它反动阶级的统治,形成劳动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采用指令性的经济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这是过渡阶段;三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产权经营体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权经营体制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相应的文化思想体系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没有依次走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就没有真正完成。

  为什么前苏联会解体,东欧各国会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其根源就因为苏联和东欧等国家虽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完成了暴力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阶段、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采用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渡阶段,但是,却并没有从第二阶段成功地过渡到第三阶段的基本任务,即没有用劳权公有制模式取代事实上只是过渡经营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而不能最终从经济制度上确立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要求,实现按劳分配,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就必然不能取得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不能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过程中取得发展优势,这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从互助组、合作社再到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逐步过渡的方式,完全了从小农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使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真正变成了实践。我国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及25年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相结合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特点和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而消费价值正是基于人民公社实践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区别的明确认识。

  二,消费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商品生产经济学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主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是商品生产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展开;社会主义生产经济学是商品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展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是基础性的一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把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生产资料公有化条件下的的商品生产,便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基本理论一一消费价值理论。因此,消费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与剩余价值理论相对应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价值是最核心的经济学范畴,它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以货币形式存在;它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则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存在,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条件下,则以消费价值的形式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由价值为主导的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消费价值理论组成,这些理论分别对应于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对于这里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作过说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明确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资产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资产受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生产模式,即资产增殖的模式,或者叫做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现在在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剩余价值生产模式,即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采用股份制企业制度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我们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表示,就是:

  生产资料私有制+产权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股东大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按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受益要求,表现为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模式,即劳动价值化模式,或者叫做消费价值的生产模式。生产队模式,采用工分制的生产队公有制经济模式,就是典型的消费价值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公式来表示,就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劳权制度=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按劳分配制度。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社会主义实践已经有了100多年历史了。除了苏联人建立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之外,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了劳权公有制模式。这后一种模式,即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三,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认识的扩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中国化的理论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其中国化时代化能力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持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的发展。

  如何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现代化?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已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认识已经有社会主义实践;从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认识。从而形成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特点的理论认识,又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丰富和发展。

  1,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包括按劳分配原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区别,做了原则性的提示,并就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基本路径和要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行动纲领,为我们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建立了商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和认识路径。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于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形成了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我们认识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与特征,形成了完善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为我们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来剖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典范。

  5,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思想(《宣言》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思想和《纲领》中的按劳分配观念)我们不难知道,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苏联模式,只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权私有制模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之间的过渡经济模式,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生产队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

  6,从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一一即生产队模式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践出发,形成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系统认识,这是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构成一个整体。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7,从商品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学框架的建立到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认识的完善和系统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从剩余价值理论到消费价值理论的认识的扩展,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到消费价值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进程的具体体现。

  8,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是以小农的个体经营方式为起点,通过从互助组、合作社,再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再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又由公社核算调整为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等多个阶段的调整形成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模式。无论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还是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因此,人民公社体制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应地,以人民公社实践为基础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理论,也带有中国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消费价值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适用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现在和之后的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不存在过时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区别。真正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并把这些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新阶段、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抓住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着眼于特点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要点所在。

  【文/钟建民,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个人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