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陈俊杰:后疫情时代之约塞连式人生悖论

2023-09-30 15:51:10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陈俊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新冠病毒“全球化”迫使全世界人民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个无形的“制度笼子”,那么疫期之后呢?鉴往知来,《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围绕对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的美国空军飞行员约塞连的一系列荒诞经历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的、无秩序的、梦魇似的官本位世界。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你若提出申请却又能证明你是正常人,所以最终还是在劫难逃;该军规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能回国,所以上级能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不容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如同魔咒。

  第一,官僚主义的蛮横。

  黑色幽默小说着重描写人物及环境的荒诞以及社会对个人的一种压迫,往往放大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不协调。《第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黑色幽默”小说的典范作品,全书弥漫着荒谬、荒唐、荒诞,展现了一个毫无理喻的疯狂世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毫无理性的疯狂的小人物们。

  《第二十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但我们却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这里有高官显爵的骄横跋扈,有追名逐利的现役军官,也有沦落在社会最底层靠出卖身体来生活的妓女,有冒死执行飞行轰炸任务的军事历险,也有士兵的放荡生活。但小说中命运那种高大威猛且对敌斗争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猥琐的、胆小的、变态的、荒诞的侏儒式人物,他们以活命为目的。在这里,军人们精神萎靡不振、生活放荡、没有理想、贪生怕死。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美国空军一支飞行大队驻守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辅助登陆的地面部队执行轰炸意大利城市的任务。约塞连完成作战任务,为争取回国的权利所作的斗争为主线,穿插描述了不同个性的飞行员的命运与军队指挥官们的种种丑行与贪污腐败的现象。故事的主人公似乎是轰炸机投弹手约塞连,但整个故事并没有集中围绕着约塞连来描写,他在小说仅仅是一个飘忽不定、忽隐忽现的符号式人物。他参战以来已执行过32次投弹任务,原本认为完成35次的投弹规定任务就可复员回家,但上级的一道命令将其回家的希望化为泡影。约塞连只好找有关人员询问此事,别人告诉他这符合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要求。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军队中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任何军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指挥,除非你是一个疯子可不参加飞行任务。根据规定,你如果不参加飞行需要提出申请,但能提出申请也就证明申请人智力健全并不是疯子,因此还要继续执行飞行战斗任务。这是一个怪圈,像约塞连这样的军人永远逃离不了这样的怪圈。所以,约塞连看清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疯狂可怕,看清了高级官僚的专横自私与卑鄙无耻。他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牺牲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高级官僚捞取更大的利益卖命。最终他决定逃离,逃到瑞士隐居下来。

  《第二十二条军规》涉及对官僚主义的批判,这条军规本身就是官僚制度的化身。在冠冕堂皇的军规背后是大权在握的官僚政治势力在决定着所有人的生死,谁与之相悖则谁就会丧失更多的生命主权,而顺从它也只是意味着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它指定的归宿。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度丰富,成为国力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但在表面繁荣昌盛的背后,美国的种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财阀、大资本家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进而影响美国政府及政策的出台,看似自由、法治的美国政府,逐渐成为少数大财阀的代言人,社会公平逐步沦丧。与此同时,冷战让美国卷入了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美国政治上处于高压态势,国内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人与人之间只有疯狂的争夺,无穷无尽的冲突,满目皆是的丑恶,而道德、良心在这荒诞的世界里就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奢侈品,是愚弄他人的借口。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看到了官僚主义的专横与无耻带来的一个荒谬的世界。约瑟夫·海勒除了借助《第二十二条军规》折射当时美国社会外,更多的是对当时官僚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官本位体制的僵化与发动的无情揭露。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统治者意志的代表,无字无文无形,随着统治者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印在统治者的思维意识里。飞行员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任何可攻击它的缝隙,在它的掌控之下飞行员们每天只能活在恐惧之中。面对这无理性、无规律的、荒诞的世界,飞行员们无论怎样抗争都是徒劳的,就像陷入沼泽的两只脚,越挣扎越往下陷,直到淹没在其中。这让飞行员们感觉到在它面前是那么的无奈与弱小,生存是如此的艰难、痛苦,使他们对生存产生了绝望。战争的特殊舞台使官僚主义荒诞到了极致,在这个被官本位秩序支配的集体环境中,每个人都成了中规中矩,遵守日常生活秩序的生存者。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也不愿改变现存的生存秩序,更无力控制自己的生活。这个巨大的官僚体系支配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小人物们毫无自由可言。面对这种强大的官僚体系,小人物毫无自由可言,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这是一个矛盾纠结的理解,这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与“制度化疯狂”的象征,“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有理,你总没理。”这种“军规”与灭绝人性而让人深恶痛绝的官僚体制如影随形,现实世界中的小人物根本不可能摆脱与逾越。

  第二,极权专制的荒谬。

  约瑟夫·海勒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取材于真实生活,探究社会重大主题,揭露当代社会中使人饱受痛苦与折磨的异己力量。比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基于对战争的切身经历与感悟,集中表现出了极权专制之下命运对人的嘲弄以及制度、技术理性对人性的摧残。

  小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光怪陆离的世界:空军司令佩克姆将军与联队司令德里德尔将军互相倾轧暗算;飞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可把飞行任务任意加到四十、五十、六十次……企图讨好上级以获得晋升的机会;食堂管理员米洛在大队搞了个联营机构,做起没本的买卖,大发战争财。在那个世界里,约塞连有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而他们则认为是约塞连疯了。约塞连想保全自己的性命想逃离飞行,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他。“第二十二条军规”显然是个荒谬的骗局,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发现了这个骗局,但他一个底层根本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无法对抗这强大的异化力量。他知道理智的方式已无法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了,因此他以一种怪异荒诞的方式来应对一切,曾经的意气风发、满腔爱国热忱全部荡然无存,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又是这个荒谬世界中唯一头脑清醒的正常人,因为他看清了战争的本质、统治阶级的嘴脸与自己的真实处境。他要面对的这个世界是如此丑恶,人们唯利是图麻木冷漠,到处都是压迫、剥削、欺压与专横。

  读完《第二十二条军规》后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充满等级与不平等的社会,里面人物有着明显的等级与划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以卡思卡特上校等军官为代表,他们象征军事、官僚的极权力量;一类以米洛为代表,象征垄断经济资本家;还有一类以主人公约塞连等普通士兵为代表,象征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当时美国荒诞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而疯狂的中心正是维持与制造这种现状的经济军事极权力量。正是由于官僚政治、垄断经济的作用,美国社会陷入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与制度化的疯狂之中。社会存在与个体存在之间矛盾重重、冲突激烈,折射出当时深层社会环境的种种荒诞。而这种荒谬、荒诞的根源在于极权专制,即“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条军规是一个虚构的但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像浮云一样漂浮不定,像梦幻一样瞬息万变,一会命令这个一会又限制那个。它有无数项内容,对一切领域都生效。很明显,“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统治者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与化身,是使官僚政治与垄断经济合法化的专制法律,它无处不在,驾驭一切,操纵着芸芸众生。

  “第二十二条军规”背后的极权有极大的强制性、欺骗性,可保证军官们随心所欲地捉弄、欺压士兵,用牺牲士兵生命作为他们晋级升职的铺路石,也可保证军官们肆意为非作歹、牟取暴利,通过战争攫取巨额财富,成为大老板、市长、马耳他的副总督;丹尼卡医生、马德等普通士兵则被官僚机构随意定义为生或死,自己却无能为力。约塞连等小人物盼望完成飞行定额、转业回家的梦想也被军官们变成了泡影,在极权专制、官僚政治与垄断经济的作用的统治下,个体存在被推进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而陷入孤立无援而又滑稽可笑的境遇,只能顺从、服从命运的安排,被命运无情的嘲弄。这种社会下的底层民众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过着一眼望穿的日子。他们怀有希望的精神与使之失望的世界在分裂、对永恒的追求与他们生存的有限性在分裂,整个世界都变得荒诞了。打着“法治”与“自由”旗号的美国本质上是一种极权社会,通过金钱专制、制度与技术的理性来完成一种的权力的操纵,继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荒谬的社会与一系列荒诞的规则。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专制下,金钱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沦为简单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为了生存,每个人只能变得越来越精于算计,越来越自私与极端利己。在这种价值观之下,人们更加注重得失,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更为看重的是能得到多少物质享受,以及与别人攀比后多占有了多少资源与有形的东西。理性被绝对化后就是对绝对理性主义的奉行,技术理性之下的个人变得矜持,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离。人口密集度与流动性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感与紧张感。于是每个人都在互相攀比、互相防范、互相算计、资源的争抢中耗尽了精力,继而每个人都感觉很焦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钳制、束缚、奴役,虽被奴役但却无能为力,又无处可逃。因为资本的剥夺与无偿占有恰恰是合法合理的。市场交换中的被剥削,法制关系中的政治压迫,意识形态中的被支配,表面看起来都是自愿的。同时,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共同控制,强化了权力的控制力,生命与身体都成了权力的对象。无处不在的权力控制让小人物在盲从中失去了对自我生命的选择,在规训标准的束缚下丧失了自由意志,权力的改造迫使他们充当自觉或不自觉的奴隶。

  “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理性的特权控制,是官僚政治制度的化身。在冠冕堂皇的军规背后,正是大权在握的官僚政治势力在决定着所有人的生死。谁与之相悖,谁就将丧失更多的生命主权。而顺从它,也只是意味着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它指定的归宿。战争又使得官僚制度荒诞到了极致,在这个被官僚秩序支配的集体环境中,每个人都成了中规中矩,遵守日常生活秩序的生存者。在美国那种无形与有形的极权社会中,支配这个社会的是权力,社会奉行的是丛林法则,而处于底层的民众只能像植物那样等待“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利用完后被吞噬,命运是如此的嘲弄,社会是如此的荒诞与不堪。

  第三,明明是荒唐的规定为什么还要执行?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讲“黑色幽默”绕不过的作品,讲到怪圈与悖论、存在主义的孤独与荒谬,它也常常被提及。“第二十二条军规”被用来指代那些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细思起来则极其疯狂与荒谬、又自相矛盾的规定也能引申为制度化疯狂的代名词。就像这本书的简介里所说,今天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后仍然要拷问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到底谁是疯子?”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期间参加美国空军,《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素材便是源于他的经历。他退役后在大学就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大学里任教。海勒写小说、剧本等,创作的作品不算多,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使他成为美国黑色幽默流派的旗手。此书有广泛的影响,是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在世界各地都有读者群体。在美国文学史与欧美文学史上它都是一部地位很高的作品。如果你是冲着打仗去看这部小说,那会失望的。如果你对没完没了的拌嘴、吵架、斥责、讥讽觉得心烦,那这部小说也看不下去的。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退伍军人写的读后感,说此书写得太真实了。为什么一部没有敌人面孔的小说,一部斗嘴吵闹、插科打诨的小说,会让人觉得很真实?小说的主干情节很简单,二战末期,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皮亚诺萨小岛上,有一座美国空军基地,它轮番派出飞机轰炸意大利本土的德军军事目标,一会儿要去炸桥,一会儿要去炸村镇堡垒。但以约塞连(也译作“尢索林”)为代表的部分空军轰炸手,害怕送命,怕被德军高射炮打下来,因此想方设法逃避飞行,一会儿装病,躲进战地医院逍遥度日,一会儿擅自修改作战目标,与上级领导斗智斗法。但上级领导不断提高规定的飞行次数,约塞连的战友还是一个个死去了,绝望的约塞连无计可施,索性开小差逃到瑞典去了。小说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剧中始终未见敌人的面孔,是因为小说里的每一次写战斗都是写飞机在高空投掷炸弹,而敌人就是地上的高射炮火力网,所以敌人的面孔当然是看不见的。《西线无战事》《骑兵军》写地面战斗,《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空对地或地对空作战。美军的表现被写得不好也不坏,军人根本没有英雄气概,受到攻击后机舱里一片骂骂咧咧鬼哭狼嚎,而正义之师的正气又在哪里?他们没听说过“轻伤不下火线”么?有人负伤就哭鼻子了?泣不成声,又是尖叫,又是祈祷,像什么样子?这是正义之师、王牌飞行大队的表现吗?可他们的表现也没有坏到哪里去啊,通力合作,应对紧急情况,每一次都完成作战任务。他们参军作战是因为政府有征兵条例而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追求,他们爱惜自己与同伴的生命,对流血牺牲十分害怕,这有什么不对的呢?他们是文明人,是正常的年轻人,不是“有纪律的畜生”。在几千英尺高空,飞机被高射炮弹片击中,在封闭的机舱里,谁能不感到惊慌恐怖的?这篇小说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它写战争,没有突出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作战主体的道德优先立场完全看不到(其实二战的历史是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判别的,美军代表自由与解放,纳粹德军代表邪恶与侵略)。第二,战士不是英雄,他们更像是贪生怕死的反英雄,与此相应,军队不是“铁血之师”、“正义之师”,军队是一个科层化的、高度体制化的实体,与社会的其他组织并无太大区别。这些就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毫无幻想,毫不粉饰,非常现实。相比之下,《骑兵军》还是有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西线无战事》还是有一代人的理想主义与家园情怀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让读者看到,现实不管在哪个层面上都是黑暗的,现实是圈套,是无理性的荒诞,而人处在这荒诞的现实中,他们逃无可逃,被剥夺了希望与光明,只能与这种黑暗的现实打成一片,变成可怜可笑的丑角,变成白痴、疯子与精神病人的滑稽模样。

  约瑟夫·海勒笔下的军队里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是丑角,都有点不落俗套、莫名其妙、疯疯癫癫。这本书写战斗的场面本来就不多,写得多的是兵营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这方面的描写才是主体部分,这方面我还没有做具体介绍。我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近日,佩克姆将军下达了一道军令,要求地中海战区内的所有帐篷都必须平行搭建,每顶帐篷的门都必须极威风地面向美国国内的华盛顿纪念碑。但德里德尔将军却为此大感恼怒。在他——一支军队的指挥官看来,这命令实在是一派胡言。此外,他联队里的帐篷该如何搭建,压根就轮不上佩克姆将军操什么心。于是,这两位指挥官便为了各自的权限,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结果,因了前一等兵温特格林的缘故,德里德尔将军占了上风。温特格林是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的邮件收发兵。他在处理信件时,把佩克姆将军的书信全都扔进了废纸篓,因为他觉得太冗长,这样,便定了争执的孰胜孰负。德里德尔将军的书信文体很少矫饰,意见的陈述也比较质朴,颇合温特格林的口味,因此,他便竭诚遵照规章制度,快速把信件传送了上去。于是,因上峰不曾收到佩克姆将军的函件,德里德尔将军便在这场纠纷中取胜了。”这个插曲的讽刺色彩我们都能感受到。这段描写算是开了眼界了,要求每顶帐篷的门必须朝向华盛顿纪念碑,真是绝妙的主意。还有,邮件收发兵居然是凭主观好恶处理工作,把他看不惯的信件扔掉。真爽!他看得顺眼的信函都是迅速传送上去的,能说他不恪尽职守吗?佩克姆将军输了,德里德尔将军赢了,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输为什么赢,让人觉得有点滑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两个大人物都很清楚,自己的权限必须捍卫,决不容许他人侵犯。小说不仅写争权夺利,还写做生意。书中有一个叫米洛的人,原先只是一名中尉飞行员,他比佩克姆将军更有想法。他当了飞行大队的食堂管理员,给全体官兵改善伙食,弄了几架飞机在世界各地往返穿梭,做采购,倒卖食品,生意还做到了德国人那里,成立了“M&M果蔬产品联合公司”,后来公司发展为国际化的辛迪加联合体,据说是每个人都有股份。这个米洛很有底气,有一次他领着四架装满货物的德国飞机回来,部队要扣押这些飞机,米洛破口大骂:“没收?……美国政府从什么时候起没收私人财产了?你们真不要脸!你们竟会生出这么可怕的念头,一个个都不要脸极了。”米洛的思路多么清晰,法律意识多么坚定!他可是实打实的,不像佩克姆将军做一点花样文章。总之,他玩大了。有一次他把埃及的棉花全都买进了,结果卖不出去,投机生意要蚀本了,约塞连劝他行贿,让政府买下来。米洛义正辞严地呵斥道:“行贿!你真可耻!行贿犯法,这你是知道的。可做生意赚钱是不犯法的,对吧?所以,对我来说,为赚点正当利润而去贿赂某人,这不能算犯法,不是吗?不算,当然不算犯法!”如果学过一点逻辑,就知道了米洛的这段堪称“漂亮”的逻辑三段论。一、行贿犯法;二、做生意不犯法;三、为做生意而行贿不犯法。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军医与约塞连的对话,军医说奥尔这个疯子可来找他开证明,因为疯子可停飞。约塞连问,难道让他来找你就可停飞?军医说,让他来找我就行了。约塞连问:这样就可停飞了?军医说,不行,这样我就不能让他停飞了。约塞连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啊?军医答道:“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想逃脱作战任务的,绝不会是真正的疯子。”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这样解释的:“凡在面对迫在眉睫、实实在在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危表现出关切,便是证明大脑的理性活动。奥尔是疯了,可获准停止飞行。他必须做的事便是提出要求,但一旦提出要求,他就不再是疯子而必须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如果奥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但假如他就此停止飞行,那就说明他神志完全正常,但要是他神志完全正常,那么他就必须去执行飞行任务。假如他执行飞行任务,他便是疯子,所以就不必去飞行;但如果他不想去飞行,那么他就不是疯子,于是便不得不去。”军规解释得非常清楚,而且很专业,很有逻辑:疯子想飞行,真是疯子就可不飞了,他要开证明不飞,那就说明他没疯,所以就要继续去飞,而他继续去飞就说明他疯了,所以不必去飞,他不飞了,就说明他不疯,所以他要去飞……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约塞连与他的战友们就像这条军规规范的那样,要做到疯而不疯,必须疯又不能疯,这就是他们不得不保持的状态。这部小说,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戏仿,插科打诨,嬉皮笑脸发神经,讽刺十分犀利。它的讽刺不流于表面,而是以逻辑与悖论的形式展开。此书混合了战争小说与荒诞派文学的调子,开辟了战争文学的新篇章。实际上它已不限于战争小说,更是社会生活的寓言与写照。

  海勒这部作品通篇都是诙谐、讽刺、插科打诨与不正经的桥段,说它幽默是不难理解的,但为什么幽默前面加黑色二字?因为有些喜剧性场景太恐怖,不是一般的诙谐滑稽。例如,医院里一个浑身裹了白绷带的伤员,只露出嘴巴,一个黑窟窿插着温度计,不知道是死是活,两条腿还被高高吊起来。这个造型是滑稽的,也是惊悚的,这种不动声色的冷静描写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籍此要刻意表现的是现实的荒诞,把战争题材与荒诞派文学的基调结合起来,笔法夸张而犀利。疯子奥尔在妓院里打不还手也是蒙蔽众人的障眼法,谁能想到他早就在策划逃生呢?趁着飞机失事,他用磨炼已久的救生技能划着小艇逃到瑞典去了。这个插曲怪诞有趣,说明黑色幽默也会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约瑟夫·海勒的小说将战争题材与荒诞派文学的观念结合起来,基调是讽刺、忧郁与怪诞。“正义之师”浑浑噩噩,玩权术的玩权术,做生意的做生意,装病的装病,写得非常真实。海勒这部小说的尺度很大,此前这样写军队的还真没有。只有欧美作家才敢这么写,大胆暴露现实,把正义之师的崇高形象彻底解构,还它以实际面目。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要害是“不一定”,就是可这么解释也可那样解释,只有上级领导有解释权,这才是关键。例如,飞行大队的顶头上司卡思卡特上校为了向上面邀功而将指战员的飞行次数一次次往上提,本来规定飞行三十次就可回国了,后来增加到三十五次,然后是四十次……长官意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捉摸不定但必须遵照执行的便都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高深莫测的权力意志,小人物逃无可逃。如今,“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成了一个英语成语,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部小说是写实的,不只是写战争,恐怕也不止是在揭露美国现实吧!把它说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战时危机的反映也没有不对,但把范围缩小了,难道其他时候、其他国家就没有危机或类似的军规吗?

  第四,莫让“第二十二条军规”套住你。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不折不扣的圈套意味着根本没人能停飞。正如作者所云:军规只有一条,就是第二十二条。这个在小说中虚构的军规是不是像极了现在职场中的霸王条款?比如公司在招聘时规定应聘者必须有从业经验以证明你能胜任这份工作,这就需要你在这个行业工作过。这使很多人面临两难的局面:没有相关经验你就进不了这个行业,但你进不了这个行业又怎么获得相关经验?所以,你根本就无法踏进这个行业。《逻辑思维入门》这本书的作者直接就把“第二十二条军规”当作了一个逻辑谬误词条:如果某条规则显示有出路,“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不允许你有出路。在小说里有一个飞行员识破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谬误,他驾机逃跑了,他为自己找到了出路。现实中的我们,如果具备看穿“伪逻辑”的能力,那么在迷茫时也许就能为自己找到出路。对塑造艾隆••马斯克的辉煌人生起到过关键作用的梅耶•马斯克的自传《人生由我》一书里有两句名言:“行动越早痛苦越少”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名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陈俊杰,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