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短评:去伪存真

2023-11-01 16:12:4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风雪桥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近日,看到网上郑先生的《我对当下形势的判断》。笔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其核心思想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大方向。这样的“专家”频频发言,从所谓“高瞻远瞩”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恐怕颇有误导之嫌。因拟本文,澄清一二。

  (郑先生在经过前面一系列无关痛痒的铺垫后,开始了一段绕来绕去的旅程)

  引用段落1:

  包括消费社会也是一样的,消费的增长完全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中产社会跟消费社会基本上是同一个词,能可持续消费的就是中产。尽管我们有4亿中产了,但是占全体人口比只有不到30%。

  从亚洲四小龙看的话,它必须超过50%,甚至达到65%到70%才能被称为中产社会,所以我们的中产增长空间还是很大,如果到2035年有七八亿中产的话,才是一个真正的中产社会。

  “有恒产者有恒心”,中等收入群体有财产,要保护自己,因此内化出法治意识。除此之外,中产阶层的壮大还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秩序稳定,因为这都触及他们的切身需求。

  所以在空间还有余量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共同富裕。

  美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因为增长是有的,但是它的增长是排他性的增长,少部分人越来越富裕了,大部分人没有分享到发展成果,反而成为受害者,尤其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缩小,所以我觉得从政策层面我们已经意识到要培养中产多么重要。

  短评:这里有两个重大概念和理论问题。

  首先,“所以在空间还有余量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共同富裕”。这种表述是对“共同富裕”的严重歪曲。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而绝非是“在空间还有余量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共同富裕”。

  其次,“消费的增长完全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严重违背“共同富裕”的指向和内涵。

  促进消费增长不是什么单纯的“完全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而在于“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从供给侧提供更多适用产品,满足多种服务需求,同时强化再分配和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此外,还有三个其他问题。

  一是郑先生有意将“有恒产者有恒心”和“中等收入群体”勾连在一起,暗示“私有制”,至于他的目的他自己清楚。我只想说,这好比恒产、恒心与恒大,这都是老模式。

  二是他拿“亚洲四小龙”做学习对象,也是老模式。“亚洲四小龙”是上世纪的事情了,老古董了,但这里还包括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三是他说美国现在的问题是“排他性增长”“中产阶级的缩小”,反过来好像是在说如果解决了“排他性增长”这个问题,就一切顺利了。不知道郑先生用什么妙招解决。附带说一句,“中产阶级社会”同样是老调重弹,西方社会学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中产阶级”社会视为理想结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化结果是什么呢?郑先生在前面已经自问自答了,那就是“排他性增长”和“大部分人没有分享到发展成果。

  引用段落2:

  浙江现在是共同富裕的示范区,有三条:第一,上不封顶,鼓励企业家赚得越多越好,发财致富是光荣的;第二,要保底,把社会的底层保护好,因为社会是资本、政治、社会这三块里面最脆弱的一块;第三,要扩中,把中产阶级扩大。

  短评:实在不知道郑先生是从什么地方理解的以上三条,可以说简单、粗暴、歪曲。

  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其次,“社会是这三块里面最脆弱的一块”不知是基于什么理论,好像主要是为了强调“保护”,而不是“支持”和“发展”。

  第三是把“中等收入群体”表述为“中产阶级”。大家都知道,“中等收入群体”是正常表述,作为“学者”的郑先生故意使用这样的带有意识形态意味的表达,恐怕意在言外。

  (又经过一番无关紧要的铺垫之后,继续上路)

  引用段落3:

  更具体地说,中国的另一种制度选择的故事就是要讲好三个“可持续”,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稳定,政治有可持续的支撑和领导。

  从制度入手来叙述三个“可持续”,基本就可以把中国的另一种制度选择讲好、讲清楚,从而把中国的经验转化为基于概念和理论的“软实力”。

  短评:他莫名其妙地讲起了“制度选择”。由于这个问题不大好明讲,只能摆一个迷魂阵。看后面……

  引用段落4:

  另外,我非常赞同一句话:“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世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来重塑甚至重建国际秩序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那么主要是明确我们要做的两件事情:

  第一,我们如何还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说永远维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我们如何在保证国际环境的前提下,推进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来保证我们2035年目标的实现。

  短评:首先,“永远维持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典型的痴人说梦,其用意不过是“永远相对妥协”,不去进行坚决斗争。与“四个伟大”相背离,其立足点在于“维持”,那这个“百年变局”究竟是变还是不变?

  其次,“我们如何在保证国际环境的前提下,推进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来保证我们2035年目标的实现”,也是典型的颠倒重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国际环境是你能保证的吗?

  (再兜上一个弯子,又回到他的主题了)

  引用段落5:

  就国际化而言,我们远远比不上纽约湾区跟旧金山湾区,外国人口占比达到40%,这40%表明这两个湾区的开放度,硅谷的外国人占60%,2/3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创办的。

  客观的说,美国制造不是美国人制造,是世界聪明人在美国制造。

  短评:外国人口占比和国际化、开放度有什么必然关联?一个移民国家和中国在这方面有什么可比性?“客观的说”,中国制造是美国制造的最大竞争对手。

  引用段落6:

  我们要看到至少从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人才高地。像马斯克、乔布斯,都来自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区域,不同人才才能带来文化冲突,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往往能产生新的东西。

  而同类人才更多的是物理反应,培养不出马斯克、乔布斯。

  我们现在的人才观其实有很多的错误导向,比如一定要有个两院院士,一定要有一个帽子。马斯克、乔布斯有任何的帽子吗?

  我们现在的人才几乎是用政策的方式,但在美国,只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就是人才。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最齐全的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里面都有人才载体,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仅要有好的政策,还要去行政化,行政和政治的东西对人才的使用会有很多的限制。

  短评:说了一大堆人才,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在于,“还要去行政化,行政和政治的东西对人才的使用会有很多的限制”。他感觉“去行政化”还不够清晰,还是把“政治”托了出来。言外之意,“人才高于政治”。而事实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是其他方面优势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如果真是不要帽子,打一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图穷匕首现,人亡尸骨寒。在这百年变局时刻,我们更需百倍警觉,不断提高修养和辨识能力,预防和看穿形形色色的夹带和陷阱,去伪存真,砥砺前行。当然,评论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文/风雪桥,本文为作者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